当前位置: 首页 > 口述上海系列对口援滇 > 正文

齐心协力开创沪滇合作新局面

2017-04-06  来源: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口述】

  徐匡迪,1937年12月生。1994年10月至2001年11月,任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1995年2月至2001年12月,任上海市市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12月,任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2002年6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长。2003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口述:徐匡迪

  我们对上海和云南开展对口帮扶与经济协作充满信心

  自1994年开始实施《国家扶贫攻坚计划》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扶贫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每年都要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前不久,我也参加了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对全国扶贫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可以说有了更深的认识。我感到:基本解决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确实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全面实现,关系到我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从“九五”开始,更加重视支持内地的发展,实施有利于缓解差距扩大趋势的政策,是一项非常英明的重大决策。这首先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性质决定的。小平同志早就指出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困”。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走共同富裕道路,是小平同志的一贯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其次是促进东西部经济共同发展的内在要求。现在可以说是到了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缩小地区差距的时候了。只有中西部加快了经济发展,资源和市场才有更加充分的保证,东西部经济联动发展才有更加稳固的基础,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才有稳定的后劲。再从上海情况看,上海是全国的上海,在上海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广大中西部地区在能源、原材料等方面的大力帮助和支持,特别是中央宣布浦东开发以后,全国支持浦东开发开放,使上海步入了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新时期。现在让沿海发达地区多支持一点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上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上海的态度是鲜明的,坚决服从大局,把支持中西部发展和做好扶贫工作,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来完成,将以积极的姿态和扎实的工作,不遗余力地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真情回报中西部地区的人民长期以来对上海的无私支持。

  1996年10月,徐匡迪(右二)为市政府驻昆明办事处成立揭牌

  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国扶贫工作的全局,作出上海与云南开展对口帮扶的战略安排,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上海的一项光荣任务。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与云南人民一道,通过加强协作、对口帮扶,帮助云南实现尚余的500万贫困人口的脱贫目标。

  上海与云南省尽管相距遥远,但是,两地的合作与交往源远流长。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上海与云南就已经建立了友好协作关系。结合“三线”建设,上海不少轻纺、机械工业企业迁到云南,在云南新建了一批工业项目。20世纪60年代末,数万名上海知青赴云南上山下乡,经过锻炼,今天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已成长为各条建设战线的中坚力量,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与云南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上海14个区县与云南14个地州建立了对口支援关系,两地领导多次互访,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方式日趋多样,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据统计,十几年来,上海在云南实施的各类协作项目已有1500多项,两地教育、卫生等部门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对口协作关系,上海帮助云南直接培训的各类人才约有8000多人次。上海从云南方面也得到了相当数量的紧缺原料,有力地支持了上海工业的发展。近10年从云南运进的优质烤烟就达170多万担,卷烟30多万大箱,有色金属40多万吨,等等。这些经济合作与交往,促进了两地的经济发展。

  上海与云南开展对口帮扶和经济协作,既有良好的基础,在新的形势下,又各有优势,合作前景十分可喜。我相信,通过我们双方共同努力,完全有条件携手打好扶贫攻坚战,并在两地对口帮扶、经济协作方面取得新的更大成绩。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积极探索上海与云南对口帮扶、经济协作的新格局

  长期以来,上海与云南建立的经济协作关系,对推动云南和上海的共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协作方式已暴露出其历史局限性,而且从经济发展阶段来看,上海与云南的合作也到了登上一个新台阶的时候了。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做好对口帮扶与经济协作这篇大文章,需要我们来共同探索。

  前不久,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已经确立了较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扶贫协作的原则,即: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上海与云南两地的对口帮扶与经济协作,就要体现这“十二字”原则,并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把这些原则具体化。总的思路是:以优势互补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主线,以企业为主体,以资产为纽带,形成长期稳定、多层次、多领域的对口帮扶与经济协作新格局,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繁荣。在具体实施中,突出三个工作重点:一是切实帮助贫困地区人口脱贫;二是坚持开发扶贫,通过优势互补,加强经济协作,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三是通过重点培育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实现共同繁荣。

  (一)扎扎实实做好三个地州的扶贫工作

  帮助贫困地区人口脱贫,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我们的历史任务。当前,不论是对口帮扶,还是经济协作,工作重点应首先放在贫困地区,要通过对口帮扶、经济协作,让贫困地区人口得到更多的实惠。这是我们开展对口帮扶、经济协作工作的主旋律。对思茅、文山、红河这三个重点帮扶地区,按照国务院提出的脱贫标准,到20世纪末,要切实解决温饱问题,扶持贫困户创造稳定解决温饱的基础条件,基本达到《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规定的指标。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基本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商品产地的交通、消灭无电县等;改变教育卫生落后状况,帮助这些地区基本普及初等教育,发展职工技术教育和技术培训。为了把对口帮扶工作落到实处,经过上海市委、市政府认真研究,确立了以区县为主、条线配合为辅的对口帮扶方针。之所以这样安排,我们主要是考虑到,上海的区县相对于条线来说,在对口帮扶方面更有优势。一是上海通过实行“两级政府、两级管理”,区县财力和综合实力都有很大提高,已具备了对口帮扶与经济协作的实力。二是上海区县过去与云南的一些地州已建立了对口支援关系,在对口帮扶与经济协作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三是现在上海区县对于对口支援的积极性很高,希望把对口帮扶与自身发展结合起来,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由此,我们挑选了12个区县,对口帮扶3个地州,基本上是4个区县对一个地州。

  (二)齐心协力拓展对口帮扶与经济协作新领域

  上海和云南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各有优势,各有所长,完全可以在未来发展中找到共同点,寻求合适的途径,进行卓有成效的合作。近期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协作。

  资源开发方面。可以把上海的产业、技术、管理、人才优势与云南的资源优势相结合,通过联合投资、技术转移、贸易补偿等多种形式进行资源的开发和深加工,使云南资源大省的潜在优势尽快转化为现实的商品优势、经济优势。结合云南的资源优势,可以重点开发三个资源:一是有色金属资源。云南是全国有色金属生产基地,但目前的加工比例不足30%,而上海具有加工能力和技术上的优势,完全可以联合起来进行开采加工,提高资源利用率。二是磷矿资源。上海的精细化加工生产、开发能力都较强,可以与云南合作,以磷为原料,进行多次加工,开发磷矿系列产品,加快以磷为主的精细化工业发展,逐步减少云南黄磷作为初级产品的销售量,同时上海也相应地得到充分的原料保证,双方互利。三是生物资源。云南具有丰富的动物、植物资源,上海的生物技术在全国是领先的,可以依托云南生物资源,共同开发系列食品、植物药、中成药和以天然成分为原料的药物以及半合成药品等。首先可以在药物、花卉、蓖麻种植与经营等方面取得成效。今后双方在资源加工方面可以把资源的开采和粗加工放在产地云南,技术密集型加工方面先集中放在上海,然后逐步通过技术培训、设备转移等方式,向云南转移。这样双方都可以扬长避短,实现优势互补。

  产业联动方面。上海目前正在着眼于加快培育经济中心城市的功能,进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把一些不适宜在上海发展的产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外扩散。云南具有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市场容量广阔、有一定工业基础等有利条件,完全可以成为上海的产业扩散地,推动云南工业现代化的加快发展,同时促进上海产业结构高度优化。今后,上海在实施产业扩散时,把云南作为优先考虑的地区,只要云南有这方面的需要,而且具备吸纳的条件,我们就进行积极合作,通过输出设备、技术、人才和管理,帮助云南培育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增强云南整体经济实力。近期可以把化工、机电、轻工、有色金属、药材、农业、旅游、边贸等行业,作为与云南合作的主要行业。上海与云南这方面的合作潜力是很大的,比如云南的机电工业可以通过调整产品结构,为上海的汽车工业提供配套产品,也可以与上海机电控股公司合作,共同发展大型机电成套设备,开拓东南亚和南亚市场等。

  教育科技方面。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中央领导一再强调要实施科技扶贫,双方可以把这方面作为一个重点领域,进一步探讨加强合作。一是人才培养。可以把上海的人才优势与云南紧缺人才培训结合起来,有重点地帮助云南培养科技、文教、卫生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人才。每年我们可以排出计划,帮助云南培训一定数量的企业厂长、经理和经济管理人才,安排一批云南干部到上海挂职锻炼,接受专业技术人员到上海进修学习,选派专家到云南开展医疗、讲学、带教等工作,并有重点地帮助建设若干所希望工程小学和医疗卫生站等。二是联合攻关。可以充分利用两地科研院校的力量,发挥各自技术优势,广泛探索技术合作途径和渠道,对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重点放在双方都需要大力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上。以成果交流、技术转移、联合攻关等形式,共同发展现代生物技术、医药、新型材料、环保产业等。上海与云南在生物技术方面合作的机会很多。除了前面提到的一般生物制品可以合作外,围绕上海生物医药基地建设和云南提出的“18生物工程”,可以开展更高层次的合作,促进云南生物资源的深度开发。

  1996年10月,徐匡迪(前排左三)在时任云南省省长和志强陪同下看望云南乡村小学学生

  旅游业方面。云南具有多姿多彩、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这是上海无法比拟的,十分令人向往。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的前景十分广阔。上海可以利用在旅游业经营管理和人才方面的优势,与云南在旅游资源开发上加强合作,通过人员培训、旅游设施建造与管理、开拓旅游市场、开发旅游商品等途径,促进云南旅游业的发展。还可以联手开发上海—云南—东南亚的环形旅游线等。

  (三)不拘一格探求对口帮扶与经济协作的新方式

  过去,上海与云南的经济协作,主要采取挂牌生产、原料输出、技术转让等形式,合作的形式比较单一,也缺乏生命力。而且,以往合作中政府起主导作用比较多,企业没有真正成为合作的主体,难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作机制。在市场经济新的形势下,开展对口帮扶,加强经济协作,就要体现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发展互惠互利型的合作。要从资源供给型协作转向资源开发型合作;从短期项目投资型协作转向长期资产纽带型合作;从以政府为主体型的协作转向以企业为主体型的合作;从单项产品协作转向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综合型合作。合作的具体形式是多元化的。上海可以在云南选择交通、通信、工业等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建立经济协作工业园区,以市场为导向,以资产为纽带,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可以探索联手开拓国内外市场,双方采取销地批发、委托推销、联合推销等方式,联合进行产品的市场开拓工作。云南可以作为上海产品进入东南亚、南亚市场以及西南大市场的一个重要基地。由上海大型商业集团和工业品配销中心,在云南的主要城市建立若干个上海商品贸易中心、配货中心或开办一批零批中心、连锁店、专营店。既有利于提高上海产品在云南地区市场占有率,并辐射到周边地区及国外市场,也有利于繁荣当地的零售商业,还可以防止假冒产品。云南也可以在上海设立一批云南名特优商品专营店和农副产品交易中心,提高云南产品在上海市场上的销售额,充分利用上海在对外开放方面的优势,为云南产品走向世界开辟通道。此外,还可以把双边合作方式扩大到多边合作的方式。也就是采取三方合资或合作的形式,把上海的技术、人才、工业基础的优势和云南的劳动力成本低、发展空间大、自然资源丰富等方面的优势与国外在资金、技术、管理、海外市场、销售渠道等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通过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形成整体优势,促进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