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口述上海系列对口援滇 > 正文

真情溢满西南边陲

2017-04-06  来源: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口述】

  李新平,1962年2月生。曾任云南省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现任云南省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

  口述:李新平

  作为一名基层成长起来的云南干部,沪滇友谊和上海对云南的倾情帮扶始终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2013年元月省委决定我到省扶贫办工作,至今已三年多,时值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大变革期、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深入实施的历史机遇期和沪滇对口帮扶临近20周年的厚积薄发期,我非常荣幸地见证和参与了沪滇对口帮扶合作真情实意、真金白银、真抓实干的生动历史,这是我在省扶贫办工作期间印象最深、感动最多的宝贵记忆。在沪滇对口帮扶合作20周年之际,我十分高兴能够受邀作为一名亲历者,对直接参与这项事业三年来的工作作一个简要回顾。

  真情实意帮扶合作

  上海市始终把对口支援云南脱贫发展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把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信号,真情实意不断强化帮扶合作,选派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干部和志愿者们,与贫困地区贫困群众“手拉手”“心连心”,共同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华章。

  (一)各级高度重视、倾情帮扶支持

  两省市领导始终高度重视沪滇帮扶合作,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帮扶机制不断完善,合作层次不断丰富,人才交流不断加强。2013年,我刚到省扶贫办工作,就紧锣密鼓地参与到云南省党政代表团到上海市学习考察和沪滇对口帮扶合作第十四次联席会议的筹备工作中,此次考察和会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双方政府之间、政府与高校之间签署了一揽子战略协议,开启了新的帮扶合作的新时代。之后在双方落实协议事项,推动部门、县区之间进一步紧密合作的基础上,2015年,我们又迎来了上海市党政代表团访滇,双方在滇池湖畔共同签署了《关于加强沪滇对口帮扶与重点领域合作框架协议》,从完善对口帮扶合作机制、深化教育卫生支援、深化经济合作等11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帮扶合作的硬举措。

  2015年4月,上海市党政代表团在云南丘北县树皮乡新寨村走访慰问贫困农户

   (二)挂职干部动真情、真扶贫

  智力帮扶、人才支持始终是上海对口帮扶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之举。三年来,上海共选派了15名援滇挂职干部、11批1170名援滇医疗队开展对口帮扶,有3批52名青年志愿者和应届大学生、研究生等利用假期深入云南贫困山村实施服务西部计划。一批又一批上海援滇干部、支教教师、援滇医生和青年志愿者们接力不息、矢志不渝、真心实意,用行动,甚至是生命诠释了责任担当和大爱无疆的真谛,也让我无数次切身感受到了他们坚定践行“一次云南行,一生云南情”决心和行动。

  (三)抗震救灾显身手、见真情

  每当云南人民面临困境的时候,上海的同志始终坚定地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及时筹集资金帮助开展抗灾救灾工作,积极帮助灾区群众、病患群众等摆脱困境。例如,2014年8月3日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一时山河失色、大地举悲。危难时刻,上海市政府驻昆明办事处第一时间向上汇报,上海市政府和东航集团率先向灾区人员捐款3000万元,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上海市四川商会、上海升波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也积极行动伸出了援手。再如,2015年3月9日,复旦大学附属第五人民医院援滇医疗队过完春节返回嵩明县。当天晚上,嵩明县发生了4.5级地震,医疗队马上与县人民医院取得联系,及时组成抢救组,投入到抗震救援当中。

  (四)结下了深厚友谊,赢得了广泛赞誉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三年多来,我时常看到上海各级各部门和挂职援滇干部倾情帮扶支持的生动事迹,在调研过程中,常常看到“上海人民与我们心连心”“感谢上海人民的帮助”等村民自发刷写的标语,常常听到某个援滇干部走时村民们自发组织相送,用歌声、鸡蛋等来表达自己朴实的感激和依依惜别的深情。更为重要的是,援滇干部在贫困地区,为贫困群众留下了先进的发展理念、实用的生产技术,为他们用双手摆脱贫困、勤劳致富打下了基础。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真金白银投入支持

  上海市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使命担当,投入真金白银支持云南发展。上海市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的作用,多措并举、多方协调、多渠道加大对口帮扶和经济合作的投入支持力度,解决了我省贫困地区贫困群众一大批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问题。

  (一)财政资金帮扶力度不断加大

  财政投入支持始终是上海对口帮扶的主导力量,并在近几年不断创造历史新高。2013年至2015年三年间,上海年均投入财政帮扶资金3.5亿元,是“十一五”时期年均投入的1.8倍,其中2015年投入达四亿多元,比2014年增加了48%。累计实施帮扶项目900个,覆盖我省滇西边境片区、乌蒙山片区、石漠化地区和迪庆藏区,解决了近10万群众的温饱问题,有近20万群众直接受益。

  (二)经济合作的空间和领域不断拓宽

  近年来,我们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大机遇,深入分析沪滇两省市各自的经济发展优势和加强务实合作的结合点,不断拓展空间、延伸领域、提高水平,开创了沪滇经济合作的新纪元。三年来,上海在滇实施经济合作项目494个,实际到位资金416亿元,是1996年至2013年前17年资金总量的1.8倍,特别是2013年实际到位资金100.7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后,连续三年不断创新高,2015年上海企业在滇投入资金达到168亿元,项目涉及基础设施、物流、家居、旅游、生物产业等多个领域。

  (三)社会动员力度不断增强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既是扶贫开发的重要方面,也是加大扶贫开发投入空间最大、潜力最大的重要领域。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越来越多的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到对云南的帮扶工作中来。在企业合作上,积极推动“沪企入滇”“云品入沪”“云菜入沪”工程,以2015年9月11日“云品中心”在上海月星环球港正式挂牌运营为标志,双方企业合作进入了良性循环、全面开展的新阶段。在民间交流上,成立了云南省沪滇合作促进会,同时加强了工青妇、工商联、商会、企业家协会等社会组织的交流合作,推动沪滇民间交流交往,激发了沪滇帮扶合作的新活力。在捐赠救助上,三年来上海市及社会各界捐赠云南救助资金7700万元,开展了一系列助学、助教、助医活动,解决了一大批具体困难问题。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真抓实干推动脱贫发展

  上海市始终把推动云南脱贫发展作为己任,以钉钉子的精神和从严从实、精益求精的作风,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真抓实干,全力推进对口帮扶和经济合作,为云南的脱贫攻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高度重视,建立了强有力的帮扶合作机制

  双方主要领导挂帅推动沪滇对口帮扶与经济合作工作,2013年起由云南省委书记担任云南省沪滇对口帮扶合作领导小组组长,进一步加强了双方高层互访、联席会议机制,完善了地区、部门间的帮扶机制,上海14个区与云南26个重点县开展对口帮扶与合作,与两个州市建立了经济合作关系,双方组织、教育、卫生、招商、民政等20个部门开展了对口合作。理顺了帮扶资金管理机制,制定《上海市对口支援云南省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编制《上海市对口支援云南省项目绩效评价试点工作方案》,严格项目监管,责任分解,监督协作,为帮扶合作制度化、规范化运行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精准帮扶,探索了精准扶贫的示范引领

  充分发挥沪滇对口帮扶在扶贫开发中的先行先试、示范引领作用,大力实施沪滇精准帮扶工作。在对象精准上,始终重点围绕我省人口较少民族、直过民族等特殊困难群体,锁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先后对苦聪人、莽人、德昂族、僰人、克木人、瑶族支系山瑶、独龙族等特困群众实施精准帮扶,为全国开展少数民族扶持工作积累了经验、创造了样板。在目标精准上,以贫困群众脱贫增收为目标,以产业发展与贫困群众的利益联结机制为重点,创新“合作社+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民”等多种方式。在措施精准上,实施了一大批贫困村帮扶项目,探索了整乡(整村)帮扶、迪庆藏区“新农区新牧区新社区”三区联动建设、乡村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等一批精准帮扶新模式。

  (三)真抓实干,彰显了精益求精的作风

  我认为,真抓实干、精益求精的作风既是上海人民的特质,也是上海成为全国经济中心和担当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基石。与上海同志三年多的“亲密接触”下来,我深深感到他们在政治上,始终不忘对口支援是两个大局的重要体现,把开展对口帮扶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和历史使命真正扛在肩上。在思路上,始终立足全国脱贫发展这个大局,从理念、要求、措施、项目资金投入上第一时间主动、全面适应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在工作上,从调研到规划、选点、实施、检查、验收,总是反复对比、深入论证、严格要求,无不彰显从严从实的过硬作风,沪滇帮扶项目的对云南乃至全国扶贫开发的示范引领作用,以及我省各级各有关部门和贫困群众对上海同志的高度评价、深厚感情,就是这种作风的直接体现和最好诠释。

  最后,在沪滇帮扶2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我衷心地感谢上海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给予云南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倾情帮扶,给予云南扶贫开发事业和对我工作的大力支持,真诚地祝愿沪滇友谊永远长存、帮扶更加有力有效、合作再创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