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口述上海系列对口援滇 > 正文

扶贫也可以创新

2017-03-30  来源: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口述】

  施剑文,1966年9月生。1998年12月至2000年12月任云南省红河州扶贫办公室副主任,现任上海市青浦区民政局党委副书记、局长。

  口述:施剑文

  我当时作为第二批援滇干部的一员来到红河州,由于当时是对口援滇的早期,还处于探索时期,有很多情况需要进一步了解,很多后来看似顺理成章的措施和项目,当时其实并未被人提及。

  由此,我也意识到,我们的任务不单单是对当地的扶贫,更需要探索出一些适合推广的扶贫模式和机制,这也成为我在红河开展扶贫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刚到红河,调研所到之处,老百姓的生活状况无一不震惊我,警醒我。很多当地百姓向我们表达了希望可以帮助他们改善最基本生活条件的愿望,而他们的这些诉求也正是作为早期援滇干部必须马上解决的问题。

  虽然是在20世纪末,但是上海的扶贫工作非常重视对口援助地区人民的精神生活,所以捐献了大量的金属抛物面状的卫星锅和电视机,希望可以丰富当地农村百姓的文化生活。但是,我们在当地调研发现,很多村寨根本没有通电。没有电,电视怎么用?随即,我与当地扶贫办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取得联系,经过商讨之后,我们开始了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光明工程”。

  其实,1997年5月7日,国家确定的“中国光明工程”已进入实施阶段,并承诺五年内将有800万无电贫困人口成为这一工程的首批受惠者。

  之所以说是创造性工程,是因为这是首次将扶贫工程与国家的“光明工程”计划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光明工程”的适用场景和范围,为此工程的机制创新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当然,这样的做法也得到了上海方面的大力肯定。

  实施期间,我当时作为红河州扶贫办副主任,联合当地县政府、电力局等部门一起开展工作。与很多扶贫项目一样,我们采用了我们提供“项目资金”,当地老百姓提供劳动力的方式。在我走的时候,已经为绿春县和元阳县的30余个自然村通上了电。这些自然村的通电项目投入大概在两至三万元,所以,当时这一项目两年的总投入不足100万元,但是却使成千上万人从一片漆黑进入了“电气时代”。

  由于这一项目解决的是很多受助地方亟需解决的电力供应问题,因此,很多对口帮扶地区开始规划并实施这一项目,实现了项目的以点带面。最终,在很多对口帮扶地区推广实施,帮助更多的人告别了一片漆黑的夜晚。

  我是1998年12月到达红河州开始主持对口扶贫工作的。在1999年,我在当地开展了另外两项创新工作,“让当地医生到上海去,把上海老师派这里来”。这样的“一去一来”,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之所以“让当地医生到上海去”,是因为看病有时需要必需的医疗设施基础,但是红河州的医疗设施与上海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如果把上海医生派到这里,虽然医术没有变化,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且,上海的医学名家较多,让当地医生到上海,更有利于对他们进行全方位、更便利的临床培训。

  “把上海老师派这里来”,每学期中小学各选派五名上海的老师,其实这也是第一次从官方层面派出支教老师。他们要做的并不是简单地为当地学生讲课,因为我认为这样,即使老师讲得再好,受众面也只会是那十几个、几十个人。在当地,这些老师的主要任务是,开展数学、英语等学科的教研活动,将当地的老师们每月一次集中到县里面,对当地老师进行培训,将先进的讨论法、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和“对象”意识的教学理念,以及具体知识传授给了当地的老师们。讲课的“对象”由学生们变成了老师们,这样的受益面就极大地增加了。

  在教育方面,不仅“把上海老师派这里来”,而且,在我在任及后来的总共五年的时间里,我们还在当地选拔了20多名农村优秀初中生,将他们送到上海的实验示范性高中就读,并在上海参加高考,使他们享受一部分的政策优势,更好地报效当地、回馈社会。最后,这些优秀学生中很多都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有的在当地州政府工作,有的在上海工作生活,有的成为青年企业家。其实这也是对当地的扶贫项目之一,看到当地学生那么刻苦勤奋,看到当地老师希望他们成才的焦急心态,我们想到了这样一个“智力扶贫”的措施。

  此外,在当地开展工作,下乡调研是关键。而下乡调研,如果想深入了解当地的情况,就需要融入当地老百姓之中,与他们打成一片,这样他们才会打开话匣子,才会更加支持我们的工作。以前就听说过,扶贫干部不喝酒,不让进村开展项目的事情,因为他们觉得在村口为贵客敬酒是他们对你的尊重,而你不喝就是看不起他们。从这一点,我们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热情和纯朴。在当地,我会和老百姓们围坐在一起,喝喝酒、聊聊天,慢慢地培养我们之间的共同语言,使得扶贫工作能够更顺利地开展。

  后来,我从红河州回到上海工作之后,为当地多做一点事情的初心仍然没有忘记。16年来,我与当地的领导和对口帮扶的历任干部,都保持着非常良好的关系。由于负责青浦区民政局的相关工作,自我回来之后,每年都会去自己曾经奋斗过的红河州,并通过募集社会资金为当地捐建了多所希望小学。

  我在红河的两年里,切切实实为当地的老百姓做了一些事情,这让我非常欣慰。相较于此,更令我高兴的是,早期援滇干部的一些做法被推广和延续。在此,也希望我们的一批批援滇干部可以有更多的契合当地情况、更加行之有效的扶贫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