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
唐龙标,1965年2月生。2003年5月至2004年5月任云南省文山州合作交流办公室副主任;2004年5月至2005年6月任云南省文山州招商局副局长。现任上海市浦东新区泥城镇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口述:唐龙标
每当我手中捧起这本来自远方的大红色荣誉证书,看着“文山县荣誉市民”这七个字时,眼睛就会逐渐模糊起来。透过那湿润模糊的双眼,总会展现出那一幕让我难以忘怀的送别场景:2005年5月28日,是我们第四批联络组成员集体返沪之日。上午八点左右,当我来到文山州政府后的集合场地时,我惊呆了:只见文山、广南两县的干部群众以及州招商局的全体同志数十人已经早早地静候在那里。他们是专程赶来,集体相送我以及其他三位即将返沪的上海同志。
时间转瞬即逝,两年的援滇任务行将完成。但在工作中与文山同志所结下的那种亲人般的情谊却已经深深地扎根在彼此的心中。而今即将分手,彼此都不忍离别。依依相握手,相拥难放手,当我与他们一一道别并登上车,向全体到场同志挥手致意时,我的泪腺突然像打开闸门一般,泪水猛地夺眶而出。我暗转视线,再也不忍看着与这一大伙朝夕相处的战友分手而去。拐弯处,我偏又向车后转头回望。虽然再没见着文山战友,但那一张张亲切而又朴实的脸庞却依然在我的眼前清晰地交替闪现着。
记忆,总是唤起我对援滇工作的追思。
非常入滇
2003年4月,接上级通知:经组织决定,选派我作为上海市第四批援滇干部赴云南省文山州挂职,专事对口帮扶与合作交流工作。5月上旬,正当我们全体援滇干部经过工作和纪律培训,准备入滇之时,一场影响全国乃至全球的“非典”正日益肆虐,它犹如一头逃出牢笼的恶虎,使许多人谈“虎”色变。国家卫生部紧急启动了“疫情一日一报制”,及时公布“非典”疫情,防止谣言惑众。在当时,“出门”对许多百姓而言已经成了一件颇有风险的事情。但是,沪滇合作交流的事项不容拖等,涉及边疆民生发展的事项不容拖等。大约是5月28日,我们13名援滇干部排除“非典”及各种干扰,肩负着上海人民的期望和重托,毅然踏上了入滇的征程。
初识山区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边(边疆:中越缅三国交界)、山(山区)、少(有26个少数民族)、穷(国家级贫困县多)、战(50年代抗法、60年代抗美、70年代自卫还击、80年代老山、八音山战役、1992年边境缉毒枪战)的特点制约了该省社会经济的发展。据2000年末有关部门统计,贫困人群(年收入625元以下)与低收入人群(625元—800元)尚有1005万人。利用上海的援助资金,通过发动贫困地区的群众义务投工投劳,改变他们落后的生产方式,改善他们落后的生活方式,激发当地群众积极走上脱贫奔小康之路,这是对口帮扶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出发之前,虽然对山区贫困落后的状况和程度已经有了足够的思想准备,但到达文山之后的所见所闻却让我这个来自大上海的同志受到了心灵的震撼:一栋三开间的泥墙草屋,正门进去是客堂间,通常左侧住着的是非牛即羊,而右侧就是主人一家的寝室了,人畜共住,这就是当地普通百姓的生活住所,也是当地普通农民家庭的所有家产;在农村许多地区,屋前堆积猪羊牛粪的多少甚至成了衡量该家庭贫富程度的标杆;哪个地方只要能引水灌溉,用水不愁,就成了块风水宝地了;而出门两脚不踩泥巴、出行脚踏水泥路面对当地农村人来说是一种天方夜谭;许多乡村小学,学生用的课桌椅即使大小不一、款式不同,但只要人桌匹配,家长和学生就再也没有更高的祈求了;中午放学,一大帮学生娃冲向学校的各个角落,快速地用两块砖头搁起自己的饭盒,将枯柴树枝点燃,忙活起属于自己的午餐,这几乎是山区不少校园内的一种常态。贫困已经严重制约着山区群众基本的生产和生活质量,制约着山区群众的可持续发展。而激发当地群众不甘贫困,立志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立志走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这是我们援滇干部的重要任务。扶贫,真的是任重而道远。
以“水”稳“农”
文山州是典型的山区,喀斯特地貌特征导致该地区严重缺水。水资源的匮乏,不仅影响了农耕生产,还威胁着当地群众的生活用水。水已经严重制约着当地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帮助和引导家家户户建设小水窖,解决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成了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一次走访选点中,我听闻了这么一件事:文山县古木镇洗古塘村主任畦正春家住扎门自然村,是一把种田好手。有一次他那在外打工的侄子回家时,带回了一种叫“洋瓜”(佛手瓜)的种子,畦主任凭着自己的种田经验和细心摸索,竟然使“洋瓜”的种植获得了成功。因为在当地尚属新产品,“洋瓜”销售在市场上顿时供不应求,“洋瓜”的高产、易销和高回报在当地几乎成了一种传奇。我慕名前往畦主任家拜访。主任叹气说:“洋瓜”好卖,栽种也简便,田间管理也不麻烦。左邻右舍见了也都跃跃欲试。可惜由于地处山区,缺水严重,旱情不能解决,“洋瓜”绝收的风险始终笼罩在心头。不少村民种植意愿强烈,但畏于水利问题,最终还是将鼓起的种植“洋瓜”的热情给放弃了。不然这是一条多好的致富经啊。我耳边顿时响起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古语。更何况他们能“渔”、会“渔”,所缺的就是一张“渔网”而已。临行前我最后抛下一句:“如有上级补助资金,畦主任和你的周边邻里们又将如何?”
过了半个月左右,我应约再次来到了扎门村。在畦主任及村干部的组织发动下,“村民户代表大会”准备在一块并不太大的场地上召开。未料全体村民自发前来参加。会上大家群情激昂,纷纷表示一定要抓住上海扶持的机遇,自己千方百计筹措必要的资金,并以义务投工投劳等方式,群策群力,积极投入到扎门村脱贫攻坚战中。在村民们的集体勾画下一幅蓝图出现了:选择20户有条件的农户在农田建设小水窖中予以适当资金补贴,确保“洋瓜”在本村的落地生根和种植面积的扩大,为形成“一村一特”打下基础;在田间建起能容人力车推行的塘石路;在村内盖起农民科技活动室用以科普;村子由内而外建起能容机动车通行的水泥路,誓将扎门村建设成县内的一个脱贫奔小康示范村。果然,在25万元上海帮扶资金的带动下,广大村民们自觉投工投劳,热火朝天地投入到发展生产和改变家乡面貌的工作中去了。才半年多时间,扎门村民立下的“军令状”全部得以一一完成,村民们共同勾画的新村新貌成为现实。如今扎门自然村的老百姓在畦主任的带领下饮用、灌溉的缺水状况已经得到了彻底的解决。老百姓人均纯年收入已达6800元,初步实现了脱贫目标,开始了迈向奔小康的共同致富之路。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依“工”托“农”
文山县开化镇红旗社区花桥苗族(自然)村共66户283人,人均耕地不足一亩,是文山城郊外一个较为典型的落后村、贫困村。长期以来,人多地少的状况导致全村百姓经济拮据,生活贫困。落后的习俗和观念,使他们认为这全是自己的命运使然,人只有认命,只能随遇而安。但这里临近省道,交通方便。村里还有一家初具规模的“江花民族印染厂”,专门加工苗族服装。地理优势和产业优势引起了我的注意。经过和当地干部群众的共同策划,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扶贫方案:以25万元的项目资金,筹措吸引各方投入资金80万元。实现道路、房屋、科技活动室、有线电视、沼气池等项目的建设和改造。实现进村有水泥路,居住有砖瓦房,人畜分开住,煮饭用沼气,洗澡有卫生间,晚上有电视看,村民科技培训有定点活动室;同时,大力扶持“江花民族印染厂”,帮助该厂扩大规模,拓宽销售渠道,通过订单入户的方式,让当地农户有工务工、无工务农,重点形成产业规模。在各方支持和带动下,有32户村民率先突破陈旧观念,主动向银行贷款,购置苗族服饰加工机器,参与服装加工生产。项目一经启动,全体村民一改“等、靠、要”的思想,积极参与生产劳动建设。村子里很快形成了一种家家户户齐动员,男女老少都上阵,一心一意改村貌的建设风尚。至2006年末,江花印染厂的民族服装就开始远销美国,特色产业带动扶贫的效应初步显现,农民收入逐年得到提高。如今的村容村貌已焕然一新。
开拓资源
南汇水蜜桃,以其品相好、糖汁多而在沪上名闻遐迩。2003年末,我抱着一种忐忑的心情扣开了原南汇区科委主任、桃业专家王增同志的家门,向王老先生谈起了自己准备在文山移栽桃树的工作设想。不料王老先生以对口帮扶的政治视野,爽快答应将倾力支持。2004年夏,王老先生的足迹终于踏上了文山、广南两县的山坡和田野里,对拟栽种地块的土壤情况和山势地形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仔细的挑选,并对当地农业站的技术人员进行了为期两天的种植、整枝等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讲解和培训。当年冬天,经王老先生精心挑选,18000棵南汇水蜜桃树苗满载着南汇人民对山区群众的帮扶深情,终于登上了西去的行程,并在文山、广南两县扎下了深根。如今优良经济果林规模化种植的附加值完全拓宽了当地群众对山区农业种植的思路,选良种、勤耕作、出精品成了当今农民的新理念。科技种田、特色农业唤起了农民对土地新的希望。
愧受关怀
2004年7月2日傍晚,我心绪不定地躺在文山县医院住院部的病床上。桌子上、床沿边、墙角旁放满了大小不同的花篮,面对满屋子的当地干部群众,我除了“谢谢”两字,再也无言以对。
当天上午在文山县扶贫办唐启琼副主任陪同下,我们完成了对迷洒、花桥两个扶贫点的项目检查,中午天上开始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大家通常雨天不赶山路,午饭以后见雨势并没有转大,我们就坐上司机刘建文开的车子继续着下午的行程。不料在前往德厚镇马荣自然村的半途中,当车辆行驶到马塘镇近侬人河桥附近一“U”字形路口时,因司机操作不慎,汽车突然驶离公路、窜入10米开外的玉米地,最后呈90度状侧翻在一片松软的黄土中。一瞬异样的寂静后,我们彼此招呼和推搡了一下,大家都十分清醒。当三个人从侧翻的汽车前挡风玻璃缺口处爬出以后,天上仍飘着的密密细雨似乎在温柔地提醒着我们:还好,没碍大事!我们三个互视着,若不是看见对方的眼睛在眨巴着,我们就成了三尊真正的泥人了。大家彼此安慰、彼此搀扶、彼此支持着爬上了公路。
当“120”救护车把我们紧急送到文山县医院的时候,得知消息的文山县委副书记彭正兴同志和县医院院长已经在医院急救处紧张地等候多时了。医院启动了一级急救措施,对我们分别进行了快速的病理检查。所幸唐启琼同志主要是腰部扭伤,我主要是胸肋骨软组织损伤,司机仅仅是一些皮外伤。晚饭时间尚未过去,闻知我在下乡检查工作的路上发生了交通事故,州、县、镇各级干部群众纷纷手捧鲜花和食品,先后前来医院看望慰问,完全把我当作一个凯旋的英雄。看着这些亲人般的兄弟姐妹,想着自己工作尚没有来得及做好,却平添大家麻烦,我的心里除了感激他们,更多的是内疚和惭愧。
第三天上午早餐过后,我溜出了医院,回宿舍简单打理完行装后,就出发前往广南县去检查心中惦念的其他项目建设情况了。作为援滇干部,“不辱使命,为南汇人民争光、为上海人民争光”是我离沪入滇时的誓言,也是我必须实践的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