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口述上海系列对口援滇 > 正文

深化对口支援推动上海发展

2017-04-06  来源: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口述】

  蒋以任,1942年10月生。曾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常务副市长。2003年2月在政协上海市第十届委员会上当选为市政协主席。

  口述:蒋以任

  采访:严爱云 谢黎萍 黄金平 孙宝席 白璇煜

  整理:白璇煜

  时间: 2016年3月8日

  从20世纪90年代起,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东西部地区之间开展对口支援的战略部署,在我担任副市长期间,上海开展了对口支援三峡库区、西藏、云南和新疆等地的任务。在具体工作中,上海联系实际,努力开创对口支援与合作交流工作新格局,推动了国内经济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从“计划调拨”到“互相合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作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与各地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长期以来,上海一方面源源不断地向各地输送工业产成品,另一方面又依靠国家计划调拨,获得生产原材料和能源,由此形成了上海与各地以工业品和工业原材料、能源等相互“供需”为纽带的经济联系。这种经济联系维持了几十年,但严格说来,只是一种计划调拨关系,由于发生联系的双方都不具有独立的利益主体资格,在生产资料完全归国家所有的经济关系格局下,相互间不存在产权界线。

  进入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推进,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受到冲击。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上海获得低价能源和原材料的比重大幅度减少,生产供应的缺口增大,这一方面导致上海企业因为失去上游产品的稳定来源,“价格转移”效益骤减,另一方面也带来生产秩序的紊乱。同时,因为国家取消统购统销制度,带来上海产品市场缺口的扩大。由此,促使上海以各种形式到内地投资建设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如棉花基地、煤炭基地、粮食基地、猪肉基地等,以及在当地设厂搞联营,借以保持上海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其方式一般是生产名优产品的企业利用经营技术优势,通过产品扩散、零部件加工等方式,与外地企业建立联合关系。相应地区间物资调剂,资金和技术协作等也趋于活跃,出现了科技成果从无偿转让转向有偿过渡的尝试。国家从1993年初提倡合作以及对口支援,上海不仅从兄弟省市那里得到各种资源,也要帮助、支援对方。这个阶段强调对口支援要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以实现双赢、共同繁荣、共同发展。

  上海跟各省市建立联系,这块工作开展得比较早。20世纪80年代上海就在外省市建立起了办事处,北京、哈尔滨、秦皇岛、武汉、广州等,之后又新增了深圳和海南,西部省市增加了云南、新疆、西藏。我们合作的过程中贯彻的是双赢原则,服务过程中要让服务的对象看得见、摸得着。

  1994年4月和8月,上海分别在成都和哈尔滨举办1994年上海商品博览会暨经济技术协作洽谈会,签订的订购货合同总额超过140亿元,使参展企业看到了广阔的国内市场,增强了上海企业到各地开设分公司和网点、开拓市场的信心。这几个展览会都是比较大的,具有开拓性的,每次都有领导去。对于企业来说,这也是一种锻炼,不到市场上去闯怎么知道市场的情况呢?90年代初的时候,上海不少产品,特别是名牌轻工业产品市场占有率越来越萎缩,被外省市同类产品抢占了市场份额。为此,我亲自到自贡等三个地方去了好几天,沿着崎岖的道路到了农村,看到娃哈哈牌矿泉水,还有外国品牌可口可乐居然一直卖到村头小店,上海的著名品牌正广和汽水连个影子都没有,这对我震动很大。我觉得以前计划调拨的方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了,上海企业应该树立强烈的市场竞争意识,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并要以市场换取资源。比如说四川省,上海的产品投放到四川,四川的产品也可以投放到上海。所以,随着时代变化,协作上出现新的情况,要讲合作,要讲互惠互利。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从“输血”到“造血”

  前面讲的合作的对象是全国各地,而帮扶工作、对口支援的对象则是一些偏远贫困地区。经过实践,我们体会到帮扶贫困地区也有一个从“输血”到“造血”的过程。

  上海的对口帮扶主要有这几个地方:三峡库区、西藏日喀则、云南和新疆阿克苏。

  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并确定上海对口支援重庆市万州区、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重庆五桥区这个地方原来属于万县(重庆市万州区),水位能达到175米,所以,五桥区需要搬迁,建在山上。我们大概每年对当地投入一亿元左右,前后总共加起来有三亿多元,帮助建造小学、卫生所、通讯站、邮电局、工厂,给他们提供各种资源。我们充分发挥各区县的力量,宝山区、嘉定区每次都派人去,去投资。因为要推进项目,三峡库区我们去了五六次,后来我们还参加了三峡大坝的合拢仪式。此外,按照国务院关于引导名牌入库区的要求,上海先后引导上海烟草、白猫、汇丽、信谊等一批名牌企业落户库区。上海卷烟厂从技术、管理、原材料、销售到流动资金等方面实施全方位帮扶宜昌三峡卷烟厂,从1993年至2007年三峡烟厂新增产值3.3亿元,新增利税5000多万元。1996年上海白猫集团与搬迁企业万州五一日化厂通过资产重组,组建白猫(重庆)有限公司以来,实现销售收入8.2亿元,上缴税收3481万元,安置移民1451人。1999年10月,上海汇丽集团与库区搬迁企业合作,在万州五桥建立了总投资1.2亿元的“中中外”企业——中美合资重庆(上海)汇丽建材有限公司。从1994年至2001年的8年间,上海先后选派出7批20名干部到库区挂职,在三峡库区共实施经济合作项目48项(其中,重庆库区24项,湖北库区24项),项目总投资近7亿元,其中,上海方投资4.1亿元。

  1998年4月,上海—重庆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合作项目签约仪式

    1994年7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中央部署,努力做好援藏工作。为加强对全市援藏工作的领导,1994年8月,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上海市援藏援疆工作领导小组。各区县、部门,层层落实,建立领导小组。与此同时,日喀则地区也建立了受援工作小组,保证工作正常推进。我们派干部去西藏,带资金过去,带项目过去,一来一去邻属关系就这样建立起来了。为确保援藏项目完成和援藏工作的顺利进行,市援藏援疆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指导和协调作用,形成了市、区县两级政府,选派单位,社会各界三种渠道的资金筹措机制,建立了援藏专项资金和相应的管理制度。我们每年都差不多要给西藏几千万元的资金,当时还是比较弹性的。现在规定了前一年的财政支出的一定比例要给支援地,这种政策也有好处,有硬指标,可以更好地落实。教育培训是重要的“造血”手段。截至2002年,上海共为日喀则地区捐助到位教育资金1959.2万元,实施教育事业类项目52项,新建、改扩建希望工程33个,增加了3000余名适龄儿童入学。在希望小学配置了课桌、凳子,解决了一万余名学生的“屁股离地”问题,每所希望小学都配套了学生和教师宿舍,使地区基础教育的硬件设施在短期内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建立了地区及部分县教育奖励基金,对希望小学教师实行奖励,为日喀则地区教育上一个新台阶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同时,根据不同条件和需要,采取对口地区人员来沪培训和上海派出专家、教师到当地讲课等不同形式,帮助对口地区开展培训工作。在上海开设民族特色班、特色学校,让对口地区的学生到上海接受科技文化教育,为当地培养跨世纪发展人才。

  1996年9月,中央扶贫会议确定上海市与云南省的对口帮扶。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和支持下,在沪滇两省市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截至2001年,双方通过五年的共同努力,有力地推动了云南扶贫攻坚的进程。1996年12月,我和市政府副秘书长、协作办主任姜光裕分别担任上海云南对口帮扶协作领导小组正副组长。1997年1月,我和云南省领导签署了《上海—云南对口帮扶与经济社会协作“九五”计划纲要》。对口帮扶云南我们工作做得也很多,在那里我们搞1998年12月,时任上海市副市长蒋以任(右一)在云南省考察温饱试点村希望小学了一些创新,开展以“五个一工程”为内容的试点村建设。“五个一工程”即在每个试点村建设一所希望村校、一所白玉兰卫生室、一个种养殖项目、一个综合利用的沼气池、从1998年起在401个试点村各建一座广播卫星电视接收站。“四到户”即小额信贷到户、帮扶项目到户、技术服务到户、风险保障到户;“三结合”即上海帮扶资金、云南脱贫资金、农户小额贷款资金相结合;“二级承包”即县与乡、乡与村签定实施温饱试点村项目的目标责任书;“一个公开”即帮扶的农户、资金、项目、投入和产出效益公开。按照“一年达标、两年巩固、三年发展”的目标,这些项目的实施,使三地州40万贫困农户直接受益脱贫。同时解决了128万人的就医难题。温饱试点村的实施不仅提高了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改变了当地医疗通信的落后状况,使农户增强了发展意识和科技意识。从1996年至2001年五年多来,上海14个区对口支援云南三地州,先后选派7批112名援滇干部赴云南挂职并组成联络组;8批761名优秀教师赴云南贫困地区支教;11批274名青年志愿者开展扶贫接力。上海共实施对口帮扶项目956项,无偿投入各类帮扶资金2.8亿元,帮助云南培训各类专业人员35100多人次,帮助云南思茅、文山、红河三个地州22个贫困县的150万贫困人口脱贫。上海还投入资金67.25亿元,实施各类经济协作项目368项,为上海和云南的对口帮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7年,中央确定上海对口支援新疆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温宿县、阿瓦提县)。上海对新疆阿克苏的援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教育与人才培训方面,上海帮助援建了“阿克苏干部培训中心”,特别是2000年援建的“阿克苏地区少年宫”,已成为地区各族少年儿童校外活动的主要场所,成为新疆各地州之最,在全疆引起了强烈反响。上海市与阿克苏签订了“1998—2000年”“2001—2005年”人才培训计划,上海每年出资100万元,每年为阿克苏培训100名党政干部、经济管理干部与专业技术人员。上海中星集团、上海广电集团、上海医药集团总公司等企业在阿克苏市、阿瓦提县、温宿县、柯坪县、库车县等地援建了9所希望学校,既改善了办学条件,更解决了入学难的问题。在医疗卫生方面,上海为阿克苏援建了“阿克苏地区医疗急救中心”。上海市卫生局向阿克苏地区医疗部门捐赠了6辆金杯牌救护车。在科技方面,上海为阿克苏地区援建了“阿克苏地区科技活动中心”,并提供了科普车辆、科研经费等,上海市信息办组织上海有关单位捐赠了50台电脑,解决了当地学习和工作之需。在文化宣传方面,2001年,上海为阿克苏援建了“阿克苏地区图书馆”,上海市文广影视管理局捐赠了摄像、编辑等设备及业务车辆,上海文新集团向阿克苏报社捐赠了现代化的电脑排版、编辑设备及图书资料,上海新闻出版局捐赠了价值25万元的各类图书,丰富了当地人民的文化生活。在农业方面,上海市农委、上海市农科院、上海市农林局、上海市畜牧办公室通过捐赠资金、物资为阿克苏地区引进新品种,扶持新技术,援助农业生产,提高了农牧业的产量。在社会事业方面,上海市闵行区、奉贤县(2001年撤县设区)为阿克苏地区援建了“阿克苏地区老干部活动中心”。在市委的领导下,在上海各有关部门、援疆干部选派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上海援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新疆阿克苏地区各族人民的肯定和赞誉。所以,可以看出,上海支持全国的成果是全市各地区、各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从“帮扶”到“合作”

  以前上海的对外形象是以老大自居,架子比较大,后来通过20多年的对口支援、交流合作,上海树立了比较好的对外形象。因为在对口帮扶、合作交流的具体工作中,我们真切地意识到上海的发展离不开全国,需要全国互相帮助,像电力、资源、口岸、劳动力等都离不开其他省市的支持。当然,有的资源国家会统一安排,但是地区间的协调统筹也很重要,像农产品,包括粮食、猪肉、家禽等都是需要协作的,与其他省市建立一些关系也是非常必要的。云南、三峡库区等地区有丰富的土特产品资源,而上海有巨大的消费市场。两者结合,既增加了对口地区人民收入,又丰富了上海市场。上海联华超市、食品集团、药材公司等商业企业赴滇考察,依照政府协调、部门衔接、企业洽谈的原则,组织云南土特产品进沪销售。多年来,联华超市举办云南土特产品促销会,参展的100多种土特产品被上海商家选中,组织货源进入上海市场。

  长江流域合作也是一块重要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工作时,相当重视长三角以及长江流域的合作,他专门来政协听取政协委员有关这方面合作的14个课题,并作了重要讲话。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合作,要放到上海与全国经济发展定位来看,不仅仅是上海的发展,而且还是全国的发展,全世界的发展。这样定位比较好,上海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好为长江流域和全国服务的工作。以前,我想着这个企业不能让它走出去,出去了上海会怎么样怎么样。比如联合利华要搬到安徽去,开始也不愿意,但上海的生产成本对传统产业越来越高,那也没办法的,女儿总要出嫁的。今后上海和兄弟省市的合作更多的是产业链的合作,资源和产品之间的合作。有的产资源,有的产产品,有的产前端,有的产后端,零部件之间的合作,不可能一家全包,特别是随着经济发展,发展高新技术以后,企业之间的互相协作将是大量的,是必然趋势。这是一种资源优化的合作方式,全国一盘棋。所以,我觉得上海要放在服务全国这样的大环境下去考虑经济的发展,不可能事事都做,但是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上海必须发挥作用,特别是落实习总书记的要求,要形成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必须一步一个脚印搞上去,这是上海发展的关键之路。上海科技创新,这将会对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动力。科创型城市要把城镇化建设和产业建设结合起来,创造条件鼓励就近就业。

  还有,比如汽车工业,上海很早就走向全国实现“销地产”,现在除上海之外,沈阳、青岛、广州、柳州、南京、宁波、新疆都有上海汽车工业,产量大了,今后我们还可以通过“一带一路”让产品走出国门去。我们对外合作是走出去的一部分,当然也有走进来的,比如浦东开发得到包括央企总部、全国各地的大力支持。浦东开发时,安徽裕安大厦建得很早,包括云南也介入得比较早,对浦东、对上海贡献还是挺大的。当然外省市资源型的产品、企业等,做得好的也来上海了,比如娃哈哈、春兰等都在上海设立销售部门甚至公司总部,上海的市场中心、信息中心的地位就显露出来了,所以要大力发挥上海的全国性中心城市作用。当时我们上海还有很多厂也试着走出去,比如第二毛纺厂到张家口,梅林食品厂到绵阳,把“产地销”变为“销地产”,企业建到那个地方去,让它发展,这也是当时合作的一种形式。现在一些外省市企业也搬到上海来,好多是高新科技企业,这种交流形式一直是开放的,不仅仅是对外开放,对内也是开放的。这么多年下来,原来外地人觉得上海人骄傲精明,后来感到上海的各项制度比较严格和完善,虽然在上海企业成本比其他地方要高一些,但是上海人办事清楚,讲话算数。所以说,上海人的素质和投资环境提升了上海的综合竞争力。

  通过20多年的对口帮扶与协作,贫困地区广大群众看到了希望,进一步激发了脱贫积极性,上海收获了资源、友谊,做到了服务全国的承诺。对口支援对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有着巨大的作用,应该长期坚持下去。我衷心希望贫困离我们越来越远,富裕离我们越来越近,早日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