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
杜勇,1961年9月生。曾任云南省招商合作局党组书记、局长。2002年至2009年兼任云南省沪滇对口帮扶合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口述:杜勇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拂手轻展华夏大美图卷,云南与上海,相距3000余公里,中间有西南的重重群山,也有辽阔的江南大地。九曲回肠的长江,犹如一条盘亘在中华大地上的巨龙,滔滔江水由西向东,翻山越岭奔向大海,把云岭高原与东海之滨紧紧地连在一起。
虽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但历史的机遇、地域的渊源、关爱的情谊早已把云南与上海紧紧连在了一起。抗日战争时期,上海就有一批企业和仁人志士转移到云南兴办实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云南的钢铁、化工、烟草等工业建设,得到上海的技术援助;20世纪60年代以来,数万名上海知青到云南支援边疆建设,在云南留下一段段感人的故事,与云南各族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情谊;1996年9月,中央正式确定上海与云南开展对口帮扶,两省市的对口帮扶合作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在长期的交往中,两地人民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基础。
深化友谊、凝聚感情的20年,沪滇双方真情互动,上海人民的无尽真情源源不断地涌向云南这片红土地,帮扶的深远意义日益凸显。帮扶关系确定以来,沪滇共同制定了“对口帮扶,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沪滇合作16字方针。上海市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帮扶一线调研指导帮扶工作,并对沪滇帮扶合作提出具体要求。云南省党政代表团也多次前往上海学习考察,共商对口帮扶与经济合作大计。在双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直接推动下,上海各界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对云南人民的深厚情谊,对云南边疆少数民族贫困群众动真情、扶真贫,用爱心和行动促进了云南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上海与云南的对口帮扶合作,是贯彻国家关于“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先发展起来,带动、帮助内地发展”重要战略思想和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是缩小地区差距的战略部署的典范,它充分体现了党中央提出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人为本的重大战略思想,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沪滇两省市帮扶合作的成功实践再一次证明了,国家统筹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战略决策的正确性。
在上海的大力支援下,云南的扶贫攻坚不断取得新的成绩,经济社会有了长足发展,更重要的是上海人民正在用爱心激励着云南边疆贫困地区迈向文明幸福的美好明天。
帮扶落到户,共同探索脱贫致富路径。一个地方不发达往往是历史过程的产物。在贫困和富裕之间沟通与融合从而摆脱贫困,是帮扶中需要解决的难题。帮助贫困者进入社会发展的潮流,才能最终改变贫困的状态,让受援者获得了改变命运的热情帮助,也就获得了改变命运的自信和创造力,“滇沪合作”的意义也在于此。云南西盟佤族自治县中课乡有个小寨村,10年前,这里还处于古老而贫困的自然生产生活状态,沿袭着刀耕火种的生产生活方式。在上海对口帮扶的阳光照耀下,今天,小寨村变为佤山第一村,崭新的佤山村寨出现了“上海路”“上海商店”,佤山人民在村道墙壁上写下了醒目的“共产党好,上海人亲”,通过这种最质朴的方式,佤族同胞表达着对帮助他们摆脱贫困、迈向小康之路的上海人民最真挚的感谢。在云南,像小寨这样的村寨还有很多:上帮村、沪东娜村等村寨的名称无一不表达着对上海人民的深情厚谊。
在沪滇合作中,围绕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的“基本生产、基本生活、基本教育、基本医疗”,坚持以实施整村推进为重点,从安居工程、基本农田建设、优势特色产业培植、培育致富带头人、组建农业合作社、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入手开展建设。通过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产业扶贫等,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及辐射带动作用,为脱贫致富,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迈进奠定了基础。通过“一村一特”的产业扶持和培育,按照“公司+协会+农户”的模式,以农民专业协会为运作载体,以养殖示范户带动千家万户,从而把企业与农民有机对接,互相依存,互惠互利,并让一笔资金滚动多次发挥帮扶效益。
扶贫先扶智,一致提高内生发展能力。扶贫开发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外部救济带来的山乡巨变,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对人的开发,在于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因为人的贫困只能通过人的开发来摆脱。贫困是阻碍人口素质提高的一大障碍,而贫困问题的真正解决又有待于人口素质的提高。通过建立希望学校和光彩学校,帮助云南培训教师,资助当地贫困学生,培训农业技术人员,培训骨干医生和学科技术带头人,选派支教教师到云南贫困地区支教,帮助受援地区改善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在迪庆州香格里拉县援助2000万元援建的香格里拉中学是全国藏区一流的完全中学。
科技意识的提高对摆脱贫困,既是“星星之火”,又是一个基本的支点。沪滇农业示范基地就是这样的支点。它把上海农业的技术优势和云南农业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引进适合云南农业发展的优良品种,通过在基地试验示范后推广。1997年9月,沪滇对口帮扶的开发式扶贫项目——滇沪合作农业示范基地在蒙自创立。这个占地305亩,投资1325万元,上海方面投入1000万元,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经营管理的基地,承担着国家、省、州科技示范项目六项。在这个基地里,引进和示范养殖、种植的新品种通过推广体系,成为当地农民和辐射11个州市农民看好的效益和市场的风向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火车头。
多年来,上海与云南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双方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合作规模和领域不断扩大,合作效益较为明显,走出了互惠互利新路,经济合作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沪滇两地的合作是双方优势互补、扬长避短的合作。多年来,沪滇两地力促大企业合作,带动云南优势产业发展。2009年,上海光明食品集团与云南省最大的制糖企业英茂糖业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由光明出资8.28亿元控股英茂糖业60%股权,企业先后投入8亿多元用于工厂扩建、设备改造、废水治理和棚户区改造等,企业利润由4000多万元增长至6.8亿元。光明与英茂的战略合作是中国糖业近年来最大的合作项目,创新了中国糖业发展模式,改变了中国糖业产销分离的格局,进一步提升了我省糖业的产业能级和市场辐射力,大大推动我省糖业的可持续发展。双方的合作也是沪滇两地开展对口帮扶与经济社会合作以来,上海大型国有企业投资云南规模最大的合作项目,实现了双方产业链的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2010年1月,光明食品集团上海东海总公司与云南红土生源药用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共同投资成立光明食品集团云南石斛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公司先后投资1.5亿元,年可育苗8000万丛以上、年加工铁皮石斛鲜品1000吨以上,成为国内最大的铁皮石斛组培工厂和石斛种苗销售中心。公司除自身种植铁皮石斛2000亩外,还带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保山市等地1000多农户种植铁皮石斛近2000亩,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经营管理,实现公司与农户的互利共赢。构建成集铁皮石斛的科研、生产、驯化、示范栽培、推广种植、技术培训、产品研发加工于一体的生产体系,形成了种苗输出、技术输出、产品输出的中心带动功能和产、加、销、游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
近年来,沪滇双方积极促成了一系列大企业合作项目,如上海光明食品集团、上海城建集团、上海医药集团、上海绿地集团等上海优势企业到云南投资,上海复星集团、上海航天科技集团、上海实业集团、上海医药集团、上海恒实集团等知名企业多次到我省考察洽谈,一批新的合作项目正在洽谈对接中。
随着“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建设实施,云南潜在的发展优势正在转变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沪滇双方合作发展前景将更为美好。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上海在工业、农业、旅游、商贸、金融、环保等领域的经济合作,积极利用上海技术、资本、信息、人才和管理等优势,推进云南辐射中心建设、企业改革、产业与技术转移,鼓励和引导更多的上海企业到云南创业与发展。这是山与海的共同呼唤,这是云南和上海的共同心声:黄浦江水,汹涌澎湃;红土高原,生机盎然,推进沪滇对口帮扶合作不断深入发展,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