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
张炜,1967年3月生。2003年5月至2005年5月任云南省红河州经协办副主任,现任上海市青浦区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
口述:张炜
当我站上高原的脊背
弯腰就能拣起一轮出土的太阳
我看得更真切了
高原是只托天的巨掌
红河只是这只巨手
突起的最粗的一根筋络
——《古老的红河》
2003年5月27日经组织选派,我光荣地加入了上海市第四批援滇干部的行列,带着上海人民对云南人民的深情厚谊,肩负着扶贫攻坚的历史使命,怀着对祖国西南边陲既熟悉又陌生、既憧憬又忐忑的心情,踏上了这块美丽而神秘的红土地。从东方明珠来到彩云之南,从淀山湖畔来到哀牢山脉,开启了为期两年的援滇帮扶这项全新之旅。
来到我们所对口帮扶的云南省红河州,根据组织安排我挂职担任红河州教育局副局长。两年中,在沪滇两地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关心下,在双方有关职能部门的支持和协助下,在边疆各级干部、各族群众的配合和帮助下,满怀为边疆贫困地区群众多办实事、多办好事的热情,及时投入到自己对口联络的绿春、元阳两县的帮扶工作中。
到红河州工作以后,有大半时间是在下乡调研和推进帮扶项目中度过的。面对多发的暴雨、滑坡、泥石流、塌方等自然灾害,自己坚定信心,毫不退缩,克服了从交通条件到生活环境、从饮食习惯到语言交流等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走遍了全州13个市县,重点深入青浦对口的绿春、元阳两县的乡村、山寨、农户、项目点,如期完成了调研、规划、选址、确定项目、组织实施和督查验收等各项工作。下乡过程中,特别是在红河州南部边疆几个国家级贫困县,所到之处进入眼帘的到处是泥墙茅草屋,到处是衣衫褴褛、光着脚丫的孩子,到处是高山陡坡的艰苦耕种条件,到处是面朝红土背朝天的原始耕作。不少孩子因贫失学,不少群众缺医少药,更有不少群众的温饱尚未得到解决。看到祖国还有如此贫穷落后的地区,看到这里的老百姓生活生产条件如此艰苦,与发达地区的反差如此强烈,我的内心受到极大触动,真正意识到对口帮扶工作的责任与艰辛,意识到扶贫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两年的对口帮扶工作,虽然时间不长,但自己作为一名上海—云南、青浦—红河的友谊使者,也尽心尽力为边疆贫困山区人民群众的脱贫致富默默耕耘着,经受了艰苦环境的磨炼,应该说自己的确付出了一些。但这是微不足道的,值得一提的却是,从这片美丽富饶的红土地上我真切感受到了祖国青山绿水之壮美、民族文化瑰宝之精华、生态自然资源之丰富、云南各族同胞之淳朴与团结,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说,红河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已深深地镌刻在我的心里。
我的思想情感产生了明显变化,体验到了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感觉。走出机关来到社会,由一个主要为领导服务的机关干部变成一个直接与群众打交道的挂职干部,整天面对的由抽象的文字材料变成了实实在在的事和活生生的人,这种变化对我思想、情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深刻的。同样是对待贫困或受灾群众,过去从材料和媒体上看到这些时,我可能会产生一些同情。但是现在,当我实实在在面对他们,望着他们期待的眼神时,我感觉到的就不仅仅是同情,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了。这种体验,让我更真实地感受着这个时代,并热爱着生活。过去,总希望别人去做点什么,现在却不得不思考自己应该做点什么。我相信这种变化会影响到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今后无论我在哪里,无论干什么,我都不会忘记在红河曾经面对过的这些情景。无论这些情景将来会出现在其他什么地方,我都不会把它当作身外事,把自己当成局外人,至少在思想上、情感上是这样的。
我了解了更多的社情民意,进一步加深了对基本国情的理解。到红河州之后,特别是到了绿春、元阳等这些边疆贫困县以后,我比较注重调查研究,以便尽快熟悉情况,更好地开展对口帮扶工作。我曾多次到绿春、元阳两县的乡村,走访农户,与当地的县、乡、村干部共同探讨脱贫致富和发展经济问题。每一次下乡,尽可能多和一些来自基层的干部和群众交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我接触过很多具体真实的生活,与一群哈尼族、彝族兄弟交朋友,虽然记不住他们的名字,却记得住他们的笑容和坦诚。我熟悉他们土地一样厚实的感情,喝醉过他们视如生命的苞谷酒,聆听过他们嘹亮高亢的民歌,感动过他们烧酒一样浓烈的愿望。通过这一切,我不仅对当地州情、县情有了初步的了解,也进一步加深了对基本国情的感性认识。如为什么说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理解东西部发展的差距等,对这些问题过去也能说出个一二,但那些认识主要来源于文件和材料,现在的认识则来源于实际,来源于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因而显得更实在、更深刻。
在绿春县戈奎乡戈奎村与当地干部座谈
我开阔了视野,转变了观念。过去长期在政府机关工作,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对机关以外的情况和最基层的工作,尤其是对边疆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情况知之甚少,也不去关心。到红河州工作之后才发现,在机关之外,原来还有这么一个更真实、更精彩的大舞台。这里民族团结、民风淳朴,深深地感受到哀牢山脉、红河流域哺育的红河各族人民的朴实、勇敢、无私和智慧。毛主席当年对知识青年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句话用来形容我现在的感受是最恰当不过了。我很庆幸自己在这个时候来到云南、来到红河,目睹了红河这些年取得的成就。我体会到,我们所从事的对口帮扶工作原来这么有意义,这么与老百姓息息相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可以这么直接、这么真切地在这里得到体现。我相信有了这番经历之后,我会尽自己所能,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服务。
我学到了许多从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增长了新的才干。我是跨出大学校门直接到机关工作的,过去在学校和机关学到了一些东西,也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对我的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到这里工作后,又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即使是过去已经学过的东西,由于要在实际中运用,也有了新的认知。更重要的是,还接触了一些新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这些都是过去了解较少的,也是自身所缺乏的。我相信,如果能把现在学到的和过去已经积累的东西结合起来,融会贯通,这份收获将会令自己终身受益。
两年的援滇挂职工作时间是短暂的,但这段经历对我的影响却是终身的,它不仅倾注了我热爱帮扶事业的情怀,更是我人生阅历中最可贵的收获。援滇结束返沪工作后,我始终把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带到自己的人生中去,带到新的工作岗位中去,用它不断地勉励自己、影响他人。距离这段经历已经10年有余了,可当年的人与事、情与景、成功与喜悦、焦虑与孤寂,至今历历在目,久久难忘。我会永远记住在红河的日日夜夜,也会一如既往地关注我曾经为之奋斗过的对口帮扶事业。
“红河啊红河,你的水有多长,好日子就有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