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口述上海系列对口援滇 > 正文

为援滇扶贫贡献绵薄之力

2017-03-30  来源: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口述】

  张明远,1957年11月生。2001年5月至2003年5月任云南省红河州计委副主任,现任上海市长宁区文化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区政协委员。

  口述:张明远

  我曾经是一名军人,在部队这所革命大熔炉的历练和培养下,1978年底,我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成为一名共产党员,这使我更加坚定了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

  1980年,在我复员回沪的那一刻,部队首长非常真切地对我们说:“咱当过兵的人,要做到退伍不褪色,在地方岗位上,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新的贡献。”虽然离别部队已有40年,但部队首长的谆谆教诲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往事在我脑海中渐渐淡忘,但亲身参加援滇扶贫工作的经历仍历历在目。

  2001年4月,当组织上动员报名参加援滇扶贫工作时,我作为一名机关党员干部和退伍老兵,积极响应党组织的号召,报名参加援滇对口帮扶工作,接受组织上挑选和考验。

  2001年5月至2003年5月,我非常荣幸成为上海市第三批援滇挂职干部,在长宁区对口云南省红河州金平县及元阳县开展扶贫帮困工作。在两地党和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竭尽全力做好援滇扶贫工作。

  金平、元阳两县是地处云南边疆山区的多民族聚居地,由于自然和历史等原因,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还处于很落后的状况,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特别是生活在山区里的贫困群众迫切需要外援的帮扶。亲眼所见贫困群众的生活状况,更让我深感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如何有效开展对口帮扶工作,成为我心中思考的最大问题,只有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寻找突破口,找准切入点,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发挥集聚效应,才能使对口帮扶工作取得实效。

  “层层梯田入眼帘,此番美景逾千年。我到此地为何缘,不为观景为民来。”为了确保各种帮扶项目落到实处,使贫困群众早日受益,我常冒着山里40度高温,在当地扶贫办干部引导下跋山涉水,不顾汗流浃背、蚊虫叮咬和脚底磨破,克服环境和生活不适应等各种困难,进村入户,实地调查,倾听贫困群众的呼声,了解和掌握实情,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扶贫工作计划和安排。抓好示范和试点工程,以点带面,有效推动了对口帮扶工作的顺利实施。

  两年中,我认真学习贯彻党和国家扶贫工作指示精神,根据上级安排,结合实际,扎实做好扶贫工作。先后组织实施29个温饱试点村建设,已成为扶贫到村到户,解决温饱的有效途径,共计受益8738人。组织开展白玉兰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成效显著,为金平、元阳两县树立了小康村的样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户的年均收入有明显增加,农民群众的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试点村获得省级文明村称号。在金平、元阳两县组织实施长宁援建希望小学六所,使1198名学生告别了破、旧、危房,能在宽敞明亮的新教室内安心学习。使200多名贫困学生重返学校,解决了贫困学生上学难的问题。组织实施援建白玉兰卫生室14所,为当地贫困群众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创造了条件,受益人数达43623人。组织为29个温饱村安装了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使边疆群众看到电视新闻,了解国家大事,丰富了业余生活。组织开展各种科技培训,使广大农民群众通过培训,增强了科技意识,增强了创收能力和脱贫能力。

  上海长宁第五岩坡希望小学落成庆典

  鉴于帮扶工作成果,长宁区被评为云南省及红河州、县扶贫攻坚先进集体,我被红河州、县评为扶贫工作先进个人,并获得了“红河州终身荣誉州民”称号。

  军旅生涯使我难忘,因为咱是当过兵的人。而参加扶贫工作的经历更使我磨炼了意志,净化了心灵,增长了新的知识和才干,使我终身受益;而且增进了对边疆人民群众的了解和感情,边疆人民群众那种善良、淳朴、热情在我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深刻印象,我衷心祝愿云南边疆山区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奔向小康。

  回顾过去,记忆犹新,感悟人生,深受启迪。参加援滇扶贫工作已成为历史,面向未来需要有不断进取的精神。党中央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出了新要求,如今我作为一名文化战线上的工作者,要站在新的起点上,自觉增强责任意识,经受新的考验,为推动长宁文化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