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口述上海系列对口援藏 > 正文

让日喀则市人民喝上“幸福水”

2017-03-30  来源: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口述】陈寅,1962年9月生。现任中共上海市杨浦区委书记。1994年至1995年,参加全国援建西藏62项工程之一——日喀则市给水工程建设,担任日喀则市给水工程项目组副组长、日喀则市给水工程指挥部指挥长。

  口述:陈寅

  采访:徐忠 李国才 侯桂芳

  整理:侯桂芳

  时间:2014年3月25日

  1994年7月20日至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了中央和各省市对口支援西藏经济建设的决策,落实了全国支援西藏的62个、投资总额达23.8亿元的建设项目。上海市政府负责援建日喀则市给水工程和拉萨传染病医院。为认真贯彻会议精神,切实做好援建工作,上海市政府和市公用事业管理局决定,由技术力量比较雄厚的上海市自来水公司承担具体援建任务。当时,我任市自来水公司副总经理,参加了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在1995年8月底,西藏自治区成立30周年大庆前,这项“跨世纪工程”建成,清冽的“上海水”、甜美的“幸福水”流到了日喀则市人民的家中。

  优化方案,让给水工程惠及千家万户

  日喀则,藏语意思为“最好的庄园”。日喀则市是西藏第二大城市,环境优美,就像歌里唱的:“我的家乡在日喀则,那里有条美丽的河。阿玛拉说牛羊满山坡……”但是,1994年时日喀则市的生活用水很困难,只有一个小型自来水厂和几个老式深井,这个小型水厂也只有几个集中的给水站供老百姓用水,老百姓吃水十分困难,一个小小的水龙头下排着上百个水桶,这是日喀则街头的常景,还有很多老百姓要到城市附近的河里挑水吃。这次援建的日喀则市给水工程确定日供水2万吨,主要是解决10至15万人的生活以及生产用水需要。建成后,日喀则市将彻底结束饮水难的历史。因为有水,城市环境卫生也将得到极大改善,年年栽树,年年枯干,狂风卷起漫天黄沙的现象也会逐步得到好转。

  接受任务以后,1994年7月底,我们公司立即组建了一个有七位同志参加的援藏日喀则市给水工程项目组,由公司总经理徐国祥同志和我兼任项目组副组长。在专业上,项目组包含了工艺、土建、管道、建筑经济、物资等几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年龄上,老中青相结合,既有五十多岁的老同志,也有二三十岁的年轻人。

  1994年,上海的同志对西藏的认识还很少,我们只知道那里是高原,而且仅有的了解也是从电影、书本上得到的。大家虽然也有家庭和工作上等各方面的困难,但是接到任务后都二话不说,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觉得这是种光荣,更是种责任。

  1994年8月23日,我们一行七人作为给水工程现场专家考察组,由徐国祥同志带领,随市里面的一个前期工作组进藏。日喀则市的副市长王绍华同志向我们介绍了日喀则市的情况和项目原来的设计方案,但是单靠这点了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初到西藏,高原反应非常厉害,七人中只有一位同志因为之前在青海工作过而有些高原经验,其他人都是第一次到高原,反应很厉害,头晕脑胀,晚上睡不着觉。但是,为了尽快掌握工程的详细情况,我们到了后马上开展工作,在拉萨、日喀则市两地进行实地勘探,对工程设计和工程所需的物资、设备、材料设计、运输、施工企业资质、预算定额、标准等情况进行了调查和资料收集。同时,在原有的尚显比较粗浅的初步设计方案的基础上,与西藏自治区建筑勘察设计院和地矿部西藏自治区第二地质勘察院的领导和专业技术人员就工程设计、技术方案等共同进行了广泛的讨论研究,以进一步把设计方案深化完善。

  在现场勘探和完善方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原来的规划方案里面有几个方面需要进行优化和调整:一是原方案计划建设三座大口井,根据日喀则市地下含水层的分布情况,我们觉得大口井主要取自第一含水层,深口井主要取自第二含水层和少量的第一层水作为补充,两含水层的水质均能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虽然大口井的水质能满足需要,但是从长远来说,应该把大口井和深口井结合起来,相互补充,两座大口井和两座深口井的总取水量能满足2万吨/日的供水要求。二是日喀则市的地形按海拔高度可分为三个台阶,水厂位于第三台阶,也就是地势比较低。而居民区和企事业等主要用水单位则在第一、二台阶,这样水厂出水压力较高,送水泵出口压力达到83米。并且,原设计中城市输水管采用灰口铸铁管,价格比较低,但是承压能力不高。我们觉得应该改用质量好、耐压较高的球墨铸铁管,才能确保水厂投产后管网的安全运行。三是西藏自治区上报中央的计划中存在着一些不足。原有水厂的自来水不通到居民家里,在上报中央的计划中没有包括城市配水管网。这样,建成后水厂的自来水只能在输水管网中流动,却不能到达居民家中,老百姓不能直接用上我们的水,所以要增加10公里左右的配水管网。四是西藏自治区上报中央的初步设计中,项目投资经费不足,原上报的是2660万元,我们做下来后,预算大概约4500多万元。五是时间上有新要求。在方案设计和现场踏勘过程中,我们接到西藏自治区党委的要求,他们希望在第二年的9月1日即西藏自治区成立30周年大庆之前,项目能够投产。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要求,因为按照正常的工程建设,这个项目要到第二年才能开工。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考察组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讨论,一致认为:“上海既然要承担中央政府交给我们的这个任务,我们代表上海去援建,那么我们就要对当地的人民群众负责,就一定要把建设工作做得彻底,把这个项目真正做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比较成功的项目,让当地的老百姓真正享受到工程带来的最大实惠。”所以,根据考察情况和西藏自治区实际,在与有关设计单位进行深入讨论后,我们对原设计内容作了调整:原设计水源工程中的三座大口井改为两座大口井和两座深口井,输配水管网由原设计灰口铸铁管全部改用球墨铸铁管,增加配水支管和居民集中给水站,对原概算中的诸多漏项、估算偏低、有内容无费用列支的情况作了合理的调整,总投资由原来的2660万元增加为4500万元,其中增加投资部分中的110万元用于建设配水管和居民集中给水站。

学校通上了自来水

  8月29日,我们向日喀则行署、地区建设局以及日喀则市政府作了专题工作汇报,他们认为我们工作组认真负责,非常支持我们所做的调整。在上海市赴藏考察代表团进藏后,9月7日,我们向考察团的市领导作了汇报,包括自治区的要求、项目的实际需要、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内容、增加的投资等,得到了市领导的认可和赞许。

  至此,日喀则市给水工程的最终方案确定:工程供水规模2万吨/日,总建筑面积4800多平方米。项目分为水厂和城市输配水管道两部分,主要有两座大口井和两座深口井,两个1000吨清水库以及加药间、出水泵房、机修车间、办公楼、职工宿舍楼、多功能厅、太阳能浴室、车库、大门、门房、厕所、厂区道路、围墙等生产与生活设施。城市输水管网包括口径150—600厘米铸铁管共19.34公里的排管工程、10公里配水支管及数十处集中供水工程。

  攻坚克难,雪域高原印下奋战足迹

  日喀则市海拔高度在3800米左右,每年的10月份到次年的3月底4月初是冰冻期,土地冰冻,不能施工。作为西藏自治区成立30周年大庆的献礼项目,受冰冻期影响,我们的给水工程年施工有效期实际上仅有5个半月,工程内容也很多,时间紧任务重,我们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

  为了在冰冻期来临前将第二年全面开工前的准备工作全部做好,我们在工程考察结束后主动推迟返沪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我们给水工程现场专家考察组转为项目现场组,转入全面组织实施给水工程的施工组织管理工作。在做好调研、熟悉情况、收齐资料、设计修改和投资调整后,我们紧紧依靠日喀则市当地的力量,团结协作,和日喀则市政府、地区建设局、工商局、建行、公证处等联合组成了议标小组,在由地区建设局和市政府共同推荐的20家施工企业中,议中了报价适中、并连年在日喀则地区创优良工程的5家负责水厂作为水源井和城市输配水管网工程的施工单位。在完成招投标的同时,我们要求承担场地平整和基础工程的施工单位中标以后要一起开工。同时,与西藏建筑勘察设计院加强配合,请他们在已经做总体设计的基础上提前把基础工程的设计文件提供给我们,设计院分两次给出了建筑物的基础施工图。

  这些前期准备工作的完成,为我们抢在当年的冰冻期来临前完成地下基础工程的施工奠定了基础,9月15日,水厂和水源井工程全面开工。为抓好工程计划进度、工程质量和控制好投资费用,确保项目顺利完成,给水工程项目现场组与日喀则市政府联合成立了日喀则市给水工程指挥部,由我担任指挥长,下设施工组、计财组、综合组,由上海和日喀则双方共15名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参加。9月19日,指挥部召开了工程计划会议,向全体施工单位下达了工程计划安排,至10月20日(冰冻期)前各建筑物完成基础工程至±0.00m。这就为我们第二年全面开工抢了一个多月的宝贵时间,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冰冻期间,我们回到上海,抓紧开展管道、机电等设备的订货工作。1995年3月,管材、设备订货工作已基本完成,已开始分批运至现场。月底,我们再次进藏,着手全面开工前的准备工作。4月冰冻期结束,就可以全面开工。4月15日,土建上部结构工程、城市输配水管排管工程等施工单位全面恢复施工。

  工程全面开工后,我们遇到了很多意料不到的困难。在语言方面,指挥部的有些藏族同志普通话讲得不是很好,和他们的交流上存在一些障碍。高原缺氧相当严重,开会研究工作时,经常因为缺氧,脑子一下子就失去想法。记得有一个施工单位项目上出现拖期,而且质量上有问题,我们开会研究,可能当时我也比较着急,谈到一半时,已经想好要讲的话一下子就空白了,就那么干等了一分钟左右,才缓过气来,回忆起准备要讲的题目重新开始。饮食上也比较艰苦,当时西藏蔬菜很少,我们常吃的只有两样,一个是莴笋,几乎天天早晨吃丝,中午吃片,晚上吃块。另一个就是豌豆。为了增强体质,我们尽量每天吃一个苹果,补充些营养。因为气候干燥,嘴唇开裂,咬一口苹果,上面就一圈血印。白天工作,大家一心扑在工程上,晚上的生活却很枯燥。电视节目除了晚上7点到7点半转播中央电视台节目外,7点半以后播放的全是自治区的藏语节目,我们只能看,却听不懂。由于工程比较紧张,大家非常劳累,都生过病,并且在那里稍微一感冒就会发咽喉炎,咽喉糜烂,非常痛苦。有一次我感冒后GPT(谷丙转氨酶)竟然达到了80多,远远超过45的标准。

  与上海的联系也碰到了困难。我们进藏的时间比1995年第一批援藏干部还要早,当时西藏的通讯条件很差,现在真是不可想象,从日喀则打到上海的长途电话要通过军用专线转接。事前也没有想到,工程建设除了一般的砂石料、水泥,大量的机械设备包括水厂用的机电设备、城市管网用的管道,无论是大口径还是小口径,都要从内地采购后运过去。当时火车还没到西藏,只通到格尔木,只能通过火车先运到格尔木,再从格尔木用卡车运进去,所以很多的工程建设及相关工作都要与上海保持通讯联系。但是,电话又很难打通,我们的同志要拨上半天,才有可能拨通一个电话,而且常常电话通到一半又断了,这样我们和上海组织上、单位上的联系非常困难,和家里的联系几乎没有。

  事前,我们对这种情况不很了解,从上海去时还带了一台传真机,以为有什么事情可以及时跟上海联系。但是,这个传真机从我们带进去的那一天,到我们出来的那一天,从来没用上过一次,因为不具备通讯条件。无法通讯联系,也就不知道设备在路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我们最担心的是订购的设备和材料能否按时并不受任何损坏地运到我们的施工现场,如果哪一车在路上出现意外,设备损坏的话,就会严重影响工程建设的进度。从格尔木到日喀则市,还有上千公里的距离,整个路途的状况是没办法掌握的,并且当时进藏的公路很艰险,经常有泥石流、塌方等。

  在城市环网建设过程中,日喀则市区域面积比较大,有8.9平方公里,管道要从水厂通过道路铺到居民区,而且居民区又比较分散,所以造成管道的施工(包括施工的调试等)工作量很大。我们的工作人员经常要来来往往地走,每天要走四五公里,高原地带走路不像在平原地带走路,呼吸非常困难,特别是我们分管管道工程的那位同志,每天走的还要多,将近10公里。

  圆满完工,洁白哈达见证民族团结

  责任重于泰山,在困难面前,我们并没有退缩。我们发扬民族大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当地的党委和政府,如工程指挥部的指挥长由我担任,日喀则市的市长、副市长担任指挥部的指挥长和副指挥长。这样,既有利于把我们上海的管理技术的优势发挥出来,也能够将当地的协调、对当地的情况的掌握这种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我觉得,指挥部有我们上海去的同志,也有当地的包括很多藏族同志,共同推动项目建设,我们不仅要把这个项目建成一个优质工程项目,还要建成一个汉藏民族团结的合作项目。指挥部的15位同志中既有藏族同志,也有汉族同志。在整个合作过程中我们互相支持,互相关心,建立了真挚的友谊。藏族同志从生活各方面尽最大的努力关心我们克服困难,我们也把自己的技术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的工程技术和生产管理人员,这样的一个团队为整个工程的完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我们紧紧依靠上海市政府和上海市自来水公司,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为了保证设备质量和进藏过程中能够得到全程的支持和爱护,上海市政府要求厂方在设备上全部印上“援藏物资”字样,从生产厂家到铁路、公路等运输部门,都给予了最大的支持。1994年冬季,上海市自来水公司为了保证工程建设的物资、材料的正常供应,在工程资金还没有到位之前,及时抽出资金,先垫支1000万元采购设备,准备建筑材料,确保了工程物资顺利到位和对施工单位的资金拨付;考虑到日喀则供电不正常的实际情况,拨出70万元选购最新型5000千瓦的柴油发电机,使得工程碰到电网运行不稳定的时候,可以自己发电,以保证水厂运行,使得居民不至于断水;为提高工作效率,拿出87万元为工程指挥部购进4台汽车;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还增加了一部分设备和管道备件的备量,尽可能让水厂建成后的运行过程中碰到一些材料、配件的损坏时能够在备件上有更好的保障;到了工程建设的后期即最关键的调试阶段,市自来水公司全力支持,调派公司10位包括技术科科长在内的专业技术人员,来到现场指导,参与设备安装和调试工作,大家通力合作,解决工程建设中遇到的一些棘手问题,使得调试工作一次性成功。

  我们发扬“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的精神,克服高原反应引起的身体严重不适、当地艰苦的生活条件、对家人的思念以及工程建设上的一系列困难,经受了锻炼和考验,一心一意扑在工程建设上。我们分管物资的那位同志,每天一到晚上,就坐在宿舍的阳台上,眼睛盯着进日喀则市的318国道,只要看到有车子的灯光,心里就非常高兴,最希望的就是我们工程的物资能够运到。特别是到后期进入设备安装阶段,大量的物资需要运输进来,他每天都守在外面,耐心地等着。在施工建设中,我们始终视工程质量为生命,对原材料进行层层把关,保证完成的土建工程达到优良标准。作为指挥长,我始终坚持每天上工地,在施工一线严格把关,随时掌握进度和质量。我们发扬对西藏人民负责的精神,狠抓质量管理,决心把给水工程建成具有上海水平的一流供水工程,以展示上海的技术、上海的水平和上海人民援助的诚意。

  我们的工作和精神赢得了当地同志的赞许,当时的日喀则市副市长吴坚曾这样说:“上海市不仅从资金、设备上提供了最大援助,而且还派出了最优秀的工程建设指挥领导小组及工程技术员,他们工作起来认真负责,而生活上从不讲条件,藏汉工程人员相处得就像亲兄弟一样,这体现了民族团结的深情。”

  在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到1995年5月中旬,我们已完成整个工程量的40%,两座深口井、两座大口井已完成三分之一的井壁制作和下沉,两个清水池中的一个已完成了钢筋混凝土的底板和柱子;二级泵房配电间的主体结构也完成,泵房部分已进入模板制作;城市输水主管道已全面铺设填埋;办公楼、宿舍楼、食堂、车库和围墙等辅助设施也在紧张的施工建设中。

建成后的日喀则市自来水厂

    1995年7月30日,19.34公里的城市输配水管道的排(埋)管工程安装完毕。8月10日,水厂泵房单机调试完毕,8月15日完成试压工作,8月16日开始进行管道冲洗消毒。8月24日给水工程联动调试完毕,向城市试供水。8月28日,正式供水。清澈的自来水,第一次从日喀则市藏族同胞院中的水龙头里流出来,藏族同胞男女老少个个兴奋不已,纷纷向水龙头献上了洁白的哈达!他们很多人世世代代吃的都是河里的水,现在喝上了水龙头里面流出的自来水,感觉自己的生活真是有了巨大的改变!

  工程指挥部在日喀则地区建设局的指导下,组织了各有关单位的领导、专家参加了工程预验收会。与会者一致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项工程质量达到了优质工程的各项标准,是一项优良工程、为民工程,是西藏历史上的一流工程,更是民族团结、城市友谊、造福子孙的跨世纪工程!

  这项工程也得到了国务院、上海市委、市政府以及西藏自治区领导的高度肯定,当时的上海市市长徐匡迪和西藏自治区政府主席江村罗布分别为水厂纪念碑题词。9月1日,西藏自治区成立30周年大庆。9月2日,时任上海市副市长的夏克强和西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泽仁桑珠以中央代表团身份专程到日喀则市参加庆祝活动,他们在水厂投产典礼上讲话,并为水厂纪念碑揭牌。

  时光荏苒,近20年过去了,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水厂投产典礼的那天,日喀则市的老百姓非常高兴,载歌载舞,庆祝自己吃上了“幸福水”。他们给我们上海的同志献哈达,我记得整个头全部被哈达包满了,这说明老百姓真的是发自内心的高兴啊!他们说:“我们从来没想到水能够送到家里面!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上海人民无私、真诚的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