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孟建柱,1947年7月生。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1996年至2001年任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
西藏,地域辽阔,约占国土面积的八分之一,它自古是中国神圣的疆土,那里世代衍生的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古往今来,藏汉民族密切往来,互相交流,精诚团结,并肩战斗,不断丰富发展了华夏文明,形成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之一。
从世界顶峰到东海之滨,远隔千山万水,318国道把沪藏两地牵成一线。西藏是青藏高原的组成部分,平均海拔4000米,在人们的心目中,既美丽又神秘;上海地处沿海,平均海拔才4米。两地相比,西藏的自然环境更为独特,它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平均海拔最高的雪域,享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那里“十里不同天”,“一日有四季”,神奇奥秘的景象令中外游客和探险家叹为观止。西藏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和文化,与其他民族自治区不同的是,藏族占自治区总人口的比例最高;藏传佛教在藏族人民中有着很久很深的影响,当地众多的名胜古迹,如卡若遗址、古格王国遗址、大昭寺、小昭寺、唐蕃会盟碑、布达拉宫、扎什伦布寺等,为社会学家探索民族友谊的渊源展示了广阔天地。由于境外敌对势力对西藏的“分化”和“西化”一天也没有停止过,达赖集团在国际反华势力的支持怂恿下进行分裂活动,极大地干扰了西藏的稳定和发展。正因为它处在分裂与反分裂、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的斗争前沿,西藏为世人瞩目。
珠穆朗玛峰远眺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从18军到“老西藏”,从志愿赴藏大学生到援藏医生、教师、干部、技术人员,数以万计的祖国各民族优秀儿女响应党的召唤,远离家乡、远别亲人,和广大藏族干部群众团结合作,共享甘苦,把青春、热血乃至生命献给这块高天厚土。冬去春来,年复一年的刻苦磨炼,培育出江泽民总书记高度概括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造就了孔繁森、陈金水、单杰等当代模范人物,也涌现出一大批无私奉献、忘我工作、为民称颂的优秀干部和共产党员。他们的业绩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赞颂,孔繁森同志正是广大藏汉干部中的杰出代表。西藏无愧是培育“孔繁森”的沃土,如今孔繁森同志虽离开了我们,但千千万万个“孔繁森”仍一如既往地奉献在高原。他们在雪域高擎起共产党人的旗帜,与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为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上海是全国的上海,上海要认真向兄弟省市学习,服务全国。上海人民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各族人民的团结,要像建设自己的家乡一样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对口支援西藏日喀则地区,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山东和上海两省市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1995年5月,按照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精神,市委总结了自50年代起上海选派援藏干部的经验,提出“选优挑强”的原则,从本市3500多名志愿参加西藏建设的报名者中,遴选了49位优秀中青年干部,赴西藏日喀则地区的地直单位和江孜、亚东、拉孜、定日四县任职。
三年来,上海援藏干部以孔繁森为榜样,发扬“老西藏”精神,视日喀则为第二故乡,把藏族同胞当作亲人,立志“情系浦江,做上海人民的优秀儿子;功建高原,当西藏人民的忠实公仆”。作为民族团结的友好使者,上海援藏干部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顾全大局,服务西藏,把上海1300万人民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真情播洒在高原,在沪藏两地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在上海各级党政组织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援藏干部与当地藏汉干部群众一起,共同兴建了一批希望学校及社会公益项目,携手建成了一些为当地发展增添后劲的生产经营和市政建设性项目,象征沪藏两地友谊、民族团结的标志性建筑——“日喀则上海广场”的主体框架已崛起在后藏大地。今天,山东和上海两省市对口支援的日喀则地区,经过60多万日喀则各族人民的并肩合作、齐心奋斗,当地的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根据日喀则与上海两地“分片负责”的协议,上海对口的四个县,定日扶贫攻坚计划成效初见,拉孜西部重镇雏形渐现,亚东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江孜率先奔小康进展顺利。本市援藏干部在落实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贯彻市委、市政府援藏方针过程中,为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巩固边疆稳定、发展西藏经济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年的援藏经历在人生旅途中是短暂的,但也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三年的付出是巨大的,但三年的回报也是丰厚的。援藏干部在西藏这所独特的社会大学校里,在藏族干部、老进藏干部手把手的悉心培养下,经受了考验,学到了许多在沿海地区学不到的本领。尤其是在孔繁森那样英雄辈出的氛围里,心灵得以震撼、灵魂得以净化、思想得以升华,上海援藏干部联络组也荣获了“西藏民族团结青年模范先进集体”的称号。
雪域高原一千天
为了展示上海援藏干部的精神风貌,弘扬艰苦奋斗和爱国奉献的道德情操,坚定人民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立新时期上海共产党员的崭新形象,上海市为西藏新疆选派干部办公室在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领导的关心下,得到上海人民出版社的支持,编辑出版了《雪域高原一千天——上海援藏干部风采》,上编是专业作家采写的长篇报告文学,反映了援藏干部的整体事迹;下编是援藏干部自己写的纪实性散文,反映了他们各自的援藏感悟和人生历程。这些朴实无华的文章,折射出共产党人崇高的思想光辉。希望全市共产党员和更多的有志青年以援藏干部为榜样,接受党和人民的挑选,投身实践锻炼,在各种独特的环境中经受磨砺,爱岗敬业,建功立业,为上海服务全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原载《雪域高原一千天——上海援藏干部风采》,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8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