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朱亮高,1961年10月生。现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校务委员、第三分校校长。2000年至2010年,担任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综合干部处副处长等职。
口述:朱亮高
采访:袁志平 姚东 周奕韵 赵菲
整理:姚东
时间:2014年2月14日
援藏干部的选派工作,是一个整体性、系统性的工作,只有依靠组织、集体和团队的共同努力才能把它做好。对口援藏的干部选派是新时期干部工作的典范性做法。从党的十七大以来,特别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成立以来,我们党出台了许多新举措,这些新举措使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在基层,干部工作的作风,也很好地体现了基层导向、实践导向、艰苦地区导向和一线导向。因此,对口支援西藏干部的选派工作经验非常值得总结。
对口支援西藏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实现民族团结和加强党的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我们的干部选派工作也是紧密服从于党中央和上海市委的战略要求的。这项工作之所以在上海开展得有声有色,主要得益于市委的英明决策和领导,得益于市委组织部领导的坚强有力的指导,我只是作为整个团队的一员参与其中,但得益许多,感慨良多。
科学选派让援藏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总结援藏干部选派工作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怎样让它可复制,从而为今后的干部工作提供一些历史记忆和有益启示。我感到开展援藏工作20年以来,特别是我从1998年至2009年的十多年时间直接从事这项工作,深切体会到上海市委组织部坚决贯彻中央和市委的战略安排,切实在援藏干部选派和管理过程中体现“四个性”,持续有效地推进了这项工作。
“四个性”是指政治性、机制性、整体性和时代性。对口支援西藏,实际上最重要的就是使干部工作全力跟进。如果没有干部工作的全力跟进,想把支援西藏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富有成效是难以想象的。
第一个是坚持了政治性。市委组织部坚决服从中央和市委的要求,突出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来看待干部选派工作。援藏20年共选派了376名干部,其中,我直接参与了200多名干部的选派工作。在工作当中我感到政治性是市委特别强调的。组织部门也是站在全局的高度来认识对口支援西藏干部选派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自从干部选派工作启动以来,各级党组织始终将其看成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政治任务。再一个就是从战略上来看待对口支援干部选派工作,它是有多重意义的。一方面它使得我们的干部选派工作更好地服从中心工作。干部工作和组织工作始终要服务于党的政治路线,我感到干部选派工作在这一点上是牢牢把握的。另一个方面,干部选派不仅仅是选派了一批干部,而且是新时期培养锻炼干部的一个重要平台。再一个方面,就是加强了民族团结。在过去,有一些干部可能觉得民族团结好像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但是通过参与这项工作,实地到西藏这样一个艰苦地区去感受当地的情况,可以让干部们深刻感到民族团结绝对不是一句空话。
随着沪藏两地领导之间的互访和走动,也随着干部彼此的交流,上海和西藏的联系得到了进一步加深。援藏干部的交流,不仅仅是工作岗位的调动,而是在发展观念、思路、方法等方面都得到了比较好的提高和增强,使民族团结的氛围和环境得到了更好的营造。
第二个是突出了机制性。我想用四个词来概括机制性。第一个词是“优选”,就是怎么样体现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第二个词是“严管”,落实制度,严格管理。第三个词是“厚爱”,关心援藏干部。第四个词是“用好”,也就是为援藏干部的发展提供成长平台。大概就这样四个词、八个字,形成了系统的制度安排和环境营造。上海市委组织部在对援藏干部工作进行10年总结的时候,中组部还专门给上海发了一份简报,充分肯定了上海的做法。
关于“优选”。市委始终强调援藏干部选派一定要体现好中选优,而且上海有个基本做法是从后备干部当中选派。援藏干部的选派不是一种照顾性的安排,更不是一种福利性的安置。工作中我们强调了“三派,三不派”,一是要派动机纯的,动机不纯的我们就不派;二是我们要派家庭支持的,家庭不支持的我们不派;三是派有困难可以想办法克服的,对困难不能克服的不派。通过这些举措在源头上为后面援藏干部的管理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于“严管”,严格管理。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思想动员,同时加强培训,一系列的管理措施也快速跟进,绝不放过干部选派工作的任何一个细节,从而使干部选派工作始终是有条不紊、稳步推进的。西藏的同志评价说,我们上海干部坚守岗位是出了名的,包括请假销假,上海这方面制度执行得相当好。
关于“厚爱”,就是组织上对援藏干部高看一眼,厚爱一分。我们一直坚持“2+6”的做法,一个是一年当中组织两次大的慰问活动,一个是在中秋,一个是在春节,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我们通过卫星网络系统同援藏干部现场对接通话,把援藏干部家属都请来了。还有我们坚持了“六个必访”,即干部有思想问题必访,家庭有困难必访,干部身体不好必访,家属当中有困难必访等。在从事这项工作中,我觉得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是市委领导高度重视对口支援西藏的干部选派工作,这给他们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动力。2007年,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亲切接见了援藏干部,所以援藏干部把领导的鼓励、关怀化作在对口支援一线奉献和努力的动力。
在高原度过的每一个中秋,援藏干部都能品尝到家乡人民邮寄的月饼
关于“用好”。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把对口支援工作真正作为培养干部的平台,这个坚持了很好的导向。2007年市委换届的时候,徐麟同志进入市委常委会,他是第一批援藏干部的领队;2012年市委换届的时候,尹弘同志又进入市委领导班子,他是第三批援藏干部的领队。现在市委常委当中就有两位是对口支援西藏的干部。在许多区县、委办局班子中,有许多援藏干部担负重任。可以说我们这块的干部工作是做得不错的,使他们完全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同时为整个社会营造了好的气氛,这个是很重要的。
第三个是把握了整体性。我梳理了一下,大概有以下三方面的整体:一是每一批援藏干部是一个完完整整的整体。上海援藏干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向心力是比较强的,整个队伍非常团结,大家彼此相互理解和支持。二是一批接一批的援藏干部始终形成一个整体。前一批干部为后一批干部做铺垫,后一批干部为前一批干部做补台。三是上海干部把受援地区干部群众始终看作兄弟姐妹,也是一个整体。这是上海援藏干部融入到受援地区干部群众当中一个比较好的做法。上海的干部始终把西藏当地的干部和群众作为自己的兄弟姐妹来看待,亲如一家,建立起了一种真挚的同志感情。所以,上海干部在西藏工作期间,留下了相当好的印象,西藏当地的干部和群众对上海援藏干部给予了高度评价。
第四个是体现了时代性。在新时期用新的措施、办法和理念,来进行干部选派工作也是一种创造,真正体现了时代性。既坚持了正确的干部路线和导向,又体现了人文关怀,营造了符合时代精神的干部选派工作氛围,使整个社会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我感到援藏干部选派工作的时代性体现得相当充分,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没有辜负上海市委和上海人民对他们的期望,确实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当前,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给我们每位干部提出了重要的考验,我们援藏干部在这些地方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经受住了这些考验。
深深扎根才能体会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援藏工作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我感到新时期对口支援西藏工作意义相当深远。对口支援西藏给我们提供了许多重要的时代启示,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口支援西藏工作很好地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发展。我们党在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从历史看,新时期对口支援西藏的20年,恰恰是我们不断推进改革发展的20年。对口支援西藏工作,对推进我们国家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西藏自1951年和平解放以来,特别是1959年废除农奴制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时代变化。我前后四次进藏,每一次去都能感受到西藏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些成就不仅得益于中央对西藏的深切关怀,也得益于兄弟省市大规模的对口支援。对口支援西藏不光是建设一些援藏项目,而是从整体上促进边疆和民族地区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这确实体现了党中央的高瞻远瞩。中国共产党比较好地发挥了政治优势和社会制度优势,通过创造性地开展对口支援西藏工作,缩小了区域发展的差距,实现了共同发展。这是我体会特别深的。
第二,对口支援西藏工作开创了新时期民族团结的新局面。过去我在这个问题上感受是不太深刻的。但是,通过参与对口支援西藏和其他对口支援工作以来,我觉得我们国家这些年来民族团结总体正在向前稳步推进和发展,这跟对口支援工作是密切相关的。世界上许多国家在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上闹得翻天覆地,由此引发的局部战争也是此起彼伏,而在中国,我们党通过对口支援工作使得民族团结进一步巩固,这是很了不起的事。通过对口援藏,我们跟高原地区万里之外的西藏贴得更紧了,这种民族团结是发自内心的,也是融入血液里的。在这一点上,受援地区干部、群众的感受尤为深刻,而且从对口支援工作当中,他们也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对党的热爱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通过对口支援西藏工作,还无形当中加强了汉藏民族之间的友好联系,使我们民族团结的凝聚力、向心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所以这个收获是很巨大的。
1996年藏历新年,援藏干部给藏族干部拜年
第三,对口支援西藏对我们党的建设特别是干部队伍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新时期,怎样使党的建设生动活泼,使干部队伍得到健康成长,对口支援西藏工作在思考这些问题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平台。在新时期,党性教育是要有环境和氛围的,当然也要有内容。内容和形式要实现完美的统一,就必须要有好的载体。在对口支援西藏的工作岗位上,援藏干部就能深切地体会到我们国家的国情,特别是边疆地区的情况。对口支援西藏工作20年来,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成长,同时,也为我们干部队伍提供了源源不竭的人才来源,我感到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现在中央提出干部任用选拔要注重实践导向,实际上就是关注基层。干部就是要有扎根基层、扎根艰苦地区的奉献精神。这些年各级领导班子换届,也逐步彰显了这样一些特点。
海拔的升高更是对能力的考验
对口援藏的干部选派工作,同我们日常的组织工作和干部工作还是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对口支援地区对干部的政治性、特殊性的要求特别高,所以它可以说是干部选派工作当中一种综合和集成,比较好地体现了中央和市委历来倡导的加强青年干部实践锻炼的导向。
毫无疑问,援藏工作为一批又一批青年干部的成长和成才提供了重要舞台。我们每一批要选派50名干部援藏。最近的一批是68名。在发动过程中,基本上都会有2000多位干部报名,积极要求援藏。我在同很多积极报名的干部打交道过程当中,比较欣赏的一点,就是他们去西藏的目的是为了加强锻炼,为了体验一下吃苦的经历,这是一种正确的思想动机。很多干部讲得也很感人,他们身处上海,家庭条件优越,工作条件也比较优越,去西藏,主要是为了锻炼自己,促进自己的成长。我们每一届援藏干部平均年龄在38岁左右,相对比较年轻。新时期有了对口支援西藏这样一种重要的锻炼平台,使干部找到了比较正确的健康发展、健康成长的路径。
到西藏,至少有两个方面,会有不一样的体会。一个是党性教育。在西藏这样一个艰苦地区、民族地区、社情比较复杂的地区,这种党性教育是实实在在的。另一个是能力培养。在能力培养当中援藏干部至少有这四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增强。
第一,顾全大局的意识和能力得到增强。顾全大局,就是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这也是我们领导干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援藏干部通过援藏的经历,比较深切地体会到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对从政治上认识援藏工作的重要性有了十分深刻的体会。援藏是让你去增强民族团结、促进边疆发展的,不是叫你去镀金的,也不是纯粹为了增加经历的,这就是从大局上来看这些问题。
第二,科学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但是在我国的民族地区、高海拔地区,发展的基础还比较薄弱,怎样来增强援藏干部科学发展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这些年对口支援实践当中,我们上海的项目在实施过程当中,比较好地坚持了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的要求。比方说,强调建设一些民生工程、安康工程,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其实都是实实在在地为当地老百姓改善医疗和教育条件的。上海十分推崇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发展战略。上海对口支援项目的建设,比较好地体现了科学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第三,艰苦创业的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援藏干部当初刚到西藏,那里的条件异常艰苦,有的地方完全是一张白纸,环境较差,设施简陋。在那里工作我感觉对于干部的教育是巨大的,这对于干部成长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如果没有援藏,他们始终处在优越的环境当中,对什么叫艰苦,什么叫老西藏精神,很难体会得到。而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吃苦,他们也不会感受得到的。当他们亲身来到西藏工作后,这种坚韧不拔、艰苦创业的意识和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这方面我比较佩服原来我们一位老援藏干部,现在到中纪委担任副书记的杨晓渡同志。他在西藏工作了25年,是锻炼出来的,这种领导的经历、个人的品质,对我们都是一种莫大的教育和帮助。所以每次我进藏,看到我们的援藏干部无私奉献、任劳任怨、不计名利,在对口支援西藏的第一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不仅感染了我,同时也真切地教育了上海人民和西藏当地人民。
第四,调查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要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领导干部很重要的一个素质就是调查研究。我原来没有这个感觉,在从事这项工作同许多援藏干部打交道之后,我感觉他们在对口支援西藏的工作当中调查研究的能力得到了很明显的提高。只有凡事从调查研究落手,才能来增强我们上海对口支援项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们市里面有关部门和合作交流办到实地去考察,提供下去的项目安排,都很实实在在,包括我们干部选派,也是做过充分地调查研究,完全从实际出发,使干部能够更好地集中选派。我们的干部在上海环境都很熟悉,但是一进西藏,两眼一抹黑,特别是环境也比较艰苦,语言也不通,就逼着你去调查研究,所以这对干部的锻炼和驾驭复杂问题的能力的提升发挥了很大作用。
有两个事情我印象是比较深刻的。一件事是2008年,我国举办奥运会,奥运火炬要传递到珠穆朗玛峰,我们在珠峰脚下的援藏干部,为了确保安全,几十天日日夜夜守在第一线。另一个是,前些年,我们有个援藏干部叫纪晓鹏,他是唯一一位对口支援西藏做了两期的,前面做完一期接着又做了一期,他原来是普陀区选派的一名处级干部,一开始进藏就是在高海拔地区,后来他再次申请援藏。这次援藏中央也倡导有工作经历、但自身有些困难可以克服的可以再次援藏。因此,组织上把他安排到西藏亚东县。在继续援藏的第二年,亚东发生地震,他安置灾民,组织救灾,处理得相当得法,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好评。
在处理一系列援藏工作矛盾和问题当中,上海援藏干部应对复杂矛盾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各方面都经受住了考验,对我们来说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