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中国,“红色文化”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红色文化在高校的传播、传承工作。
2013年6月,复旦大学等八所高校成立了“高等学校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为“红色文化”在高校传播提供了重要平台。高校“红色文化”传播的途径主以课堂的课程教育,辅以第二课堂的开设。2020年12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中国共产党历史”课程的开设,为“红色文化”在高校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载体。
但是,如何讲好“中国共产党历史”课程,不断提高高校红色文化传播质量,是现实工作中必须注意的首要问题。笔者以为:
其一,把握“中国共产党历史”课程的学科属性。
它既不是历史学学科,也不是政治学学科,而是法学类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的一门独特学科和课程。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明确将它归为“理论武装体系”类课程。2020年12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将它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课程。2024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颁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将它列为法学门类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下的四个“学科范围”之一,且将“红色文化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研究”确定为它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按照一般历史学课程或政治学课程,而应该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思维、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来讲授“中国共产党历史”课程。尤其是非本专业学术背景的老师,要做好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的调整和补课工作,方能担负起高校通过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教学传播“红色文化”的重任。
其二,把握“中国共产党历史”课程内容的全面性、认识的权威性、传授的科学性。
首先在课程内容方面,“中国共产党历史”专门研究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不懈奋斗、不怕牺牲、理论探索、为民造福、自身建设的历程及其规律。其中,四大历史阶段按照“革命阶段论”和“不断革命论”相结合次第展开、步步紧随;五方面内容依照主体-客体、理论-实践、斗争-情操有机结合,相得益彰。这些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其次在课程方法方面,历史的认识总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深入,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历史”是教师讲好这门课的前提条件。它要求教师以大历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为根本依循,弄懂弄通、学深悟透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的道理学理哲理,完整、准确把握百余年党史中的三个历史决议,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内容、精神;要以官方、权威部门出版发行的中共党史读物如《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中国共产党简史》等为基准,编写教案。
再次在讲授中,教师要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客观地、辩证地、历史地分析、评价、讲述党史上的人物、事件、会议等党史内容。这样才能使“红色文化”的传播成为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信仰”,而不仅仅是灌输式的说教。
其三,把握“中国共产党历史”课程讲授方式的基本要求——“情”“真”“意”“切”。
所谓“情”,即对中国共产党历史蕴含的“红色文化”有敬仰之“情”。这种“情”是建立在对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奋斗“五大历史意义”充分认识和理解上的“情”;是建立在对一百多年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一座座“伟大精神”丰碑崇敬基础上的“情”。有了这份真感情,传播“红色文化”不但有了强劲动力,而且有了正确起点。
所谓“真”,即对中国共产党历史蕴含的“红色文化”内容的传播有“真”的要求。就中国共产党历史而言,“存在”的不等于就是“合理”的。“存在”的,即以党史人物存在和活动为中心的各种客观、自然现象的存在。“合理”的,即符合规律的存在——现象背后的隐性存在并决定现象的呈现。就中国共产党人而言,这个“合理”就是“党性”,即中国共产党人身上有别于他人的理想信念、意志品质、道德情操、言谈举止等特殊性的展现,就是“真”。中国共产党历史课程要向学生展现的就是这种“合理”。
所谓“意”,即中国共产党历史所蕴含的“红色文化”中物质、制度、理论层面之上的精神层面的“合理”,或者说传播“红色文化”的价值所在——塑造一代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中国有为青年。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保证“红色文化”在高校青年学生中的传播沿着正确的轨道向前发展。
所谓“切”,即通过中国共产党历史传播“红色文化”,要抓住要害问题——弘扬主旋律、尊重特色化、抵制庸俗化、反对污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