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编研动态 > 正文

​中外学者共论中国式现代化 探寻文明互鉴与时代启示

2025-10-15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李昂

10月14日下午,在上海举办的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上,分论坛二的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学理分析和经验启示”。数十位中外嘉宾齐聚一堂,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基础、实践路径与全球意义展开深入探讨。

在分论坛二的开幕式致辞上,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高翔表示:“一个国家和民族现代化的动力是人,要从历史文化的深处来寻找。”他指出:要从自身探寻。中国走的现代化道路既遵循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逻辑,又具有鲜明的特色。不仅如此,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树立了既能确保国家独立、又能实现社会进步的新参照。

巴基斯坦国立科技大学中国学研究中心前主任、前大使赛义德·哈桑·贾维德强调,任何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分析,都不能脱离中国古老的智慧与社会资本,即“中国特色”。在他看来,中国式现代化有几大特征:中国特色的治国理念,体现在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的有机结合;包容与融合的生活态度;崇尚创新与务实理性,以科学探索与任人唯贤为基础;“双赢”理念,不同于西方的“零和博弈”思维;“阴阳”哲学,追求平衡与和谐。

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中国研究教授李木兰指出,一个国家的进步与其改善性别平等的程度息息相关,提升女性地位不仅有利于女性本身,也能释放社会整体的创造力与潜能。而中国在推进性别平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这不仅体现在大学入学相关数据等,也体现在国家战略层面的顶层设计上。她特别提到2025年9月国新办发布的《新时代中国推进妇女全面发展的实践与成就》白皮书,认为其体现了政府在教育、就业、健康、法律等领域的系统性思考,是性别平等政策的成熟范例。

来自南方国家的中国学研究者将中国式现代化与本国现代化发展进行比较,总结出具有借鉴意义的经验启示。阿根廷天主教大学“全球时代中国研究”研究生学位项目负责人马豪恩认为,现代化需要长期愿景、制度韧性、技术升级与社会包容。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兼孔子学院埃方院长大海认为,埃及“2030发展愿景”的主要目标与中国式现代化高度契合,期望未来在经济领域能加强与中国的产能合作,推动埃及成为中非合作的重要枢纽。

在这两场深入交流的学术沙龙上,中外学者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维度出发,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与观察思考,共同探索中国经验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与启示。他们达成的普遍共识是,现代化并没有唯一模式,中国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也拓宽了更多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