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编研动态 > 正文

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大思政课”育人体系

2025-07-17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依娜 杜仕菊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党在百余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系列宝贵精神财富的集合,是中华民族精神在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中的升华,蕴含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价值追求、深厚的为民情怀、顽强的斗争意志和无私的奉献品格。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大思政课”,是提升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此,需要我们通过积极探索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深度融入“大思政课”的路径,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使他们自觉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具体看,“大思政课”要求我们具有“大视野”“大课堂”“大载体”“大目标”“大团队”,以实现显性育人与隐性育人相统一。为此,需要我们通过深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拓展教学场域、强化师资保障等路径,实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融入。

深化内容:建构课程体系

从内容上看,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党的历史最生动、最深刻的注脚,将其融入“大思政课”,就是将波澜壮阔的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具象化、精神化,为思政课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鲜活教材。为此,一方面,需要对精神谱系的内容进行系统梳理与融入,即将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伟大精神,按其内在逻辑和历史脉络,有机融入思政课各门课程,如《思想道德与法治》侧重价值引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侧重历史逻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侧重理论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侧重实践与时代发展等。

另外,可以进行专题化教学,如开设“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专题课程或系列讲座,深入解读每种精神的形成背景、核心内涵、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等。还可以通过跨学科协同的路径,鼓励历史、文学、艺术、哲学等相关学科挖掘精神谱系资源,形成协同育人合力。

创新教法:激活精神资源

“大思政课”作为“课”,将教学主体、对象、内容、活动、组织以及时空环境等基本要素置于社会生活广阔的背景、视野和格局中,使教学内容活了起来。所以,需要从创新教学方法角度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大思政课”,才能使其“活”起来、“火”起来。从目前情况看,已经有了诸如情景体验与现场教学,即充分利用革命旧址、纪念馆、博物馆、烈士陵园等红色资源,组织“行走的课堂”,让学生在历史发生地感悟精神力量;利用VR/AR等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还有故事化叙事与情感共鸣,即善用微电影、短视频、舞台剧、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讲述精神谱系背后的感人故事,以情动人,引发学生深度共鸣;案例教学与研讨辩论,即选取精神谱系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作为案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讨论、辩论,在思想碰撞中深化认识。当然还包括访谈口述与朋辈教育,即邀请老革命、老英雄、先进模范、优秀党员走进课堂或在线分享;组织学生采访身边党员、寻访红色足迹,形成“朋辈讲述”的生动局面。

随着数智技术的发展,数字化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了一个重要的创新路径,即通过建设精神谱系数字资源库、在线展览馆、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等,利用新媒体平台拓展学习渠道。

拓展场域:建立社会课堂

将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的“大思政课”才会充满现实感和生命力,因此,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大思政课”,需要通过课程共融、平台共建、资源共享、考评共赢的协同联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如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社会调查、乡村振兴、社区治理等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服务社会、奉献人民中体会“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精神境界,践行奋斗精神、奉献精神,以达到“实践育人”的目标;通过在重要纪念日精心组织升国旗、入党入团宣誓、重温誓词、向英烈致敬等仪式活动,强化精神认同和情感归属;通过参观校史馆、文化长廊、主题展览,举办读书会、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崇尚英雄、学习榜样、传承精神的浓厚氛围。

强化保障:涵育师资队伍

“大思政课”要行稳致远,“大师资”是关键。要以“共同体”理念为引领,形成精神谱系育人的“大团队”,包括思政课教师团队以及校内外指导教师和其他保障团队。一方面,通过加强对思政课教师关于党史和精神谱系的系统培训,提升其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鼓励教师深入研究精神谱系,反哺教学。同时,要引导教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自身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和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深刻理解去感染学生。

总之,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大思政课”取之不尽的立德树人之源;“大思政课”为传承弘扬精神谱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创新的路径。唯有善用历史这本最好的教科书,用伟大精神感召青年、引领青年,才能真正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让思政课成为铸魂育人的“金课”,培养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汇聚磅礴的青春力量。

(作者分别为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