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编研动态 > 正文

以五年规划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法论意蕴

2025-08-07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韩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政治优势。”从“一五”计划到“十四五”规划,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编制实施五年规划的进程中,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创造性转化为治国理政的实践智慧,开创了人类现代化史上的独特范式。

当前正处于“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规划编制的历史交汇期,五年规划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制度载体,蕴含着独特的方法论智慧,既保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又彰显“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创新精神,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科学指引。

一、遵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法,强化规划功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五年规划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制度化回应,党始终以五年规划为载体,通过动态调适实现生产力跃升与制度创新。党在领导编制实施五年规划过程中,始终注重把握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趋势,及时调整和创新制度安排,以实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动态平衡和协同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五”计划通过“156项重点工程”建设,推动了我国工业化的起步,同时以“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创造了工业化与制度变革同步推进的典范。这一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变革相辅相成,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规划辩证法智慧在改革开放后得到深化,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制度的持续完善与创新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保障,更通过释放改革红利为其注入新动力。“六五”计划作为改革开放初期的首个五年计划,在调整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国民经济稳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九五”计划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编制实施的首个五年计划,明确提出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进入新时代,随着新兴产业、战略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兴起、发展,五年规划及时调整,将数字经济、绿色产业、新能源等纳入重点发展领域,推动了相关制度的进一步创新,为新质生产力的成长提供了制度保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纳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范畴,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在“十三五”期间,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催生了大量新业态、新模式。“十四五”规划据此明确提出要加快数字化发展,进一步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同时,五年规划还注重通过制度创新来解决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如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促进科技成果与产业的深度融合等。五年规划推动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通过“技术—制度—市场”三重变革重组生产要素,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能。

“十五五”规划编制紧扣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战略任务,深化“生产力发展—制度创新”的辩证逻辑,因地制宜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完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进一步统筹推进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发展,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二、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增强规划科学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党领导五年规划编制和实施的过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生动体现了认识与实践的有机统一。从“四个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从“五年计划”到“五年规划”,从主要依靠计划调整到“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再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有机结合”,从单纯注重经济发展到明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规划科学性持续增强,有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历经“一五”至“五五”计划时期,国家工业化基础得以奠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相结合的实践突破,促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发展。“六五”计划首次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写入计划文本。自“十一五”起,五年计划更名为规划,并创新性地将指标分为“预期性指标”与“约束性指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臻完善,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规划的韧性、科学性随着时代发展、实践创新不断提升。“十四五”规划锚定高质量发展,将“十四五”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设定为“保持在合理区间”,并提出“各年度视情提出”。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增强国家战略宏观引导、统筹协调功能”,进一步强化规划体系的制度建构,从而进一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十五五”规划编制继续坚守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既追求物质文明的跨越式发展,又坚守“民惟邦本”的根脉,稳步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使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在“十五五”规划编制和实施中,更注重数字技术赋能,加强动态监测和评估,实现政策工具的敏捷调整,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三、遵循文明多样性规律,拓展规划文明维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五年规划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和合”智慧有机融合,在规划实践中探索出“传统性与现代性相融通、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文明演进路径。五年规划的发展逻辑始终贯穿文明主体的自觉意识与文明互鉴理念。

“一五”计划后期,毛泽东就明确指出,“不要再照搬苏联的一切了,应该用自己的头脑思索了”。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强调,“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条件,以自力更生为主”。新时代以来,党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十四五”时期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调加强中华文化传播推广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民心相通。通过规划体系对文明维度的持续拓展,尊重文明多样性规律,进一步提升国家治理效能,为人类破解“文明冲突论”提供了中国方案。

“十五五”规划编制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一步健全完善“一带一路”文明对话机制,通过“文化遗产数字化共享平台”等载体,向世界传递中华文明的“和合”智慧。加强中华文化传播推广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民心相通。同时,注重挖掘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五年规划的智慧价值正在于其既遵循现代化普遍规律,又扎根文明特殊基因,在守正创新中开辟出人类文明演进的新路径。

从“一五”计划到“十五五”规划,五年规划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方法论的不断创新更是为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动力。展望未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们应持续深入挖掘五年规划的方法论价值,以更精准、更科学、更具前瞻性的规划引领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大步迈进。

(作者单位: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