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9月23日,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委党校、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理论研讨会暨宣讲备课会”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认识和把握党的理论创新的科学规律”的主题展开深入研讨。此次会议为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系列理论研讨会的第一场。现刊发会上部分学者的发言,以飨读者。今天刊发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郑丽平教授的发言。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以下简称“第五卷”)是对党的二十大以来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的科学总结,集中展现了我们党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
一、深刻认识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的内在规律
(一)源于实践、指导实践、高于实践
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是理论创新的核心逻辑。第五卷中诸多重要论断,均源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等篇目中,特别突出的特点就是对新时代实践难题的总结。这些理论又反作用于实践,成为应对挑战的“科学武器”,实现了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闭环。
(二)守正创新、与时俱进
理论创新既要“守根本”,又要“谋新篇”。《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其中的观点深刻体现了对“魂脉”和“根脉”二者关系的精准把握;《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遵循马克思主义原理,又体现了中国人对待自然的智慧,更贴合中国国情,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的理论超越。
(三)回应民盼、汇聚民智
以人民为中心,是理论创新的价值底色。第五卷中的篇目都紧紧围绕人民需求提出战略部署,突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更加鲜明地彰显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最重要的方面;《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广泛凝聚力量》,鲜明体现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依靠人民力量。党的理论创新始终围绕人民需求、集中人民智慧展开,实现了“民盼”与“民智”的双向奔赴。
二、准确把握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
(一)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把握时代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理论创新的“思想罗盘”。第五卷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其中对于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规律的提炼,就是科学运用了战略思维、辩证思维,总结历史、剖析现实、展望未来,为我们用科学思维分析形势、引领时代提供了示范。
(二)以问题为理论创新的突破口
问题是理论创新的“原动力”。第五卷直面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如《当前经济工作的几个重大问题》,聚焦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扩大内需等核心议题,既指出问题本质,又提出破解路径。《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则针对全面深化改革中的薄弱环节,明确改革方向。这种“靶向破解问题”的思路,让理论创新始终围绕实践中的“真问题”展开,通过解决问题推动理论迭代,实现“问题—实践—理论”的升华与深化。
(三)以系统观念淬炼整体思维
系统观念为理论创新提供了整体性视角,避免孤立、片面地研究问题,引导从要素关联、结构功能、动态演化等维度把握事物本质,确保理论构建的逻辑自洽与现实适配。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聚焦实际工作中客观存在的矛盾关系,通过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确保理论创新的全面性与协同性。
(四)以中国为方法深化实践路径
“以中国为方法”,核心是立足中国实践找答案。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立足中国实践。《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聚焦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亟待解决的问题,运用中国自己的人口发展经验和智慧处理问题,给出了“怎么看、怎么干”的好办法。二是提出解决人类普遍问题的中国方案。在《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中,明确指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意义,这实际上是提出相关方面的中国方案。这也是第五卷非常鲜明的特点。
(五)以胸怀天下拓展世界视野
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品格,也是理论创新的“格局支撑”。第五卷中《汇聚“全球南方”力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篇目,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正是在回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中,将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紧密结合;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更是在文明互鉴中丰富理论内涵,让中国理论既扎根中华大地,又兼具世界性视野,为解决全球治理难题、推动人类共同发展提供中国智慧。
总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深刻蕴含着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的内在规律与科学方法,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生动诠释,也是推进理论创新、指导实践发展的“金钥匙”。我们需深入学习、准确把握、灵活运用,不断完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