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编研动态 > 正文

社风民风好坏,为什么与党风有直接关系

2025-07-10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邬思源

2025年5月16日,《求是》杂志第10期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重要文章。文中提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十年不够就二十年,二十年不够就三十年,直至真正化风成俗,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这一论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灵活运用和把握,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政治自觉与制度自信。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社风民风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社风民风好,人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求真务实、不尚虚夸、勇于开拓,就能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攻克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反之,如果社风民风不好,人们一味追求享乐,铺张浪费,人心浮躁,精神萎靡,不仅个人难以自立自强,党和国家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也将化为泡影。如何才能实现一个社会有好的风气?关键是要有好的党风。在社会主义中国,党风决定和引领社风民风,这有其内在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

从理论逻辑来看,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一个人、一个政党、一个国家,都有一个形象问题。人们对事物的内在本质进行价值评判,往往以其展现的外部形象为直接依据。党的形象不是空洞的、看不见摸不着的,而是通过每个党组织、每位党员和领导干部的作风反映出来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即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它集中了中华民族最优秀、最觉悟、最勇敢、最坚定的代表,以及一大批具有才能和富有创造力的人才。既然是先锋队,党的组织对其成员在行为、道德等方面的要求就必然高于对于社会一般成员的要求,而社会成员同样对党的组织和成员产生更高的期望值。正因为这样,中国共产党党风建设需要通过强化理想信念、严明纪律规矩,使党员干部成为社会道德示范群体。因此,如果党的作风好,党的形象就好,必然获得人民群众肯定的评价,从而获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社风民风在优良党风的引领感染下,也将向善发展。反过来,如果党的作风不正,党的形象就差,必然受到人民群众的否定,从而被群众所抛弃,而社风民风必然滑坡。

从历史逻辑看,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立场和唯一宗旨,要求全体共产党员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无私奉献。中国共产党以其对中华民族无限忠诚和巨大贡献,赢得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和爱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发自内心对中国共产党的最高赞誉和正确的评价。1942年,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就提到:“只要我们党的作风完全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我们学。党外有这种不良风气的人,只要他们是善良的,就会跟我们学,改正他们的错误,这样就会影响到全民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通过延安整风运动,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全党新的团结和统一,推动了革命根据地社风民风的改善。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在局部执政的陕甘宁边区建设出一个全新社会。毛泽东自豪地说,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最进步的地方,“这里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花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摩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与当时国统区的“西安作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国共产党以优良的党风引领社风民风,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开展一系列整党整风,密切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提高了党的威信,初步形成了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的机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提出:“端正党风,是端正社会风气的关键。”“每个党员都能以身作则,我们的一切事情就都好办了。”此后,通过开展整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教育、党的先进性教育等活动,党风引领社风民风有了进一步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风引领社风民风得到全方位、高质量持续推进。坚持党员干部带头,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把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与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结合起来,推动整治大操大办、盲目攀比等民间陋习,传统节日摒弃封建迷信、回归文化本位,面子文化、浮躁功利等不良社会心态得到有效校正,崇实尚俭、戒贪尚廉的新风正气不断充盈。在党风的引领下,社风民风实现了历史性的好转,节约成为全社会新风尚,奢侈品不再走俏,餐饮行业迎来了转型潮,请客送礼不再追逐时髦了,长期整治不了的高价烟酒、高价月饼、高价花卉、高价宴请、高价娱乐,逐渐销声遁迹;隐藏在公园、景区内的高端会所也纷纷朴素转身、还景于民,全社会形成了向上向善的良好氛围。

从现实逻辑看,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的特点,党的作风建设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又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不可蜻蜓点水,不可虎头蛇尾,不可只是一阵风,否则不仅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会导致作风问题不断反弹、愈演愈烈,最后失信于民。”要正视现实中存在的挑战和问题,综合施策,构建“制度——文化——技术”三位一体的引领机制。

一是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本身就蕴含着干部和群众打成一片的行动理念。党风建设应体现在实实在在的为人民服务的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及各个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群众路线,就要真正让人民来评判我们的工作。”古人云:“知政失者在草野。”要构建科学的群众参与党风建设的体制机制。一个地方的党风建设搞得好不好,主要应由广大人民群众来评判。

二是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政治品格,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做到忠诚干净担当。积极创新思想教育的方法、途径。积极探索先进典型宣介的途径方法。凸显先进人物的生活化,使典型可亲、可敬、可爱、可学,将党性光辉转化为社会精神坐标。尤其是要结合青年群体的特征,创新党风引领社风民风的话语体系,避免形式化和公式化。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改革要善于将红色文化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在文艺领域,打造“主旋律”影视作品,重构大众对于中国共产党党风建设的历史记忆,提升人民群众对于中国共产党党风的认同,并逐渐使之化为民众的自觉。

三是推进党风引领社风民风制度建设,实现制度规约与示范引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与各地相继出台一系列相关的党内法规。中央八项规定以徙木立信之举实现时代风气之变。新时代以来,其他的党内规章如党员干部“禁酒令”“婚丧嫁娶报备”等规定也相继出台,这些党内规章的运用产生了巨大的外溢效应,如近年来不少地方出台有关婚丧嫁娶的村规、乡规民约,对一些地方的结婚彩礼实行限高等等,促使推动全社会形成厉行节约风尚。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必将进一步推进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的实践。

四是党员干部要坚持原则、敢于斗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原则是共产党人的重要品格,是衡量一个干部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党员干部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是切切实实生活在人民群众中间的“人民勤务员”。共产党员都有亲戚、朋友、熟人、同事、上级、下属等,推进工作、解决问题、待人接物等都会面对原则和人情的选择。原则跟人情能够统一当然最好,但二者不能统一时要毫不犹豫坚持原则,决不能迁就人情。党员干部对于社会中的不良现象和陈规陋习要敢于抵制,敢于发声,以党员干部的一身正气引领社风民风向善向上发展。

总之,“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特色范式,既是政党自我革命的溢出效应,也是传统“以吏为师”治理智慧的现代化。其成效直接影响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整合能力与文化认同建构。发展到今天,在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方面我们有了更多的有利条件和优势。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党的领导下,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坚持不懈推进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必将形成党风、社风民风的良性互动,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作者系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本文系《新时代上海完善基层监督体制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