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编研动态 > 正文

干部出问题多在 “德”!红色资源为何能成为党校党性教育 “特效药”?

2025-09-28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袁秉达

最近,全国党校系统的教职人员都在认真学习和贯彻2025年中共中央发布的《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人们发现《条例》醒目地增加了一条“用好红色资源”的新规定:“党校(行政学院)应当加强校(院)文化建设,用好红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具有党校(行政学院)特色、突出党性教育主题的文化活动。”在新形势下,党校教育究竟如何深刻理解这一新规定的深刻含义?如何用好红色资源突出党性教育主题?如何弘扬红色文化,以文化人、以史育人、以志励人?这是党校搞好党性教育的重大课题。

一、红色资源彰显党性教育主题的功能与特点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人最突出的政治本色。中国共产党的党性,是指我党固有的本性,是我党区别于其他政党所具有的特性,它的底色就是红色。在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长期奋斗中,所形成的重要遗址、历史遗迹、革命文物等红色资源,浸润着坚定的理想信念,承载着崇高的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历来非常重视红色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利用,将其运用到党性教育之中,列入党校教育的布局之内。

党性修养是党员本质的改造,党员领导干部进党校学习培训,通过党性教育加强党性修养,永葆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党校干部教育的成功经验。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是党性修养的永恒主题。在现实生活中,早年受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一度出现了否定党的历史、调侃英雄人物、丑化革命先烈、贬低核心价值观的负面现象,造成一些党员干部淡化意识形态,政治纪律松懈、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不强,党性缺失、信仰滑坡、精神懈怠。甚至有的干部不信马列信鬼神,功利投机假忠诚,思想蜕变走邪路,鬼迷心窍人变质,贪污腐化成败类。于是,坚持自我革命、推进从严治党、加强党性教育成为一项非常紧迫的政治任务。

对领导干部而言,党性就是最大的德。群众期盼领导干部最好德才兼备,他们说:“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无德有才是毒品。”现在干部出问题,主要是出在“德”上、出在党性薄弱上。由此可见,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

党校如何开发和利用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党史沉淀的丰厚红色文化资源,彰显党性教育的本色和特点,是党中央高度关注和积极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新的伟大工程向纵深发展,党内先后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两学一做”、“初心使命”、“党史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主题教育和“党的纪律”、“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专项教育。这些教育的一个共同点,就是把红色资源融入党性教育之中,淬炼思想、强化党性、整饬党风,弘扬自我革命精神。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结合党内开展的主题教育,时常到革命老区、红色根据地和党史上的重要会址场馆调研考察、发表讲话,多维度挖掘、阐释和用好红色教育资源。甚至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出发地、遵义会议转折点和红军胜利会师地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讲,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激励人们走好新时代新征程。2021年,《求是》杂志第10期发表的题为《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的文章,其中32段讲话节录涵盖了中国共产党创建、革命战争、社会主义建设等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革命精神和红色地标。他说在革命圣地,每次都怀着崇敬之心来,带着许多思考走;每次来缅怀革命先烈,思想都受到洗礼,心灵都产生触动。

进入新时代,党中央为什么高度重视用好红色资源,突出加强党性教育为主题的红色文化建设?因为,红色资源对强化党性教育具有四大功能。其一,表明心志的政治宣示。受教育者面对革命先辈发出政治宣示,表明后人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的决心和意志,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其二,以文化人的教育功能。党员干部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会在乱云飞渡的复杂环境中迷失方向、在泰山压顶的巨大压力下退缩逃避、在糖衣炮弹的轮番轰炸下缴械投降。所以,我们要运用红色资源,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仰,养成浩然正气,起到以文化人,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效果。其三,感怀初心的精神激励。大批共产党人用宝贵的生命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留下了很多感人肺腑的动人故事。要把这些故事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不断检视初心、滋养初心,不断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其四,加强党性的内在修养。用好红色资源,能使党员干部自觉接受红色传统教育,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真正成为百折不挠、终生不悔的马克思主义战士。

近年来,全国各地党校依据红色资源的分布特色和地方特点,因地制宜融合党史、党建、党风、党纪等核心要素,熔铸历史人物、事件、会议、精神等基本元素,逐步形成了一批跨区域的党性教育项目。例如,上海石库门—嘉兴南湖、江西瑞金—福建古田、湖南韶山—贵州遵义、陕西延安—河北西柏坡等富有特色的党性教育经典线路,凸显了党性教育主题的红色文化魅力。当党校学员走进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纪念场馆,敬仰伟人业绩和人格风范;当学员踏进中共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井冈山、瑞金、遵义、延安、西柏坡等革命遗址,感悟理想信念高于天、初心使命不能忘;当学员目睹一张张珍贵照片、扫视一件件文献档案、品读一本本红色资料,产生心灵震撼的效果时,就能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达到以文化人、淬炼党性的根本目的。

二、上海用好红色资源开展党性教育的得天独厚优势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和党的初心始发地,上海既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又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在一百多年党史中汇集的丰厚红色资源,就是党性教育的一座宝库、一笔财富、一部教材。

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自1921年7月至1933年1月,党中央机关在上海驻扎前前后后将近十二年(期间有短期迁往北京、广州和武汉)。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了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会议;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上海工作、战斗过,留下了光辉的足迹;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起义和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领导了抗日救亡运动、左翼文化运动、领导了工人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中共中央早期主要机关旧址、主要领导人故居和主要活动场所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目前,上海已经梳理出从五四运动到上海解放期间,共有612处红色遗址、旧址、纪念设施,都是重大党史事件的发生地、重要党史人物的活动地或相关红色资源展示处。其中仅曾作为上海法租界和英美租界主要区域的黄浦、静安、徐汇3区就有革命遗址269处,占全市总数的41.21%;郊区革命遗址分布较散,虽说数量相对较少,却也有159处,占全市革命遗址总数的24.20%。开发这些红色资源,对探索党校党性教育的内容与形式、针对性与有效性具有重大意义。

2007年,时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先后瞻仰中共一大会址、二大会址和四大会址。他曾指出:中国共产党诞生在上海,这是上海的骄傲。我们有幸在上海工作,既感到十分光荣,更倍感责任重大。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工人阶级的发祥地,是一个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的地方。

2017年,党的十九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在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时强调:毛泽东称中共一大会址是中国共产党的“产床”,“这个比喻很形象,我看这里也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上海党的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我们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这里是我们党的根脉。”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进一步明确,上海是我们党的诞生地,党成立后党中央机关长期驻扎上海。上海要把这些丰富的红色资源作为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永担在肩,切实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奋勇争先、走在前列。

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要求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中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不断提升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确保改革开放正确方向。“广大党员、干部要勇于担当、敢为先锋,奋力创造新时代新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加强党性教育”的系列重要讲话,既是对全党全国的普遍指导,又是对上海党建走在前列、示范引领的殷切期望。具体而言,这些讲话有三个鲜明特点:第一,始终抓住党内开展主题教育的重要契机,亲自调研挖掘用好红色资源,历史与现实贯通、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生动形象的红色教育,见人见事见物见精神,聚焦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赓续党的精神谱系,弘扬红色文化,提升新时代党性教育的最大效果。第二,“用好红色资源,增强党性教育实效”,关键是落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志向和追求,“让广大党员、干部在接受红色教育中守初心、担使命,把革命先烈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伟大事业奋力推向前进”。第三,用好红色资源,加强党性教育贵在坚持守正创新。一方面,坚持守正。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宏伟目标。唯有如此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另一方面,激励创新。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激励党员干部立新功、创奇迹。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上海这座光荣城市是一个不断见证奇迹的地方,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要传承红色基因,“在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壮阔征程上,上海一定能创造出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一定能展现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气象!”

在用好红色资料、加强党性教育的实践中,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各地党委也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和文件。2021年5月21日,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条例》提出了联席会议机制、名录制度、长三角联动等创新举措,明确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红色资源的义务。《条例》规定建立党委领导下的市、区两级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联席会议,负责统筹、指导、协调、推动相关工作。同时,建立红色资源名录制度,将具有重要历史价值、教育意义、纪念意义的红色资源列入名录予以保护,并实行动态调整。这些规定为用好红色资源、加强党史党性教育开辟了新的领域,提供了制度保障。党校在党性教育中,以红色资源、红色基因、红色文化为依托,开展丰富多彩的党性教育新模式正在悄然兴起。

三、党性教育与红色资源相互融合的创新实践

党中央关于党校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党性教育应当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党的宗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革命传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正确政绩观、党风廉政等教育,把党章党规党纪学习教育作为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运用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市(地)级以上党校(行政学院)总体教学安排中,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课程的比重不低于每学期总课时的70%。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的主体班次都应当设置党性教育课程,党性教育课程的比重不低于每学期总课时的20%,1个月以上的班次应当安排学员进行党性分析。各级党校(行政学院)举办的党性教育培训班次中,课堂教学的比重不低于总课时的50%。这种刚性要求和量化标准,有利于各级党校在教学布局中确保党性教育的主业主课地位。与此同时,各级领导干部在党校培训中要加强理论修养、政治修养、道德修养、纪律修养和作风修养,为党校开展党性教育和学员增强党性修养提出了明确目标,也为党校用好红色资源、强化党性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内容。上海在红色资源禀赋和红色文化底蕴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党校工作《条例》对党性教育的新规定、党校教育培训事业的新发展、党员干部成长的新目标,势必要求上海市党校系统在用好红色资源,加强党性教育方面负有神圣使命,走在探索前列。

近年来,上海市委党校和基层党校系统用好红色资源,创建富有上海特色的党性教育实践基地和开辟红色资源密集地的现场教学点,积极推进建基地、编教材、进课堂等形式多样的党性教育活动。上海党校系统以红色资源为依托的现场教学、情景模拟、访谈式教育悄然兴起,这是新时代党校党性教育模式的创新和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党性教育生动教材的积极探索和显著成果,也是上海党性教育红色文化建设的一个热点和亮点。

党校在新时代党性教育中,要更好地发挥主渠道、主力军的作用。近年来,上海市委党校一是提高主体班次党性教育课时比重,二是积极打造高质量精品党课,三是建成“红色上海主题教育馆”,四是加强数据库推广与红色文化、红色经典大众化对接。把学习党史和用好红色资源,作为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增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上海丰富的革命遗址遗迹,开发了一系列现场教学点和情景教学等教学模式的创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021年,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过程中,上海市委党校在党性教育的现场教学点上,紧扣党史学习和党性教育的新目标新要求,策划了“党史百年:馆长学者三人谈”系列党性教育专题。每次党性教育活动,通过党校教师与纪念场馆馆长、党史专家的最佳组合,通过现场集中讲解、访谈形式和教学互动,引导学员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主线和党性教育的本色,使学员触景生情、感同身受、提振精神,留下深刻而难忘的印象,达到了党校培训和党性教育的目的意义。

上海市委党校和各区党校在主体班次的党性教育中,纷纷推出了中共一大、二大、四大会址、张闻天故居、陈云故居等纪念场馆的“三人谈”、现场教学、情景模拟、沉浸式党课、行走党课等党性教育系列教学活动。其主要特色在于凸显纪念馆馆长讲活党史人物和红色故事、党史专家讲深党史学理和研究前沿、党校教师讲透党性修养和党建要求,三人同堂侃侃而谈、娓娓道来,现场互动交流和深入研讨,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对党史上重大事件和历史人物加以还原,帮助学员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增强党性教育的仪式感、现场感和层次感,体现了党校党性教学的生动性和有效性。

上海党校系统开发的红色资源为党性教育服务的新途径新形式,受到学员的好评。有人说,我们祭扫烈士陵园,在党旗下举手宣誓、瞻仰烈士墓碑、吟读烈士诗词家书、回忆革命先烈事迹,思想上的冲击和心灵上的震撼油然而生。置身于红色文化浸润的党性教育,能使党员领导干部坚定信仰、信念、信心,汲取前进的力量和智慧。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