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编研动态 > 正文

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当前城市文化建设的重点是什么?

2023-11-27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徐锦江

当前城市文化建设的重点是人民城市和人文城市。人民城市是本质要求,人文城市是实践方式。早在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如何做好城市工作基本思路时就说过:“市民是城市建设、城市发展的主体。”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在杨浦滨江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指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如何建设人民城市和人文城市,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方面。

一、推动人民城市建设,需要处理好发展和目标之间的关系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这既是我国现阶段城市发展理念的充分表述,也是城市治理的根本目的所在。以人民城市建设为崇高使命和价值追求,涉及城市的公平正义、治理权利等根本问题。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形成,同全球城市发展从形体主义向人文主义的逻辑转向是密切相关的。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既是基于中国当代城市现状作出的深刻归纳,也体现了现代城市理论在发展中不断凸显的人文关怀。

在经历了40余年高速城市化进程后,我国逐步从以城市建设为中心的增量期转变为以城市更新为中心的存量期,从城市外延的扩张转变为城市内涵的提升。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要求城市更新更加注重公众参与、公平竞争、共享空间和社区建设。推动人民城市建设,需要着重处理好发展和目标之间的关系。

首先,人民城市建设要求城市稳步健康发展。在中国城市化起步阶段,强调城市外观变化的形体主义城市建设理念曾起着重要作用。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早期由于对人文价值重视不够,出现了历史风貌和城市肌理破坏严重、城市社区活力和文化多样性受损的问题。另一重挑战则来自商业资本和数字化对城市建设的影响:一方面,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城市竞争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城市企业主义占据了主导地位,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设实际以企业的思路展开,过度强调发展速度和规模,忽略了居住在城市中的人的感受,这既不利于实现人在城市中幸福生活的目标,也将极大地影响城市发展的质量和前景;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未来城市发展带来巨大的可能性,同时也可能造成数字技术对“人”的侵蚀和忽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要充分利用数字化给城市生活、城市治理带来的便利,又要警惕资本和数字技术对城市建设的过度干预,要让新兴技术成为服务人民生产生活的手段而非目的。

其次,必须以人民为主体,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塑城市人文特质,让“烟火气”回归城市生活。现代城市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往往伴随了一系列无法避免的“城市病”。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以列斐伏尔、卡斯特尔、哈维等为代表的一批西方学者针对现代工业文明时期的城市问题进行了激烈批评。事实上,“城市病”之所以会产生,关键就在于没有把握好城市究竟归属于“谁”的问题。在我们国家,当家作主的自然应该是人民。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对城市权利的归属作了明确的界定。城市空间规划、城市治理、城市正义等问题,归根到底都应该以人民为中心去考量。其中最重要的是,在建设人民城市的过程中以共治共管、共建共享为实现路径,在城市更新和治理过程中努力贯彻人文主义导向,充分发挥基层首创精神。

最后,对当代城市建设的新问题和新治理观念,应以是否做到“以人民为中心”为试金石。事物处在永恒的变动和发展中,当今世界已经是一个高度全球化的世界,不断有新的关于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理论、概念出现,而判断这些概念和理论是否适用于中国,应当把是否“以人民为中心”作为重要考量,才有可能将理论的价值最大化地服务于当代中国城市发展。除了对标纽约、伦敦、巴黎和东京等,我们还应该建立以市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和归属感为标准的衡量体系。

二、走出一条以人为本、摆脱“水泥森林”、独具东方智慧的人文城市发展之路

马克思主义对城市文明和文化多样性都作了充分肯定。马克思将城市视为现代文明的起源,并以城乡空间变迁为标识来界定人类历史分期。恩格斯曾高度赞美巴黎不仅是欧洲文明与精神的巅峰,更有能力引发全球范围内的潮流,“是世界的心脏和头脑”;伦敦则“是世界贸易的真正的中心,而且也多样化得多”;哥德堡“是一座处于古瑞典风格包围之中的现代城市”;维也纳“具有把南欧和东欧的各种因素混合在一起的独特的国际性质”。从学理上看,建设人文城市是指通过以人为本的文化性生产来塑造城市空间。具体到一座城市,就是以市民为本,通过文化开放来促进文化融合,通过文化多样性来创造城市活力,通过全过程人民民主来构建文化“凝聚性结构”,以市民的具体感受为落地衡量标准。

人文主义导向在上海城市更新进程中的影响日益彰显,上海实践为新时代中国城市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探索经验。《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提出了“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的建设目标。该《规划》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融入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坚持不懈提升城市品质,建设更具人文底蕴和时尚魅力的国际文化大都市。打造城市治理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幸福、健康、人文城市。建设更富魅力的幸福人文之城,具体包括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激发城市文化活力、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彰显城乡风貌特色4个子目标。对于上海这座城市而言,应加大对海派文化特质、“活力老人”现象、“Z世代”文化的关注力度。在城市更新进程中,要避免过度景区化,既考虑游客,也考虑居民;要关注弱势群体,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为城市中的住房困难群体提供可负担的住房选择,等等。

今天,中国城市建设已经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在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发展模式和经验的同时,正走出一条以人为本、摆脱“水泥森林”、独具东方智慧的人文城市发展之路。在这个意义上,建设人民城市和人文城市的主张,也为应对当今全球范围内出现的城市发展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