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高起点谋划“十五五”发展举旗定向。本报约请智库专家撰文,就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高质量高水平谋划好上海“十五五”规划建言献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政治优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编制实施14个五年规划(计划),“为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制度基础”。特别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关于五年规划治国理政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指导新时代的新发展新实践新创造,形成新制度新体制新机制。系统总结实施五年规划治国理政的基本经验,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的经验至关重要。
人民主体性: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锚定
五年规划始终将“人民满意”作为根本标尺。从本质上看,五年规划高效运作、接续实施,关键在于坚持人民主体性。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编制和实施五年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第一,坚持在发展中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五年规划治国理政聚焦民生福祉,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原则,在促进经济增长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高质量发展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以上海为例,“十四五”之初,上海以“打造家门口‘一站式’服务综合体”为目标,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上海已形成1600个社区生活圈基本单元。第二,民主参与的制度化创新。五年规划编制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在规划编制中,通过“百家访谈、万家调研”系列,分别聚焦专家访谈和市民调研,广泛征集社会各界意见建议,让规划更有深度、更有温度,更加体现老百姓的所思所感所想所盼,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水平。
战略接续性: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
五年规划治国理政的战略智慧在于对党的初心使命的坚守,坚持长期主义,形成发展战略与五年规划的有机衔接,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从“一五”到“五五”计划,党确立“四个现代化”目标,即“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从“六五”计划到“十二五”规划,人民生活实现了从解决温饱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制定新“两步走”战略,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境界。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两步走”战略为“十四五”规划以及之后的“五年规划”提供战略遵循和目标指引;“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一起统筹规划,凸显了规划的内在衔接性和权威性。
系统集成性:全国一盘棋的治理创新
实施五年规划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集中展现,成功关键在于其系统集成性:即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坚持全国一盘棋的治理思维,在此前提下激发地方创新活力形成差异化突破。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三级四类规划体系:即以国家发展规划为统领,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为支撑,由国家、省、市县各级规划共同组成,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国家规划体系。五年规划的系统集成能力,体现在“五年规划+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治理结构中,通过“中央统筹-地方创新-区域协同”,破解超大规模国家治理的复杂性难题。这一立体结构既保证中央战略意图的有效实施,又赋予地方因地制宜的创新空间。上海谋划和实施“十四五”规划,始终坚持“四个放在”。当下,上海谋划“十五五”规划,胸怀“国之大者”、坚持“四个放在”,要进一步体现自身特色,发挥比较优势,围绕“五个中心”功能实现新提升、新质生产力培育取得新突破,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开拓新局面,当好排头兵、先行者,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
总之,从“一五”计划到“十四五”规划的实践,彰显了中国治理的深层逻辑:以人民为中心锚定价值坐标,战略接续性保障战略定力,系统集成性破解规模治理难题。面向“十五五”,以地方创新丰富国家治理体系,将制度优势持续转化为治理效能,这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的殷切期望,更是五年规划治国理政经验的时代注脚。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