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编研动态 > 正文

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明确 “创新发展先行者”定位,上海如何展现“新”作为?

2025-03-06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严运楼

2015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上海要“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从之前的“科学发展先行者”进一步明确为“创新发展先行者”,彰显了总书记对“创新发展”的高度重视。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创新发展先行者”的定位,为上海在新时代的发展指明全新方向,注入强大创新动力,对上海乃至全国创新发展都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明确上海创新发展走在前列的新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对上海提出“排头兵”“先行者”的希望。所谓“排头兵”,就是“当好标杆”;所谓“先行者”,就是“走在前列”。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提出“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强调上海要“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进一步明确了上海创新发展走在前列的使命与责任。

(一)强化创新引领的使命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将创新提升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战略高度。“创新发展先行者”要求上海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从资源禀赋来看,上海具备得天独厚的创新条件。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上海拥有坚实的产业基础,涵盖多个领域的完备产业体系,为创新成果的转化提供坚实基础。上海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众多科研院所汇聚,各类专业人才云集,为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智力活力。上海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有条件探索创新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率先在关键领域实现创新突破,为推动我国整体创新发展贡献“上海智慧”。

(二)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创新发展先行者”赋予上海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使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核心驱动力,产业创新则为科技创新提供应用场景和市场需求。上海通过科技创新赋能,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先导产业,积极构建新型产业体系,有助于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带动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向高端迈进,为全国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与动力。

(三)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创新发展先行者”激发城市的创新活力,“排头兵”与“先行者”一体增强上海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话语权。

在全球城市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改革与创新已成为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上海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的投入力度,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高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吸引全球顶尖科研人才和团队汇聚,为提升城市全球科技竞争力与我国综合国力赢得主动。

(四)探索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新路

“创新发展先行者”为上海应对超大城市治理难题指明创新方向。上海超大城市治理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传统的治理模式已难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创新城市治理模式迫在眉睫。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上海努力走出一条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这是对上海城市治理能力的重大考验,也为上海探索超大城市治理创新提供重要契机。上海通过科技手段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推动城市治理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从而有助于带动我国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整体提升。

十年来上海创新发展注入新动力

十年来,上海勇担“创新发展先行者”新使命,加快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强化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功能,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形成,产业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制度创新成果丰硕,城市创新治理成效显著。

(一)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形成

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已形成基本框架,有条件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

上海持续加大科技投入,科研设施不断完善,科研项目广泛开展,为科技创新奠定坚实基础。创新高地的建设,集聚大量高端科研机构、创新企业和人才,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为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支撑。上海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攻关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位居全国前列,连续多年在全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考核中保持优秀等级。上海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这些成就,不仅提升自身在国内的科技地位,也在国际科技舞台上赢得广泛的认可和影响力。

(二)产业创新体系不断完善

上海紧紧围绕三大先导产业,全力推动产业创新体系的完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产业在上海形成产业集群,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产业集群内,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研发、技术交流等活动,加速了技术创新进程,提高了产业的整体竞争力。通过建设制造业中试平台,为科技创新成果向实际生产转化提供了中间环节的支持,有效加速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实施工业服务业赋能行动,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促进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上海在智能经济、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领域积极布局,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为产业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

(三)制度创新成果丰硕

制度创新降低交易成本,有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我国制度创新的前沿阵地,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贸易便利化措施等制度创新成果丰硕,并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浦东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在多个领域进行了创新性改革,为上海的发展提供新的制度创新经验。临港新片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在投资、贸易、金融等领域实行更加开放的政策,加之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吸引大量国内外企业投资兴业。这些制度创新不仅提升了上海对外开放水平,也为全国深化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四)城市治理创新成效显著

上海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取得了显著成效。

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城市运行的全方位、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并解决城市运行中的各类问题,实现科学决策与精准管理。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上海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加强对工业污染源、机动车尾气排放等的监管,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垃圾分类制度及相关宣传教育措施,提高了市民的垃圾分类意识,资源回收利用率大幅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这些城市治理创新成果,为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上海样本”。

在高质量发展中展现“先行者”新作为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上海要不断丰富“排头兵”“先行者”新内涵,展现高质量发展新作为。

(一)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上海要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聚焦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攻关,加大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更多突破,为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重要支撑。此外,要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推动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促进相关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带动整个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推动产业创新升级

新质生产力强调通过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等手段,培育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方式,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上海要继续做强三大先导产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加快布局低空经济、新型储能等前沿产业,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通过实施“上海制造”品牌崛起计划,加强品牌建设和质量提升,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推动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提升上海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深化改革开放与创新协同

上海要不断丰富“排头兵”“先行者”新内涵,一体推进深化改革开放与创新发展。对外开放能够促进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的流动与共享,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上海要进一步加强与国际规则对接,吸引更多国际创新资源,吸引国际先进技术、资金和人才,提升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地位,促进创新要素的集聚和优化配置。进一步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的协同创新,增强整个长三角地区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推动长三角地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四)提升城市软实力与创新生态

城市的文化、教育、环境等软实力因素对吸引人才、促进创新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作用。上海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高政府服务效率,降低企业创新成本,真正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要放眼世界吸引全球高端人才,为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时要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促进创新成果的产生和转化。通过城市软实力多方面共同发力,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推动创新发展。

上海要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这是“排头兵”“先行者”在新征程中的新内涵。上海要以“五个中心”建设为核心,充分发挥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功能优势,聚焦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范本。通过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生动范例,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和强大生命力。

(作者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