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速览!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现状
上海红色资源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0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举旗定向,振聋发聩。
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大格局中,上海地位特殊、作用独特。总书记一直以来十分关心上海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亲自为上海擘画建设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发展目标,亲自为上海提炼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对上海一系列工作提出明确要求。10月25日,上海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会上,市委书记陈吉宁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思想武器和行动纲领。要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认真学习领会,切实融会贯通,推动落地见效。陈吉宁书记进一步提出,上海要加强对历史建筑、风貌街区、革命遗址、工业遗迹的保护利用,更好维护文化遗产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文化延续性。
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社会主义建设重要基地和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在百年征程中形成了丰富的红色资源、积淀了深厚的红色底蕴,红色基因深深融入上海城市精神。今年以来,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围绕上海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现状,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现将相关成果部分推出,以期进一步用好用活上海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赓续好红色血脉。
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现状
2021年5月20日,中共上海市委新闻发布会公开,将于当年7月1日前颁布《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上海的红色基因库及其活化利用具有如下特点:
上海红色资源底蕴深厚、数量众多、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党的诞生地红色基因融入城市根脉
上海红色资源承载了伟大建党精神在上海的孕育、践行和发展,见证了上海这座光荣之城在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奋斗史中的突出贡献、独特地位和重要作用。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和中共中央早期所在地,拥有见证党创建历程的重要红色资源。例如,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等;也拥有从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到1933年1月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迁往中央苏区,这12年间的中共中央领导机关旧址。
中共一大纪念馆
目前,上海拥有确切地址的各类中共中央在上海的机关旧址遗址达30余处。包括重要会议旧址遗址(如中共一大会址、中共二大会址、中共四大遗址),重要机关旧址遗址(如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中共中央组织部遗址、中共中央宣传部遗址、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遗址、中共中央特科机关旧址等),重要机构旧址遗址(如又新印刷所旧址、中共中央第一座无线电台遗址、《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等。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
上海作为近代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工商业城市,不仅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摇篮和工人运动的重镇,也是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提出地和重要实践地。1922年中共二大首次提出党的统战政策,开启百年统战实践序幕。党充分运用统一战线平台,开展组织、宣传以及工人、青年、妇女等群众工作,使上海成为国民革命的重镇。大革命失败后,党领导左翼文化运动,以上海为中心向各大中城市辐射,冲破国民党政府的文化“围剿”,为推进人民革命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发挥了宣传号角的作用。抗战胜利后,上海成为全国和平民主运动的中心、各党派的活动中心。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同舟共济。党不断扩大人民民主的统一战线,推动形成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直至里应外合解放上海。许多开创性的统战工作从上海起步,党史上许多重要统战事件发生在上海,许多重要统战人物活动在上海,上海的统战红色资源熠熠生辉。比如,中共二大会址、孙中山故居、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上海执行部旧址、中共代表团驻沪办事处旧址(周公馆)等。
中共四大纪念馆
为了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在市委的领导下,2020年,市委党史研究室与宣传部、文物局联合发文,组织各区党史、文物部门,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的红色资源进行了排查摸底,并于2022年公布了《上海市红色资源名录(第一批)》(以下简称《名录》)。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
根据《名录》,上海现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形成的不可移动红色资源共612处。包括旧址228处,占全市总数的37.25%;遗址279处,占全市总数的45.59%;已利用开发为纪念设施的有105处,占全市总数的17.16%。这些不可移动红色资源数量多,且在中国共产党历史长河中占据重要的历史地位。例如,印刷《共产党宣言》首部中文全译本的所在地——又新印刷所旧址,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地——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地——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地——中共一大会址,党公开领导全国工人运动的第一个总机关的成立地——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首部党章诞生地——中共二大会址等。
上海毛泽东旧居陈列馆
还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上海工作、战斗、领导中国革命,留下了上海茂名路毛泽东旧居、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旧址、陈云故居等诸多宝贵的光辉足迹。这些红色资源生动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的光辉历程、中共中央早期在上海发动领导的一系列重大革命斗争中所走过的曲折道路,以及党在土地革命战争、全民族抗战和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在上海的风雨历程,是上海得天独厚的革命历史资源。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
上海不可移动红色资源分布广泛且相对集中,具有一定分布规律。一是分布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黄浦区、静安区等市中心区域,而位于上海郊区的不可移动红色资源数量则相对较少,分布也较为分散。其中,黄浦区143处,静安区105处,虹口区84处,杨浦区71处,普陀区42处,崇明区31处,长宁区22处,徐汇区21处,浦东新区19处,青浦区17处,嘉定区14处,宝山区12处,闵行区12处,金山区7处,松江区7处,奉贤区5处。市中心几个区红色资源最为集聚。如,以中共一大纪念馆为中心一公里以内,有又新印刷所旧址、中共上海区委党校旧址、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等数个红色旧址。
上海解放纪念馆
二是各区域具有自身资源分布特点。由于历史因素,各区不可移动红色资源具有不同的分布特点。例如,党的创建时期的相关红色旧址遗址主要集中在黄浦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机关红色旧址遗址主要集中在静安区,红色文化相关旧址遗址主要集中在虹口区,工人运动相关旧址遗址主要集中在杨浦区和普陀区,英烈牺牲地主要集中在徐汇区,抗战、农民暴动以及解放上海战场旧址遗址主要集中在宝山、松江、崇明、浦东等地。这与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历史发展有关,也与每个区的地域特色相关。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
上海以建党历史资源为起点的红色资源覆盖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伟大建党精神在上海孕育、践行和发展。纵览目前公布的上海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诸多不可移动红色资源,最为丰富的是党的创建和大革命时期以及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红色旧址遗址。在507处旧址遗址中,党的创建和大革命时期旧址遗址约为131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旧址遗址约为147处。两个时期的红色旧址遗址共占此类总数的54.8%。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旧址遗址约为113处,解放战争时期旧址遗址约97处,跨时期的旧址遗址约为19处。
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主题展馆
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是人民城市人民建的实践地,是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答卷场。在党的领导下,上海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把上海建设成为我国先进的工业和科技基地,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上海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紧抓浦东开发开放机遇,打造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新时代以来,上海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勇当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不断创造社会主义国际化大都市的新业绩。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主题展馆、杨浦滨江人民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上海工匠馆等反映重要会议、重大成就、重要人物的红色资源遍布上海,呈现了上海在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生动实践。
上海推进制度化保护、规范化管理红色资源,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一馆五址的“五址”
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红色资源工作。2021年7月,出台全国首部省级弘扬保护红色资源的法规条例《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推进以“一馆五址”为重点的红色场馆建设,对具重要历史价值的48个遗址旧址树碑挂牌等,推进制度化保护、规范化管理红色资源。
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龙华烈士纪念馆)
上海红色资源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旧址中列为保护建筑的较多。为了更好地保护红色资源,发挥红色资源的作用,上海文物、住建等相关部门将不可移动红色资源进行分级分类保护。《名录》收录有228处红色旧址,其中14处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中共一大会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上海宋庆龄故居、宋庆龄陵园、鲁迅墓等。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5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3处,区文保点58处,文物保护单位之外的优秀历史建筑25处,未定级的33处。《名录》中旧址大部分已定级保护,各类定级保护的历史建筑达195处,占旧址总数的85.5%。在市委宣传部的牵头下,宣传、党史、文旅系统市区联动,对重要旧址遗址进行树碑挂牌,提升红色资源的辨识度,成为让市民感知度更高的红色打卡地。
全市48处重要革命遗址旧址立碑挂牌
上海红色资源利用率较好,红色场馆级别较高,市级及以上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基本覆盖了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全国解放战争胜利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和重要革命纪念地。
陈云纪念馆
根据红色资源调查数据分析,在105处纪念设施中,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9处,包括中共一大纪念馆、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中共四大纪念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龙华烈士陵园、陈云纪念馆、宋庆龄陵园、上海鲁迅纪念馆、国歌展示馆,占比8.6%;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40处,占比38.1%;上海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以下56处,占比53.3%。在红色资源的纪念设施中,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覆盖率较高,而且市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比例较高,占比将近总数的一半。根据调研显示,这些纪念设施尤其是红色场馆一年的参观量多则达百万以上人次,均通过开展线上和线下联动的宣教活动,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提高人民红色文化意识,是红色文化的主要载体和展示平台,也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陵园
上海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组织领导不断加强,制度化建设日益完善。为保护利用上海丰富的红色资源,上海不仅出台了《条例》,而且制定《上海市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联席会议工作规范》《上海市红色资源认定标准》等配套规章文件,为全市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提供法治保障。根据《条例》,市、区两级红色资源保护利用联席会议办公室相继建立,各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机制逐步形成。同时,各部门、各场馆主动作为,整合资源发挥优势,联合建立多元共治红色战线。例如上海宣传系统不断扩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核制度;党史系统命名30家市级党史教育基地,促进其工作联动、资源共享。市委宣传部与市委党史研究室等牵头成立中共一、二、四大场馆管理委员会,探索以中共一大纪念馆为龙头的全市红色场馆的融合发展。还有些相关部门成立了场馆联合的红色联盟、革命联盟,探索领域化场馆合作机制。
沪西工人半日学校史料陈列馆
上海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成效显著亮点纷呈,规范化管理不断提升。一方面,开发旧址遗址,建立新场馆。黄浦区对又新印刷所旧址、中共上海区委党校旧址等建筑进行整体平移,保护修复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1928—1931年)并对外开放,静安区推动中央军委机关旧址纪念馆、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纪念馆、中央特科机关旧址纪念馆等从无到有、落地建成并对外开放,普陀区在工人半日学校遗址附近修建沪西工人半日学校史料陈列馆并对外开放。
国歌展示馆
另一方面,红色场馆质量不断提升。中共四大纪念馆、国歌展示馆等完成展陈升级,在面向群众、面向市场中焕发生机活力。聚焦赋能红色场馆提质升级这一难题,市委党史研究室联合市委宣传部邀请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来沪集中审展,帮助一批红色场馆提升内容规范性、准确性。文旅部门推进中共一大代表宿舍旧址、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旧址成功申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中共四大纪念馆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上海坚持在保护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在新时代日趋焕发新活力
根据第一批不可移动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现状来看,两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各区、各职能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上海努力建设好、守护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推进有力,进一步擦亮了上海党的诞生地文化品牌。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
上海不断加强红色资源相关研究宣教工作,着力打造红色文化传播高地。市委党校、市委党史研究室等相关部门,不断推进红色资源相关研究,尤其是伟大建党精神在上海孕育、践行等相关历史研究,出版《伟大的起点》《中国共产党上海历史》(第一卷)、《上海:统一战线的红色堡垒》《1921—1933:中共中央在上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上海实践》《孕育与传承——城市成长中的红色精神》等研究著作。推动国家社科规划重大课题“伟大建党精神及其同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关系”研究。市委宣传部等联合举办党的创建与上海、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式现代化等理论研讨会,牵头建设上海市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整合市内外学术界力量,共同打造建党历史资源高地、建党精神研究高地、建党故事传播高地。
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机关历史纪念馆
各红色场馆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中共一、二、四大纪念馆打造“初心讲堂”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品牌;龙华烈士陵园被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命名“大思政课”教育基地,开展“龙华魂思政研学大课堂”;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机关历史纪念馆等许多场馆探索戏剧演绎、密室逃生等体验式互动式沉浸式红色教育,推动红色文化入脑入心。市委党史研究室牵头相关场馆举办“伟大历程——中共一大至七大”等巡展,并将展览走出上海,实现红色资源共享、流量互助,扩大上海红色文化招牌的全国影响力。
《共产党宣言》展示馆(陈望道旧居)
上海不断推进红色资源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着力用好用活红色资源。为落实总书记的嘱托,上海深入实施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市委宣传部、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文物局等相关部门联合出版《上海红色文化地图》,使广大市民有“迹”可寻。市文联等相关部门把红色文化和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一起作为“上海文化”品牌建设的发力点,加强红色题材文学创作的整体筹划,成规模推进“红色起点”“红色足迹”等项目,创作出数十部近500万字的纪实文学作品以及小说、诗歌等作品。《解码伟大建党精神》4集短视频、《一声一世》、“启航之路·微听上海”短音频等用新媒体手段展现上海的红色基因,发挥了全媒体矩阵式宣传功效。文艺团体争相创作,红色主题杂技剧《战上海》、京剧党课《你的名字》等红色题材作品以海派风格演绎红色文化。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
拥有百余处红色革命旧址遗址的静安区,积极探索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与现代城市功能融合发展路径,成功打造“建筑可阅读”示范区。各场馆探索的文创产品初显红色文化影响力。中共一大纪念馆探索“一大屏”元宇宙场景,中共四大纪念馆应用全息影像等前沿技术,与时俱进探索科技赋能智慧红色场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率先向持证导游开放带团讲解试点,推动文旅融合。
本文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课题组。课题组组长:严爱云,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课题组成员:年士萍,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科研处处长;马婉,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科研处副处长;曹典,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二处一级主任科员;郭莹,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科研处四级主任科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