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大纪念馆开馆12年,沪上党史学者最新研究成果《启航》一书首发
12年前的9月,中共四大纪念馆正式开馆。在这个特别的时刻,9月2日,中共四大纪念馆面向全社会发布文物征集令,沪上党史学者最新研究成果《启航》一书在中共四大纪念馆首发。
虹口区相关负责人介绍,1925年1月11日至22日,中共四大在今上海虹口区召开。中共四大原址位于虹口区东宝兴路254弄28支弄8号处,上世纪30年代,会址建筑毁于日军侵华炮火。2006年,虹口区在多伦路215号建立了中共四大史料陈列馆(临)。2012年,位于虹口区四川北路公园内的中共四大纪念馆正式开馆。自建馆以来,纪念馆深耕研究、展览、宣讲等工作,提出了中共四大是党的“支部建设历史起点”观点,研究补充中共四大代表阮章照片,考证发掘中共四大召开会址里弄“广吉里”等重要成果,并打造了上海首个国旗教育展示厅,建成全市首个红色文化元宇宙展区“上海革命遗址旧址纪念设施元宇宙展区”,形成红色文化矩阵。
现场,中共四大代表李立三之孙向纪念馆捐赠了5件文物,包括《论群众路线》《工会工作手册》等珍贵文献资料,以及“李立三是南昌起义的首倡者”、被称为“九月来信”的《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副本等重要文件,还有李立三同志使用过的笔。根据协议,纪念馆将对捐赠文物开展史料挖掘及研究,并在五卅运动百年期间发布研究成果。
另外,国旗设计者曾联松先生的邻居沈美丽,捐赠了“曾联松先生签名的小国旗”与“香港特区紫荆花旗”各一件。左联盟员耶林的家属张列力,捐赠了《耶林纪念文集》、耶林先生的“毛笔手稿”及大量珍贵信件等共计155件文物。
明年是中共四大召开100周年,中共四大纪念馆向社会发布文物征集令。征集范围包括反映中共四大军事、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方面重大事件、重大历史活动、重要历史人物,以及中国近现代各民族的社会发展及民族关系、民族团结、民族自治、维护祖国统一等各类实物、文献及音像资料等。也包括涉及党的支部建设相关实物、史料图片、文字资料、音像资料等,以及涉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五卅运动、三次工人武装起义等重大历史事件有关的实物、史料图片、文字资料、音像资料等。还有涉及国旗教育、隐蔽战线斗争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等相关实物、文献、影像等史料或档案资料。
《启航》一书,是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年度品牌会议“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上海”第一届至第五届学术研讨会成果较为全面的总结。本书以“启航”为主题,重点考察中国共产党上海建党和启航中国革命的思想传播和革命实践,重点研究中共中央驻扎上海期间党的重点工作和重大事件;同时,就一些重要党史理论问题、人物和资料发掘,探讨党在上海诞生和在上海领导全国革命,研究伟大建党精神如何在上海孕育、引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走向光明之路。全书分为八个章节,第一章“总论:红色基因与党的诞生地”,重点从理论层面分析上海红色基因从何而来,明晰红色基因的深刻内涵及其作用,分析党史发展和传承红色基因的实践路径,进而剖析“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以及党的创建与上海红色文化基因的内在关联。第二章至第五章则是按照时间逻辑,重点阐释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组织创建和发展。第二章“背景:黎明之前,曙光初照”,从理论、实践和个案等多角度考察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第三章“渔阳里:中共早期组织建立”从历史纵向和横向多个剖面,分析论述了新发现的1920年至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老、新渔阳里的各项活动。第四章“创建:中共一大召开”,从多个角度重点论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后的一些重要思想、组织和人物等。第五章“发展:从二大到四大”,主要分析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理论政策和制度等方面的发展,既有深入的个案研究和中共二大到中共四大的党史变化,也有百年纵向发展历程的考察。第六章至第八章是对伟大建党精神、先驱人物和文献资料等方面进行专题研究。第六章“结晶:伟大建党精神”,从多视角、多层次解读伟大建党精神。第七章“先驱:中国共产党早期人物研究”,重点考察中共早期各条战线上的重要人物在中共早期革命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第八章“资料:中国共产党早期文献收集及研究”,重点呈现了近年来上海党史学界在史料发掘宣传工程的重要成果,尤其是海内外新党史资料的发现、整理和研究。
“《启航》不仅集纳了沪上党史研究者的最新研究成果,而且是沪上党史研究的集大成者。”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上海大学教授忻平介绍,本书收录的文章是从近500篇党史研究者论文中遴选而出,100余篇稿件的作者,既有著作等身、德高望重的学界名宿,又有承老启新、成果丰硕的中年学者,更有很多崭露头角、奋力前行的青年才俊。在他看来,该书具备研究视角创新、研究内容创新、研究资料创新、研究方法创新、研究观点创新等特点,大大丰富了党史研究的内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对于以往学术界较少关注的专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如,上海渔阳里是党创建时期的重要场所,对于这个场所的机构、人物、事件等一系列相关问题的爬梳,形成“渔阳里研究”,填补了党的创建时期相关研究的一个空白。对于以往学界有研究但未重点关注的点,也进行了专题研究。如,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出国留学地虹口、杨浦码头这一视角出发,努力探索了留法勤工俭学与上海创党实践的关系。
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高福进感到,近年来新史料尤其是海内外新资料的发现发掘,为学者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源。如,上海学者在俄罗斯的图书馆首次发现并带回了珍稀史料《工人之路》。这是俄罗斯远东地区党委主办的、主要由中国共产党人具体承办的报刊,1924年至1938年的合订本多达2500万字、扫描件638期,学会组织了20位专家进行整理选编出版。
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徐光寿认为,一些学者以党史研究方法为主,结合和运用新的研究方法,从更多角度体现了中共中央在上海掀起的革命热潮和对中国革命道路的传承与发展。如结合历史学、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地理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方法,研究中国共产党早期办报译书活动、教育活动和中共中央长驻上海等专题;运用考据方法,详细分析《共产党宣言》的版本和传播度等。
本次活动由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虹口区委宣传部、中共一、二、四大场馆管理委员会指导,上海中共党史学会中共四大纪念馆联合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