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本地信息 > 正文

“历史回响与精神启示”纪念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92周年学术座谈会会议综述

2024-02-08  来源:淞沪馆 作者:文史研究部

17.jpg

为纪念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92周年,2024年1月26日下午,由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指导,上海市宝山区文化和旅游局、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会主办,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承办,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上海社科院历史所现代史研究室协办的“历史回响与精神启示”纪念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92周年学术座谈会在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顺利召开,来自海峡两岸的20余位抗战史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来自博物馆、纪念馆的同仁们从不同角度分享交流了关于淞沪抗战的最新研究成果。

18.jpg

上海市宝山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黄铁红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宝山区文旅局持续挖掘和传播宝山“五个百年”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坚持做大、做专、做优抗战纪念活动,在深化拓展上海抗战史研究课题的基础上积极转化研究成果,以持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建设。未来希望与各位专家和同仁共同携手,在红色文化传承、文物保护利用等领域进一步深化合作,探索形成文旅融合创新产品,合力打造具有显著标识度和影响力的红色文化品牌,让红色革命精神融入百姓生活。

19.jpg

本次座谈会开幕式由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新任馆长孔祥俊主持。

20.jpg

座谈会发言环节由上海抗战研究会名誉会长、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张云主持。

21.jpg

上海抗战研究会会长、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苏智良作主旨发言。承接关于推进文旅融合和打造红色文化品牌的话题,苏教授首先展望了上海抗战史学界将于2025年推出的一批重要成果,随后围绕会议主题,从军民合作、战场表现、城市品格和历史形势等四个方面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一·二八淞沪抗战的伟大功绩,并就中国军队在两次淞沪抗战中在战略战术、军事指挥方面的优劣比较,以及日军作战情况和其它历史细节,指明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给年轻学者们以思考和启发。

22.jpg

浙江省历史学会抗日战争史研究分会会长王选从持续收集淞沪抗战相关史料和深化研究的角度,同样带来颇具启发性的研究思路,她列举了澳大利亚历史研究者对被日军押至巴布亚新几内亚沦为奴工的四行仓库守军的探寻,日本友人松冈环收集的日军屠杀宝山百姓的亲历者口述资料,以及上海周边省市对两次淞沪抗战的突出研究成果,指出广泛关注国内外史学界研究动态对丰富上海抗战史研究的意义。

国际视野中的淞沪抗战

立足上海抗战在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多位与会专家学者通过分析和解读相关国家的档案史料,将淞沪抗战置于国际视野中进行考察。

23.jpg

上海抗战研究会副会长、复旦大学副教授皇甫秋实作了题为《美国军事情报视野下的淞沪抗战》的报告,通过解读和分析一·二八淞沪抗战期间美国军事情报资料,梳理了美方从军事观察、外交干涉、多边关系、全球局势等四个方面对一二八淞沪抗战的国际考量,与此同时发掘了关于淞沪战场的诸多历史细节,佐证了美方基于战场观察和军队表现所作的关于中国抗战走向,乃至远东局势的判断,充分揭示了一·二八淞沪抗战对美国制定“援华制日”的远东政策,以及中美在形成反法西斯战争同盟中所发挥的推动作用。

24.jpg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生宋伟志的报告《辅车相依:一二八事变与在沪韩人的援中反日斗争》综合运用了包括韩国、日本、中国台湾地区的多方史料,细致梳理了一·二八事变前后在沪韩人的反日团体和展开的援中反日斗争,以及中国军民对其活动的援助和支持,阐明了中国抗日救国运动与韩国独立复国运动的密切联系,由此指出,一·二八期间在沪韩人的援中反日斗争不仅推动了韩国独立运动从低谷走向复兴,也象征着近代中韩合作争取民族解放的新起点。

25.jpg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展览研究部研究人员蔡沁在题为《“淞沪抗战”记忆的国际关注》的发言中,报告了其通过查阅外文学术文献所了解到的国外学界对一·二八淞沪抗战的研究现状,以及国外学者对中国抗战历史叙述的多种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分享启发:学术传播在历史事件的国际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需客观严谨并兼顾多面,在记述苦难的同时亦充分展现中国人民顽强不屈的抗战精神和捍卫人类和平事业的坚定形象。

抗日救亡浪潮中的淞沪抗战

一·二八淞沪抗战是爱国军队进行的民族自卫战争,同时也是一场波澜壮阔的民众抗日救亡运动。与会的多位学者将视线投向立于斗争前列的不同群体,通过史料展现了抗战精神为民族奋进凝聚的磅礴伟力。

26.jpg

上海抗战研究会副会长、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科员曹典进行了题为《刘少奇与沪西反日大罢工》的报告,介绍了一·二八淞沪抗战期间由刘少奇参与领导的,以沪西日商纱厂工人反日大罢工为代表的工人运动,探讨了刘少奇工运策略蕴含着的统一战线鲜活思想,阐述了刘少奇如何将工运重心从经济斗争转向援战反日的政治层面,并积极为工人争取权益,从而为反日大罢工打下良好物质基础,凸显了他领导的上海工人力量为支援淞沪抗战做出的重要贡献,也进一步丰富了学界对中共在淞沪抗战期间活动的考察。

27.jpg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李志茗在《从一·二八淞沪抗战中被毁的精武黄钟讲起》的发言中,以带有民族精神象征意象的“精武黄钟”为视点,讲述了我国首个民间体育团体上海精武体育会“为扬华人志气”,建造精武公园和铸造精武黄钟,之后二者在一·二八淞沪战火中连同重要文化设施惨遭炸毁和劫掠,如今又得以重建的历程,从微观视角展现了中华民族从救亡图存到迈向伟大复兴的坎坷光辉之路。

28.jpg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副研究馆员顾良辉在题为《以文化人以文铸魂——从左翼文艺作品看一•二八淞沪抗战》的报告中,阐述了一二八事变爆发后,左翼文化界的标志性反日行动和代表性作品,囊括了小说、报告文学、电影、戏剧、诗歌、漫画、歌曲等诸多题材,并在常见文艺形式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报告文学的兴起和抗日新闻记录片在海内外的传播影响,立体展现了左翼文化界发时代之先声,立时代之潮头的历史担当与重要贡献。

社会场景中的上海抗战

在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战争中,上海发挥了独特的重要作用,同时经历了复杂的社会变化,一些学者从社会生活史角度对抗日战争中不同时期的上海进行了考察。

29.jpg

上海社科院历史所副研究员江文君的报告《战争阴影下的生活图景:抗战时期上海市民社会生活状况》主要利用了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工业社会处的统计资料,并以抗战全面爆发和太平洋战争爆发两个历史节点为对比时间线,挖掘和分析了上海各级职员家庭在人口数量、人居面积、家庭收入、消费情况、营养水平等方面的统计数据,不仅从量化层面展现了上海沦陷时期,特别是孤岛时期的市民日常生活,也为全面客观了解抗战时期上海国民经济状况带来了辩证思考的启发。

30.jpg

上海社科院历史所研究生靳胜昔的报告《汪伪时期的上海防空与民众生活日常:以1941-1945年防空物品广告为例》同样尝试以新颖视角重返历史现场,通过系统性地梳理汪伪时期的上海防空广告,阐述了汪伪时期上海防空政策的制定背景,介绍了常见于广告的民用防空物品类型和使用场景,提供了关于当时政策影响下民众生活情境的具象化认识,也为相关时期研究提供了鲜活的历史切片。

31.jpg

衡阳师范学院历史系讲师蒋欣凯作了关于《战后中国文物的损失调查》的发言,介绍了国民政府在战后为清查和追索战时文物损失而成立的专门机构和采用的工作办法,以及上海在讨回文物中发挥的转站作用,从战后清偿角度回顾了中国作为战胜国为维护民族尊严和守护文化遗产所作的努力,同时深刻地指出了国际社会合作对捍卫历史公平正义的重要性。

32.jpg

在会议总结部分,上海抗战研究会副会长、上海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马军基于各位的发言,分享了关于抗战史研究的几点感悟,将其梳理为五组关系:纪念性与研究性;宏观性与微观性;专题性与相关性;国际性与本位性;历史性与法律性。马军教授在发言中强调了围绕重要历史纪念日举办纪念活动和对学术研究进行整体规划的重要性,主张在研究中兼顾宏观叙事和微观视角,在把握整体的前提下展开联系、突出重点,在主要课题下以不同切面深入研究衍生课题,以及运用多语种史料和各种学术平台增进与国内外学者和学术团体的交流和了解,以促进上海抗战史研究的繁荣发展。

33.jpg

本次座谈会上还举行了《上海所见的抗日战争》新书发布仪式。此书作为上海抗战史研究领域最新学术成果之一,由马军、蒋欣凯等著。

3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