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本地信息 > 正文

“铭记历史 团结一心——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馆藏档案影像展”面向观众开放

2025-09-02  来源:文汇报 作者:李婷

21.jpg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馆藏档案影像展日前面向观众开放。(上海市档案馆供图)

“中共根据地组织严密,难以渗透”“民众宁可饿死也不告密新四军”,这两句话出自1944年新华社刊发的《敌人口中的八路军、新四军与中国共产党》,分别引用自日军报告和国民党特务文件,以独特视角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形象。

发挥档案工作存史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由上海市档案馆联合上海音像资料馆、上海市文史资料研究会共同主办的“铭记历史团结一心——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馆藏档案影像展”日前面向观众开放。展览精选上海市档案馆馆藏近百组(件)珍档、上海音像资料馆馆藏珍稀影像,通过历史图片、文献手稿、纪实影像、战时实物等多种载体,以静态陈列和动态影像交互证补的方式,反映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呈现中国人民在14年抗战中的万众一心、同仇敌忾。

团结一致,共御外侮

战争有多残酷?展厅起始处,一段一·二八淞沪抗战期间的影像给出了直观的答案——大量民宅和商铺被炸毁,百姓流离失所,城市满目疮痍,到处是断壁残垣,文化机构也未能幸免。1932年1月29日,日军出动多架飞机轰炸商务印书馆总厂及附设的东方图书馆,被誉为远东第一图书馆的46.8万册藏书近乎毁于一旦。同场展示的《上海东方图书馆被毁涵芬楼善本书清册》,给予了佐证。这份清册详细罗列了被毁书目的名称、版本及数量,长达300余页,是日本侵华的有力罪证。

面对暴行,第十九路军奋起抵抗,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开展了一系列群众性抗日活动。展厅中,一张拍摄于松江的上海市民义勇军第一大队战士合影,引人关注。上海市民义勇军第一大队正式成立于1932年2月初,大队长王屏南,队员200余人,多数是青年工人,其次为店员,学生,也有个别归国华侨青年,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协助十九路军,奋战于扬子江和黄浦江口的宝山县沿海前线,虽然人数不多,却沉着勇敢,用生命和鲜血固守阵地,使敌人始终不能靠岸,败退而去。

事实上,早在九一八事变爆发的第三天,即193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便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被看作吹响了挽救民族危亡的第一声号角,亮出了中国共产党誓死捍卫国家主权、坚决抵抗外敌的鲜明立场。随后,中国共产党又相继发表《八一宣言》《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等,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一切中国人的事,应由中国人自己解决”“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精诚团结,共赴国难”……这些重要档案文献陈列于展厅,跨越时空依旧充满力量感。

上海是新四军医疗、情报、贸易、物资等的重要后方基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上海人民与新四军紧密配合、相互支持,开创了大城市地下抵抗和根据地武装斗争相结合的新途径。展览首次展出的《1939年日伪上海特别市警察局收集的游击队活动情况并要求严加防范的训令及情况表》《1942年浦东日伪警察有关连柏生游击队活动区域的记录》等档案,无声诉说着——游击队的斗争不仅捍卫了这座城市的尊严,也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上海:文化救亡的坚强堡垒

上海不仅是正面抗日战场的主阵地,游击战也打得漂亮,还是文化救亡的坚强堡垒。通过电影、戏剧、木刻等,仁人志士以笔为旌、以歌为檄,发出救亡呐喊。

这座城市在文化领域的抗战,标志性的事件之一是《义勇军进行曲》作为《风云儿女》电影主题曲的诞生。电影《风云儿女》的故事和《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均出自田汉之手,他完成创作后不久被捕入狱。本次展览首次披露了田汉在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的受审记录。在这份记录中,田汉化名陈哲生,隐藏“共产党人”身份但明确表达:“相信中国之改善或当取社会主义的道路。”

上海音像资料馆馆藏影像显示,《义勇军进行曲》一经面世,在全国各地的街头巷尾被广为传唱。1936年6月7日,上海青年会民众歌咏会在公共体育场举行第三届会唱,刘良模等任指挥并教唱。700余名工人、学生、商人、士兵唱了16首抗日歌曲,现场5000余听众也跟着齐声高唱,其中就包括《义勇军进行曲》。1937年7月31日,在中国共产党联合各方力量积极营救下,“七君子”获释,也是高唱着《义勇军进行曲》走出监狱。

刘海粟说:“艺术家的笔就是武器。”本次展出的一幅他创作的油画《四行仓库》,便反映了淞沪战争爆发后,“八百壮士”苦守四行仓库的壮举。作品以粗犷笔触绘就四行仓库建筑轮廓并突出红旗为“画眼”。此画后被用于义展募捐,激发全民抗战斗志。

《救亡日报》《立报》《大公报》《文汇报》《抗战画报》……形式多样的报刊在抗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1937年12月,中共地下党组织利用外国报纸在租界的合法地位,创办《译报》,将外文报刊上有利于中国抗战的报道加以翻译刊载,向当时被孤立且封闭的上海租界人民传递抗战消息。1938年1月改名为《每日译报》。《每日译报》出版社还发行了毛泽东《论持久战》单行本。

在公共服务大厅,上海市档案馆同步陈列了一组近年来征集入馆的抗战档案资料。其中,《八一三淞沪抗战相册(法文)》与南京国际红十字会外籍人员的英文日记——《日军侵占南京、杭州目睹记》,从第三方中立角度,真实记录下日军在南京、杭州、上海等地的残暴行径。还有1941年镌刻“日寇必败”的墨盒等,展现中国人民在抗战中的必胜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