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本地信息 > 正文

上海解放后上演的第一部、毛泽东看过的唯一一部……来看戏单里的上海滑稽简史

2024-06-07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施晨露

1.jpg

“小学两年级,我看了人生第一部滑稽戏,姚慕双、周柏春主演的《满园春色》。在乍浦路的解放剧场,花5分钱买了一份节目单(说明书),里头有戏的唱词,我滚瓜烂熟。”6月6日,“戏”上加喜——喜剧(滑稽戏)戏单收藏文献展在福州路上海外文书店3楼揭幕,200余份不同年代的滑稽戏戏单及文献资料都来自上海市银行博物馆馆长黄沂海的收藏。为展览题字的著名画家戴敦邦也来到现场。这是上海第一次举办大规模的滑稽戏戏单的专题展览。

2.jpg

“戏”上加喜——喜剧(滑稽戏)戏单收藏文献展在福州路上海外文书店3楼展出。施晨露摄

滑稽戏的诞生与兴起,体现了沪上地方曲艺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特征。清末民初,上海“独角戏”吸纳了中外喜剧、闹剧和江南戏曲的鲜明特色,融入“说噱做唱”的多样风格,逐步形成流行于江浙沪地区的新兴曲艺剧种。1949年以后,滑稽艺人的职业环境和艺术修养得到改善提升,与时俱进上演了许多揭露旧社会、歌颂新时代的作品。2011年5月,滑稽戏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戏单虽小,乾坤无限,袖珍的仅巴掌大小,大开本的如同书报杂志,有的甚至做成薄薄一册,好比小人书,剧情梗概、演职员表、唱词对白、排练花絮等包罗万象,尽收眼底。走入展厅,悬挂于墙壁上的戏单按年份排列。起始便是上海解放后的第一张滑稽戏戏单。那是1949年7月,上海联合滑稽剧团排演的《天亮了》在天宫剧场上演,这是上海解放后编演的第一部滑稽戏,由姚慕双、周柏春、程笑飞、小刘春山、夏萍领衔主演。戏单上标注,这部“划时代的幽默大喜剧”,讲述了恶霸地主向贫农逼债,并将贫农女儿抢去逼婚,邻家参加游击队的儿子及时赶到,拯救了未婚妻,镇压了地主,迎来了解放。剧情表达了滑稽艺人欢庆解放的心情,观众热情高涨,西藏路天宫剧场门口人潮汹涌,票房铁门也被人群挤坏了。

3.jpg

展览展出上海解放后的第一张滑稽戏戏单《天亮了》。施晨露摄

一张张泛黄的戏单里,蕴含着丰富的时代信息。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演的滑稽戏《活菩萨》,取材于莫里哀《伪君子》,杨华生、笑嘻嘻、绿杨担任主要角色,后来又请电影导演应云卫作艺术加工,精益求精,票房长红。1951年4月23日,茅盾在天宫剧场观看合作滑稽剧团演出的《活菩萨》后题词:“滑稽戏在今天是起了一定的教育作用的。”之后,剧团还将夏衍的题词印上新版戏单:“《活菩萨》这个剧本得到广大观众欢迎,证明了地方戏改革的前途远大。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这也还是一个起点而已。在人民的上海,观众的进步是不容忽视的,只有更好的学习政治,提高文化,才能更有效地为人民服务。”

4.jpg

《活菩萨》戏单

上海大公滑稽剧团重点创作小组根据电影《钢人铁马》改编的滑稽戏《样样管》,1959年首演于大同戏院,后移师文艺会堂续演。作品描写钢铁厂运料组长一心为公,人称“样样管”,他刻苦钻研改装设备,极大提升装卸效率,为国家节省了资金。杨华生饰演运料组长,笑嘻嘻饰演党支部书记。这部戏曾参加1959年上海市戏剧会演,被评为上海解放10周年十大优秀剧目之一。1959年4月2日至5日,中共八届七中全会在上海召开间隙,毛泽东主席也观摩了《样样管》,虽因公务仅看了一场半即匆匆离席,这应是毛泽东生前唯一看过的上海滑稽戏。

5.jpg

《样样管》戏单

1963年6月25日,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滑稽剧团(以原蜜蜂滑稽剧团为主要班底组成)在北京中南海演出《满园春色》。这部反映服务行业新时代新风尚的剧目,幽默隽永。陈毅接见演员时饶有风趣地模仿剧中4号服务员的口头禅说:“伟大,伟大,你们搞了一出社会主义的滑稽戏。”这次收藏展,除了首演印制的漫画风格戏单,还展出了1978年复演时先后添印的淡紫色、橘红色、湖绿色戏单,足见当年演出盛况之空前。

6.jpg

黄沂海介绍《满园春色》戏单。施晨露摄

过往的老戏单,不少是名家设计,比如,蜜蜂滑稽剧团改编自老舍原著的《西望长安》,戏单插图就请叶浅予挥毫;大公滑稽剧团久演不衰的《七十二家房客》,人物造型由张乐平绘制;严顺开主演的《阿Q正传》,海报及戏单均出自丁聪的手笔,戴敦邦曾为《海上第一家》《明媒争娶》等滑稽戏人物造像……展览还梳理了1940年代至1970年代上海主要滑稽戏剧团、1949年后搬上大银幕的滑稽戏,还有1953年滑稽戏演员的工资情况。

7.jpg

戴敦邦参观展览。施晨露摄

8.jpg

《七十二家房客》人物造型由张乐平绘制。施晨露摄

9.jpg

1949年后搬上大银幕的滑稽戏、1953年滑稽戏演员的工资情况。施晨露摄

10.jpg

展览梳理了1940年代至1970年代上海主要滑稽戏剧团。施晨露摄

“当年很多滑稽戏被全国各大文艺院团改编移植,滑稽戏也善于从电影、话剧、戏曲等姊妹艺术中取长补短,体现了各地文化的大繁荣、大交流。”展览中几个玻璃专柜的展品颇有趣味:无锡滑稽剧团《我肯嫁拨伊》参考姚周独脚戏《啥人嫁拨伊》衍生而来,北京曲艺曲剧团《甜酸苦辣》在戏单上注明“向上海曲艺剧团学习剧目”,这些戏单集于一处呈现;滑稽戏《阿混新传》面世后,不仅珠江电影制片厂将之搬上大银幕,而且北京、江苏、广东、河南、甘肃、新疆、青海等地艺术团体相继“择善而从”,广东话剧团分别演出了普通话与广州话两个版本,河南豫剧团(易名为《请莫空白少年头》)、青海京剧团的移植作品也粉墨登台,呈现了几个“阿混”喜相逢的场景。还有的戏单设计创意十足:《白相城隍庙》封面仿若一扇可以开启的城门,《两厢情愿》恰似一份红火吉庆的喜帖,《OK股票》脱胎自当年的股票认购证。

12.jpg

《甜酸苦辣》也有多个移植、学习版本。施晨露摄

13.jpg

《OK股票》戏单脱胎自当年的股票认购证。施晨露摄

在黄沂海看来,滑稽戏能够风光一时,除了本土原创能力不俗,笑星阵容坚强,还在于善用“拿来主义”,从古今中外艺术里汲取养分。比如《阿Q正传》系根据田汉、许幸之两个版本的话剧台本改编而成,《小山东到上海》取材话剧《夜店》《上海屋檐下》,《荒唐之家》的原型是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笑着向昨天告别》《王金龙与祝英台》的灵感来自相声,《苏州两公差》起源于闽剧《炼印》,《三个女婿》脱胎于扬剧《挑女婿》,《活神仙吃喜酒》的母本为川剧《鸳鸯谱》,《婚姻大事》参照柳琴戏《小燕与大燕》移植,《孝顺伲子》《真情假意》《出租的新娘》均有评弹开篇的影子,而《幸福》《甜蜜的事业》《啥个花样经》《外国阿妹》则是依照电影文学剧本“妙笔生花”……追本溯源,老戏单里一目了然。

14.jpg

展览吸引参观者。施晨露摄

此次展览由上海外文图书有限公司、上海图书馆采编中心主办,黄沂海表示,展览闭幕后,部分戏单将捐赠给上海图书馆采编中心。上海图书馆采编中心主任任国祥表示,滑稽戏戏单“以小见大”,折射了上海的江南文化因子、海派文化元素和红色文化基因。上海外文图书有限公司总经理顾斌表示,作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一片阵地,希望未来带着这些深具上海文化特色的展品“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