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本地信息 > 正文

马克思《论波兰问题》手稿首次来沪展出

2024-04-30  来源:文汇报 作者:王宛艺

12.jpg

玻璃展柜中的马克思《论波兰问题》手稿吸引了众多观众。记者袁婧 摄

一页马克思写于1863年的《论波兰问题》笔记手稿,正反两面密密麻麻,历经8小时火车运输,从广州“奔赴”上海,赶在4月29日亮相中共一大纪念馆专题展厅。昨天,“伟大飞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文物史料专题展”开幕。这是该手稿首次来到上海,来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中共一大纪念馆拿出丰厚的革命文物馆藏,400余平方米的展陈空间共计展出各类展品452件,其中文物文献267件,包括一级文物13件、二级文物21件、三级文物56件,数量为专题展厅历届展览之最。“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全维度讲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理论成果与实践成就。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策展人这样诠释。

手稿在马克思生前尚未发表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展墙上,一行字苍劲有力。

这行字正对着的玻璃展柜,展出的是中山大学图书馆珍藏的一页马克思《论波兰问题》笔记手稿。该页手稿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就1863年波兰起义合作写下的一份72页的笔记。“这份手稿的珍贵之处在于马克思生前尚未发表,历经辗转流传,难以获取。”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陈祥勤介绍道。

手稿后矩阵式陈列的140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蓬勃生命力。“这是一次‘源与流’的交汇,生动印证了‘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相结合的第一个重要成果,就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提供了思想指导。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也开启了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征程。

据介绍,展览中还有不少精品文物藏品是第一次“集结”亮相。例如,首次在中国刊出马克思形象的《近世界六十名人》大画册,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人民出版社发行的《马克思全书》《列宁全书》《康民尼斯特丛书》等;还有井冈山时期的油灯、扁担,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纪念邮票等以物证史、以物叙事。

“将抽象理论具象化”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具有理论的抽象性特点。如何让理论向观众具体生动地呈现出来,曾让中共一大纪念馆团队颇费脑筋。

中共一大纪念馆馆长薛峰介绍,团队策划筹备半年有余,其中大量工作就是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历史,进行翔实的文献整理。展览按照历史分期,共分为5个板块,将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历史时期,以叙事逻辑串联重要历史事件,通过观众喜闻乐见的“小切口”具体诠释,用故事说话、用数字说话、用场景说话。

譬如在二楼展厅巧用结构隔断,复原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家庭的生活场景,让观众抚今追昔,使“民生小事”与“时代大事”彼此交融。

展览还特设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百余本著作书墙,感悟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和新成果。该板块的设计也区别于常规版面,采用推拉展板,融入图片、模型、视频、放大镜等多种形式,提升观众互动感。

“在穿梭的时空中,感受200年前马克思为人类幸福生活的理想与今日生活的巨大变化,为奔赴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结尾处的留言墙,一名观众这样写下对2035年的憧憬,投入了“时空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