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延安精神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研讨会”在上海大学举办。来自上海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各理事单位、各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师生共60余人与会。
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大伟表示,办好思政课是非常重要的事,关系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新时代新征程,把延安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建设,重点在于讲清楚延安精神与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涵实质,推进学科间的融合,提高学生的接受度。
上海海洋大学原党委书记、上海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名誉会长叶骏认为,在课程建设上,可构建相应的教学模块,与一些课程深度融合;在教学模式上,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沉浸式教学。但最基础、最重要的是把延安精神运用到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中,提高教师的政治站位,坚定理想信念。
复旦大学教授、上海市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朱鸿召作了题为“延安时期大思政课有效经验与自主教育模式创新”的主旨发言。他认为,延安时期大思政课的特点是全党思政、实践思政、开放思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现实问题为突破,以学生成长为旨归。
在分组交流中,多位专家学者围绕研讨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其中,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王芳的发言主题是“深度融入延安精神的‘大思政课’教育生态构建研究”,同济大学教授蒙象飞的发言主题为“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副教授强成文的发言主题是“延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构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教授宋斌的发言主题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争取国际友人的历史经验与新时代思政工作创新”,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赵勇的发言主题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研究的问题及理论思考”。
本次研讨会由上海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和上海大学共同主办,系上海市社联2025年度学术活动的合作项目。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王国建主持开幕式和闭幕式,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远新、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叶海涛分别进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