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是最早承认并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之一,今年已经是中国和瑞士建交的第75周年。今天上午,由上海市档案馆联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复旦大学、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现代历史档案馆共同主办的《友谊的桥梁——东西方文明交流视野下的上海和瑞士》图片展将在复旦大学开幕。在昨天下午举办的“历史视野中的中瑞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上,13年前向上海市档案馆捐赠珍贵影像资料《通往延安之旅》的瑞士档案专家内尔利希·丹尼尔再度来沪,与中外学者深入解读1938年瑞士记者瓦尔特·博斯哈德拍摄的这部21分钟纪录片。
博斯哈德与纪录片《通往延安之旅》。上海市档案馆供图(下同)
据上海市档案局(馆)副局(馆)长潘旭山介绍,13年前,在上海市档案馆外滩馆的一次国际档案学术研讨会上,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现代历史档案馆副馆长内尔利希·丹尼尔亲手将珍贵影像资料《通往延安之旅》赠送给时任馆长朱纪华,上海市档案馆和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现代历史档案馆也由此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启了档案友谊之旅。
博斯哈德与美国记者斯蒂尔采访毛泽东。
这部纪录片是瑞士记者瓦尔特·博斯哈德于1938年拍摄的,真实反映了从西安到延安6天行程中沿途所见所闻。据上海市档案馆考证,这是迄今所知最早的反映抗战早期延安军民风貌的视频,影像珍贵且罕见,历史收藏价值极高。2015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上海市档案馆首次公布了这部珍贵的黑白无声纪录片,一经发布受到社会各界关注。
当时的德国大使馆给博斯哈德开具的执照。
在昨天的研讨会上,复旦大学教授朱鸿召指出,这部纪录片是迄今所知时间最早、内容相对最完整的历史影像,提供了延安早期的生动历史影像记忆,其所涉及的历史文化信息大体上包括从西安通往延安的路途情况、延安革命队伍的生活学习娱乐情景以及共产党高层领导人对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分析判断。
通过这部延安影像,可以看出当年从西安前往延安的道路之艰难,也由此可以看出大批爱国青年奔赴延安之决心。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推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步伐,西安进步青年近水楼台开始奔赴延安。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来自华北、华东、华南的大批爱国青年结伴前往延安,其中少数人搭乘八路军运输汽车,大多数人结伴步行。从西安到延安步行路程约有400余公里,全程是黄土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湿滑,还要翻越沟梁峁壑,平均要步行20天左右。对于从小在城市长大的青年学生来说,这是一次严峻的人生考验。特别是,沿途还要经过国民党特务机构设置的近10道关卡和检查站,除了要吃苦耐劳,更要斗智斗勇。这段刻骨铭心的奔赴抗战路程,是爱国青年参加革命的“第一课”,也是抗战爱国革命人生的重要历史记忆,时常出现在各类回忆录的文字文本,但只有在博斯哈德的摄影机中留下了完整的真实影像。
博斯哈德采访毛泽东后的记录稿(德文)。
在如此艰难的路途上,博斯哈德发现,有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成群结队地步行到延安。他们身背书包,肩扛行李,络绎不绝,越接近延安便人数越多,他们彼此不相识,却因为共同的目标而热切地互相打招呼。路途艰险,让人惊心动魄;沿途青年,又让人心生敬佩,因此,博斯哈德回到瑞士后,在报纸上发表连续报道《在共产主义中国》,更剪辑制作了这部纪录片《通往延安之旅》。
此外,博斯哈德还是首位访问延安并采访毛泽东的欧洲记者,这部影像资料真实生动地讲述了延安早期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为当时的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主张提供了珍贵视角,也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留存了珍贵的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