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本地信息 > 正文

一把椅子,一个梯子,寄予对青年学者什么样的期许

2023-11-23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施晨露

7.jpeg

“如果没有一代代学人、批评家对现代文学进行的学术化、经典化工作,也就不会有蓬勃发展、生命力旺盛的当代文学。”第十二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颁奖仪式暨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学术论坛21日在上海世纪出版园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说。

“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由中国现代文学馆设立,每年评选一次,意在弘扬唐弢的学术精神,鼓励年龄45岁以下青年学者的现当代文学研究,是当前国内最具权威性的青年学术奖之一。自2003年首届唐弢奖举办至今,已有66位青年学者获得该奖项。2022年起,上海文艺出版社与中国现代文学馆合作举办该奖项,承办颁奖仪式和系列学术活动,支持中国青年文学研究者和批评家的成长。

今年获奖作品中,罗雅琳的《重新理解革命诗歌的“民间性”——以〈阮章竞文存诗歌卷〉为中心》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展现了论者的文心与洞察力。论文分析了阮章竞从“歌”到“诗”的创作变化,用富有理论涵盖力的语言重构了活力丰沛的民间性文本世界,揭示“民间性”所携带的跨体裁、音乐性和口头性等艺术特征。

李浴洋的《“传统”的发明——“整理国故”运动与王国维“文学革命的先驱者”形象建构》对王国维“文学革命的先驱者”的形象确立过程进行了溯源式考证,并经由典型个案的还原与剖析,揭示中国现代学术与现代文学之间不应忽视的互动关系。文章资料翔实,论述精当,显示出新一代青年学者开放的学术视野、敏锐的问题意识。

丁文的《家族文脉:鲁迅与浙东学术的过渡环节》从考辨周氏家族文脉入手,清晰勾勒出“地域-家族-个体”的影响模型,展现文化积累、思想潮流、人际脉络对个体发生作用的微观过程,为探讨周氏兄弟的杂学面貌和学术资源提供了新的角度。

石岸书的《文学习性、情感政治与两种“读者”的互动——重审〈班主任〉〈伤痕〉的发表过程》对小说的写作、发表与经典化过程展开缜密分析,并据此来理解“伤痕文学”的发生,文章独辟蹊径,立论严谨,显示了宽阔的视野、综合的研究方法和扎实的学术功力。

邓小燕的《梁鸿论——知识分子返乡书写症候分析》以梁鸿的创作为切入口,整体性地讨论中国文学中知识分子返乡书写一脉的一般症候:难以归拢的细碎庞杂的乡土生活,丰富的乡村类型及其变动趋向,斑驳复杂的主体情感结构,是一篇兼具现实关切和历史意识的作家论。

“在这个快速的时代,现代文学研究的魅力,可能正在于通过对文学研究史学品格的坚守,使得人文学科的基础研究可以建立在稳固基石之上。”获奖者代表丁文在发言中表示,现代文学的精神传统包含人与时代不间断的对话,作为历史时空的穿梭者与探索者,思维的深度、思想的边界在哪里,在每次个案开展之前不妨保持谦虚与好奇,“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我会尽可能地建立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贴身的关系。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文明的进程是绵延而非断裂的,如何将中国古典文学的资源与命题‘现代文学化’、厘清从传统到现代转换的具体理路,这是学科深化发展必然触碰到的命题,也呼应了时代的需要。”

8.jpeg

获奖者代表丁文 施晨露 摄

“一代学者有一代学者的特点,但面对的学术问题是共同的。无论哪一代人都需要把前辈们将学术使命和现实关怀融合在一起的境界与品格传承下去。”评委代表、苏州大学教授王尧说。

据介绍,唐弢奖奖杯是对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的唐弢书椅进行3D复原等比例缩小制作而成,书椅可变成梯子蹬踩拿取图书。以书椅作为奖杯,取学问当坐冷板凳、研究甘作他人梯之意,期望青年学者能以书为伴,以学问为志向,以老一辈学者为榜样,在学术研究上不断精进。

9.jpeg

唐弢奖奖杯 施晨露 摄

10.jpeg

唐弢奖奖杯 施晨露 摄

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阚宁辉表示,上海高度关注青年评论家的成长,在上海市委宣传部的关心支持下,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作协和以复旦大学、华东师大为代表的上海高校通力合作,共同培养扶持上海青年评论队伍。上海文艺出版社将文艺理论研究选题和对青年评论家的跟踪列为重要工作,“微光”“六合”等文艺理论书系品牌聚焦青年学者,推出一批较有影响力的青年学者作品,其中多位作者是唐弢奖得主。

颁奖仪式后举行了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视野中的中国文学”为主题的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学术论坛。

11.jpeg

论坛现场 施晨露 摄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及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观照和研究,不仅需要历史的、民族的、学科化的视野,更需要世界化的、开放的整体性视野,要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世界文学相互影响的大格局下,进一步探究中华文明、中国文学的主体性、独特性,自觉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守正的基础上勇于创新,以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来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中国文学高质量发展,展现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时代气象和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