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主题展
如果政党也有籍贯,那么中国共产党的籍贯便是上海。
95年前,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给上海这座城市留下了红色基因发源地的光荣。
从此,迎着晨曦勃然奋起的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为了让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脉,根植市民心中,由市委宣传部和市委党史研究室主办的“日出东方——上海市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主题展览已于6月20日在上海展览中心东一馆开幕。
近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潘敏,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徐建刚,市委宣传部宣传处处长吴瑞虎,余子道、熊月之等历史专家一行进行了审展。
正式开展前夕,我们特地请来一位重量级“解说员”——原中共市委党史研究室宣教处处长徐国梁带大家观展,并拍摄了先睹视频。徐国梁研究党史已有20余年,作为本次展览的策划人之一,更是撰写了展览大纲和文案。
展览整合了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要内容和相关红色资源,回顾党在上海创建的历史,阐述党在上海创建的历史必然性,呈现9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上海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阶段的发展和成就,着重反映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发祥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中国革命的圣地、中国经济建设许多重大发明创造的发生地、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市委宣传部宣传处处长吴瑞虎表示,本次展览的主要目的是回顾党的创建历史,展示党的丰功伟绩,宣扬党的崇高精神。把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的红色基因发扬好、传承好。
作为上海纪念建党95周年的重点活动,本次展览面积2500平方米,共分5个主题,展出上海各个发展时期的实物、图片、视频500余件。展览不仅内容丰富,更是运用LED展示、现场表演、VR技术等新形式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参观者提供“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
今年,上海全面启动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本次展览即是党史研究新成果和党史宣传新手段的一次集中展示。本次展览有些什么看点,让我们为你细细数来~
新成果 一张租界图揭示日出东方的必然性
一踏入展厅,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张巨大的“上海租界示意图”,这是老上海时期的租界地图,上面清晰地描绘着法租界、公共租界和华界的区域分布,以及上海代表性的路名和地标。这不仅是对老上海的重现,更是党史研究新成果的体现。
上海,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是最早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地方。自1843年上海开埠之后,列强的殖民统治让这座城市饱受屈辱,同时也给这方土地带来了西方文明与先进科技。出版印刷业的兴起,使上海成为思想舆论传播的重镇。煤气、电灯、自来水、电话、电报、公共交通、工厂等先后在上海亮相,上海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发祥地。
第一部分展厅中穿插了数面大型LED影像屏幕,这些珍贵的影像画面基本上都拍摄于约一个世纪之前,有一些影像资料还是首次公开展示,仿佛一秒穿越到了老上海。
“当时上海租界林立,法租界、英美租界、华界‘一市三治’的同时,也形成了许多‘三不管’的真空地带,这为共产党的创建提供了物理空间。”徐国梁告诉我们,上海作为当时中国工商业的中心,文化多元、交通便利、工人运动频繁,为新型知识分子开展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这正是本次展览所表现的党史研究新成果。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这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思想基础和阶级基础。事实上,上海“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为中国共产党诞生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源基础。再次印证了,“日出东方”乃历史必然。
新表达 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与平时走马观花式的展览不同,一份份珍贵的影像资料,一个个精心还原的生动场景,一段段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无一不让现场观众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忍不住驻足停留,感受穿越历史的激动人心。
从老上海的“石库门”中穿过,来到中共一大会址的会议“现场”,这里选择性还原了“一大”最具特色和象征性的建筑元素和家具,并利用了原场景中的白墙作为主演绎投影幕,播放《日出东方》主题片。
“这次展览选用了许多新的影像资料,其中孙中山葬礼、远东会议等资料更是首次披露。”徐国梁介绍,选用新的影像资料和采用新的叙事方式,也是本次展览的特色之一。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或从国外购买,或由专人抢救,十分难得。
不仅如此,展览中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小故事,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来描述历史事件。徐国梁带着我们来到一块展板前,上面讲述了一段邓小平在上海的惊险经历——“半分钟都差不得”。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我们带回了当年浴血的上海,那惊心动魄的场面仿佛就在眼前。
新理念 突出“第一”、聚焦首创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诸多“第一”和“首创”遍布在展厅各处。
据介绍,本次展览召集党史研究专家成立专家策划组,多次召开研讨会反复论证,展览主要素材来自全市百余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突出第一、聚焦首创。比如,1919年6月5日上海工人声援五四运动的罢工,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1920年8月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成立,第一所培养妇女干部的学校在上海建立,等等……
“我们抛弃了以往面面俱到全面铺开的展览方法,在素材的选择中突出‘第一’,聚焦首创,具有代表性也容易让人记住。”徐国梁告诉我们。
上海,是中共中央领导机关第一站。1921年7月至1933年1月,除几次短暂迁徙,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及各级机构曾都秘密设立在上海的石库门里,前后将近12年。在此期间,共产党的诸多“第一”便在上海诞生,可以说,上海的石库门见证了党的艰辛探索。在展览的第三部分,一幅“中共中央在上海”的地图直观地展现中共中央早期机关在上海的分布。
在展览的第四部分,一面“创新墙”十分夺人眼球。世界首创的人工胰岛素、全国首创的万吨水压机、第一块国产细马手表、全国第一艘万吨轮……这里展示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上海工人阶级用勤劳、勇敢、智慧、精细的“工匠精神”,创造了一项又一项全国乃至世界“第一”,不断刷新中国速度、高度和深度,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
“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科技创新。”徐国梁说,这些“上海首创”离不开上海“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原来,科创基因就早已根植在了上海的城市精神中。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专区
观众可在此免费领取党章,扫二维码查看电子版党章及习总书记讲话,也可在此举行入党宣誓仪式。
剧院式演绎《幸福在哪里》
50年代街道围墙制景、墙上排列着那个时候人们生活场景的照片,让人们仿佛来到当年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在此驻足,正面的阅报栏将上演一场精彩的多媒体秀。
外滩信号塔VR看台
戴上VR(虚拟现实)眼镜,就可以体验浦江两岸全景啦
五卅运动立体油画
油画框内展示五卅运动的立体油画,冷暖色调的对比使其格外突出,震撼人心
上海地标今昔对比看沧桑巨变
每个主题的导语展板上都有“新媒体看展”二维码,扫一扫就能观看展览手机版,听取语音讲解,还能参与美丽合拍、知识问答等活动,并赢取文化礼包等奖品哦!
同时,人们可以通过互动系统拍照及留言,通过分享可将信息发布到此区的屏幕上,同样也可以通过扫一扫将之前“美丽合拍”的照片进行现场打印作为纪念品。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潘敏一行人检查开展前筹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