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现象级IP”在上海不断生长

来源:解放日报  发布时间:2023-12-29

日前,“90后”观众夏晔在上海大剧院观看了上海歌剧院原创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首演,动人的旋律和变化无穷的舞台令他心潮澎湃。“从独唱、重唱到合唱,旋律声声入耳,舞台几乎每隔几分钟就有变化,让人应接不暇。最重要的是,感受到了那群‘风云时代’的‘风云儿女’岩浆一般喷发的才华与信仰。”从一首歌到一部民族歌剧,红色基因激荡出新的活力,在年轻观众群中产生回响。

历史从未走远,红色文化是上一代人的记忆,也要成为这一代人和下一代人的记忆。回望2023年上海舞台艺术创作,始终有一抹亮眼的红色。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中篇评弹《千里江山图》、淮剧《火种》、儿童剧《雪夜前行》等原创作品,不断挖掘和传承红色文脉,创建红色文化IP(文化知产),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

从舞台到银幕,从小说到戏剧

在党的诞生地上海,赓续红色血脉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近年来,上海文艺工作者集中力量,接力打造了不少“出圈”的红色文化IP,让其中承载的爱国主义精神、英雄主义情怀、理想主义气质呈现出穿越时空的力量。《永不消逝的电波》就是一个成功案例。

12月13日至17日,上海歌舞团《永不消逝的电波》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再度引发观演热潮。自2018年12月登台以来,这部红色题材原创舞剧已累计演出近600场,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持续不断吸引年轻观众走进剧场“二刷”“三刷”。

今年,《永不消逝的电波》有个新动作:舞剧纪实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在上海拍摄完成,探索剧场与影院“双向互哺”模式。1958年,孙道临主演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如今,从电影到舞剧,再到电影的IP开发,进一步激发“红色电波”的生命力和穿透力。

上海歌舞团团长王延说:“驻演和巡演近600场,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成为代表上海出品的现象级作品。舞剧电影是新时代舞蹈文艺作品创新突破的一次尝试,将舞蹈艺术与电影镜头的魅力相结合,守正创新,积极拓展‘电波’舞剧IP丰富的可能性,传播上海红色文化,谱写时代华章。希望更多观众通过电影了解上海红色文化,回到剧场感受现场演出的魅力。”

拍电影的过程,对上海歌舞团副团长、荣典首席演员朱洁静来说,如同一次充电。从微表情开始,她学习如何在镜头面前展现人物情绪,对“兰芬”这个角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舞蹈是遗憾的艺术,而这次,终于可以把‘最好的一遍’通过电影的方式留存。但这不是对舞剧的照搬和还原,而是用电影的语言进行一次新的创作,一次向未知领域的探索。”

红色文艺作品不仅会“破圈”,更会成为现象级热点。由作家孙甘露创作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千里江山图》今年就成了文艺市场的热点IP。小说将革命、谍战、理想、情感等元素巧妙融合,情节一气呵成,再现上世纪30年代风云激荡的上海。下转3版(上接第1版)由《千里江山图》IP改编的其他艺术形式的作品不断生长出来。

11月29日,中篇评弹《千里江山图》在天蟾逸夫舞台首演。带着一本《千里江山图》登场的上海曲艺家协会主席、评话名家吴新伯,用评话串联起“谍战剧”错综复杂的情节。为了引导观众走进“小说时空”,讲述人与陈千里进行一场灵魂对话,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焦灼乱世中,一群无名英雄是如何躬身入局,以鲜血和生命绘就“千里江山图”。

除了评弹,其他艺术形式的《千里江山图》陆续获得反响:截至11月底,同名广播剧在喜马拉雅站内累计曝光量达7350万,播放量突破279.2万;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出品话剧《千里江山图》明年3月23日至4月7日首演;正在筹备中的同名电视剧也备受期待。不同艺术形式的演绎正赋予《千里江山图》新的生命力,让这个诞生在上海的红色文化IP辐射出更大的影响力。

创新艺术表达,与年轻人对话

看完原创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许多观众对舞台创新表达津津乐道:整个舞台犹如一个巨大的片场,舞美利用大量轨道移动舞台,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实现快速换景。以田汉、聂耳、夏衍、司徒慧敏、许幸之等进步青年为代表的左翼文艺工作者出现在舞台上,他们“以笔为刀枪”,展开一个“风云时代”。

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文学顾问吴海勇说,“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国歌背后这群优秀的青年楷模,足以成为后人汲取的精神力量,激励新时代的青年‘起来’‘前进’。”

通过一部作品,让今天的年轻人与百年前这群“风云儿女”对话,是上海歌剧院院长许忠的愿望。“未来,我们还要继续高唱这首歌,不断触发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

“点燃一盏灯,照亮夜行人。”两个月前,上海淮剧团原创淮剧《火种》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首演。演员们带领观众走进那段发生在上海的“点燃革命火种”的工人起义运动史。《火种》以1926年至1927年间发生在上海的三次工人武装起义为题材,讲述底层产业工人的故事。

在《火种》一遍遍的排练中,导演何艺光反复向演员们强调:“‘相信’很重要。要知道,在那个年代,那些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先辈们,他们的言谈举止和自身散发出来的浩然正气真真实实就是这样的。”

《火种》还创新推出同名主题歌MV,创作拍摄团队结合剧目文本及曲目风格,实地瞻仰上海红色基地,录制采集红色素材,与演唱镜头相融合,使MV更具史诗感与渲染力,通过声像结合的多元运用传递出剧目所要表现的“点燃革命精神之火种,弘扬革命精神之伟大”的无穷力量。

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原创儿童剧《雪夜前行》也在今年首演,该剧以“龙华二十四烈士”中年龄最小的英雄欧阳立安为主人公,他牺牲时年仅17岁。首轮6场演出,观众人数超过2000人次。舞台上白雪如飞絮,浮华洋楼的背后是破败的棚户区,活泼的表演样式击中观众的笑点、泪点,让舞台上一批有血有肉的革命小志士走进孩子们的内心。

肩负使命,上海文艺工作者用一部部新作力作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壮大主流价值。这些作品发挥不同艺术门类的优势,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追求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的双赢,让红色文化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