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习近平在上海 > 正文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总书记的要求与上海的实践

2023-12-07  来源:党史镜报

9.jpg

11月28日至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市考察调研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要加强同长三角区域联动,更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打造我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的重大战略举措,标志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入到从地方自发探索转向国家自觉推进的新阶段,为新时代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掀开了崭新的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心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习近平同志任浙江省委书记的时候就非常关心关注长三角一体化问题。2003年3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率浙江党政代表团到上海、江苏学习考察,提出浙江要和上海、江苏真诚合作、互利共赢,并倡议两省一市建立党政主要领导定期会晤机制。2005年12月,首次长三角两省一市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杭州召开。

2007年习近平任上海市委书记时,进一步丰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思想内涵,强调上海的发展必须放在国家对长三角区域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来谋划,并率上海市党政代表团到江苏、浙江两地考察,指出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认识中央推动长三角地区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自觉把服务长三角放在突出位置,坚定不移地把服务长三角协调发展、推动长三角整体国际竞争力提升作为自己的光荣使命和理所当然的责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谋划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继续完善长三角地区合作协调机制”“努力促进长三角地区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市委有关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提出上海要进一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要各扬所长,使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更好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新时代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按下“加速键”。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相统一,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

10.jpg

2023年11月30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上海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这两个关键词,树立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统筹龙头带动和各扬所长,统筹硬件联通和机制协同,统筹生态环保和经济发展,在推进共同富裕上先行示范,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探索,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在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列,更好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种好一体化示范区“试验田”

上海市委、市政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上海要进一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要各扬所长,使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的指示要求,根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的“一极三区一高地”战略定位,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种好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试验田”,坚持制度创新和项目建设双轮驱动,聚焦重点领域协同推进、重点区域实现率先突破、重大项目强化落实、重大平台深化合作上积极作为。

根据方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包括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面积约2300平方公里(含水域面积约350平方公里)。

11.jpg

2019年11月1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正式揭牌

2019年11月一体化示范区揭牌后,为强力推进示范区建设,上海、江苏、浙江两省一市创新机制,成立示范区开发者联盟,成立理事会下设执委会,构建形成“机构法定、业界共治、市场运作”的跨域治理新格局。大胆探索建立“1+1+N”规划体系,实现“一张蓝图管全域”;针对区内投资项目管理体制不统一、产业准入标准、人才资质认定不一致等问题,推进涉税事项“跨省通办”,出台示范区跨域财税分享实施方案、示范区建设用地机动指标统筹使用操作办法等,实现“一个标准管准入”;着眼跨区域生态环境各省市分而治之的难题,探索区域联动、分工协作、协同推进的一体化生态保护新路径,标准、监测、执法“三统一”。

三年多,一体化示范区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112项,其中38项已面向全国复制推广;元荡岸线生态修复及功能提升工程、沪苏嘉城际铁路、华为青浦研发中心、水乡客厅等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建设,激发辖区内两区一县发展活力持续迸发,一体化制度红利惠及更多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示范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呈现出崭新面貌。

推动构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

“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长三角地区提出的共同要求。而肩负着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重任的上海,应当在长三角科技创新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五年来,上海会同苏浙皖三省,聚焦创新策源能力提升、转移转化能力提效、创新生态环境提质,积极推动科创产业融合发展。在科技部的指导下,牵头共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打造长三角“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创新枢纽。积极发挥上海建成的和在建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平台作用,牵头搭建了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整合三省一市2400多家机构的3万多台(套)大型科学仪器设施,总价值超过360亿元。联动三省探索“揭榜挂帅”等方式开展科技联合攻关,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取得许多突破性成果。推动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开展“两心共创”。

12.jpg

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联合长三角重点产业链协同研究,积极推进跨区域产业链供需对接、标准统一和政策协同。中芯、华虹等一些龙头企业在南京、无锡、绍兴、宁波、嘉兴等地实现了跨区域布局。共同打造长三角国际创新挑战赛,长三角科技成果交易博览会等一些创新品牌活动,形成了G60科创走廊、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等创新实践载体,切实提高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降低了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的研发成本。

2022年9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长三角地区有4个科技集群进入全球百强。与2021年相比,上海科技集群演变为“上海—苏州”科技集群,且排名提升2位,体现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下创新力量的提升。

建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

2021年2月,国务院批复、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明确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包括上海虹桥商务区和南北两个延伸至江苏苏州和浙江海宁的“一核两带”功能定位。横跨长三角“经济黄金轴线”、以打造成为长三角强劲活跃增长极的“极中极”、联通国际国内市场的“彩虹桥”的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拉开序幕。这是中央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又一个重大的布局。

上海作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的主要所在地,根据虹桥商务区是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核心功能承载区的功能定位,大力推动大商务、大会展、大交通、大科创“四大功能”深度融合。对标高标准、高水平的国际规则制度体系,放大进博会溢出效应,创新国际贸易,推动高端要素资源优化配置,累计吸引和培育总部类企业500多家;强化制度政策创新,推动长三角互联互通,强化关键基础支撑,促进长三角产业联动、企业互动、资源流动,全力打造国际中央法务区,建立长三角知识产权保护高地;紧扣一体化、高质量和国际化,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培育跨境电商、离岸贸易、数字贸易等新型贸易,加快发展医疗服务贸易,积极打造跨国公司进入中国、本土企业走向世界的“桥头堡”。

13.jpg

2021年,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设立,着力构建“一核两带”发展格局,总面积达7000平方公里,总常住人口1500多万人,可以称之为3.0版本

江苏苏州、浙江嘉兴积极依托“大虹桥”,不断增强同城效应。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一核两带”功能布局初步形成,7000平方公里全域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2.3万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2.69万亿元,以占三省一市不到2%的区域面积,贡献了近10%的经济总量。

2023年,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推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进一步提升能级的若干政策措施》,推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更加突出创新、开放、设施三个“协同”,进一步提升能级。

互联互通、便利共享的同城化

同城化是区域一体化的基本形态之一。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沪苏浙皖三省一市从不利于要素流动的公共交通不畅问题入手,打通省际断头路,加快建设“轨道上的长三角”。

随着沪苏通一期、沪苏湖等铁路项目陆续建成通车,沪通铁路二期、沪苏湖铁路、合新高铁、宁黄铁路、苏锡常都市快线、苏州至淀山湖至上海城际铁路、上海嘉闵线北延(太仓段)等项目的全速推进,长三角已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0.5至3小时高铁都市圈。发达的公共交通成为长三角各城市之间的最强“黏合剂”,让沿线地区同城化发展成为可能。据统计,长三角地区以全国铁路8%的营业里程,承担了国内约20%的铁路旅客输送量。

14.jpg

沪苏通铁路太仓至四团段控制性工程——吴淞口长江隧道

人员流动的加快,对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政务服务等领域的便利共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省一市从异地门诊结算实现全域互联互通破题,在上海率先启动医保跨省异地就医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到2022年覆盖长三角全部41个城市11913家医疗机构。同时,大力推进长三角区域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方便居民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方面共用“一张卡”。上线的长三角“一网通办”,更是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方便群众办事。

统筹政策措施凝聚发展合力

上海主动发挥自身深化“五个中心”建设、强化“四大功能”方面不断取得的新发展成果的辐射作用,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大项目、重大平台,与苏浙皖三省共同统筹政策措施,凝聚发展合力。

15.png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大厦

在重点区域,以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等为先手棋和突破口,争取更多承担国家改革试点任务,放大改革创新的效应。在重点领域,三省一市围绕科技与产业、统一市场、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方面加强政策措施统筹。在重大项目上,三省一市共同打造数字长三角,统筹推进跨区域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分工合作、管理协同的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形成。在重大平台上,三省一市用好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G60科创走廊、“信用长三角”建设、长三角工业互联网等城市合作平台,助力一体化氛围的形成。

上海会同苏浙皖三省,努力创新方式方法,在探索一体化发展新路径上取得丰硕成果。牵头建立了跨省市、跨省内各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机制,形成了以主要领导座谈会、长三角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长三角市长联席会议等构成的完备的协商协调机制。牵头编制两轮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方案,以清单式、项目化、责任制推进落实,并建立起三省一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协同机制,在过程中加强规划对接和协同。会同三省不断优化完善“上下联动、三级运作、统分结合、各负其责”的区域合作机制,牵头组建了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充分发挥对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服务平台功能和协调三省一市抓落实的枢纽作用。同时,广泛动员社会各界,支持长三角企业家联盟、研究型大学联盟、一体化示范区开发者联盟等组织载体积极发挥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一体化发展的强大合力。抓住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这个突破口,聚焦一体化发展的共性难点问题,制订推出涉及规划管理、生态环保、要素流动、公共服务等领域一批制度成果,率先探索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的从区域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的制度创新。

16.jpg

党的十九大以来,经过五年的发展,长三角成为中国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市场容量最大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地区的GDP从2018年的22.1万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29万亿元,这片占全国约4%的国土面积,1/6的人口的土地,连续五年创造了全国近1/4的经济总量。

(供稿: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