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园:1868—1949的城市景观与日常生活》

来源:书香上海  发布时间:2024-03-29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公园是城市的文化名片。

公园,是工业文明、城市文明和生态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座城市经济、文化、社会和人文气质的集中体现。公园的存在,让城市拥有一颗清净之地、绿色之心,让城市居民有了更多的生活乐趣。

“两千年看西安,五百年看北京,一百年看上海。”在中国近代史上,上海的地位显赫。上海是典型近代崛起的城市,也是近代中国城市公园的主要策源地,建有中国最早的和类型最全的城市公园。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公园:1868—1949的城市景观与日常生活》一书多角度、多侧面将近代上海公园的丰富内涵与生动形象展示出来。快跟着小献一起看看吧!

0.png

《上海公园:1868—1949的城市景观与日常生活》

王继峰著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843年开埠以后,上海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迅速由一个滨海县城发展为远东第一大商埠,与法之巴黎、美之纽约、英之伦敦相提并论,大量外侨居住于此,全国第一个城市公园公家花园在此辟设,兴建的各类公园数量也居全国之冠,其品类之多样、风格之多元、内涵之丰厚,均饮誉于世。

上海是近代中国最早出现公园的城市,也是近代中国公园最多的城市。1868年,外滩公园建成,这是上海也是中国最早的公园。其后,上海新公园、虹口公园(今鲁迅公园)、法国公园(今复兴公园)与兆丰公园(今中山公园)等,相继建成。上海公共租界先后有10座公园,法租界有5座,华界曾在龙华建设血华公园,在五角场辟设市立第一公园。此外,上海还有一批向公众开放的私人花园,包括张园、愚园与半淞园,其功能已属公园。

0.jpg

外滩公园

近代上海公园是上海城市风情、城市历史的浓缩。上海公园中,既有体现欧美都市中央公园特点的外滩公园,也有体现郊野公园情趣的兆丰公园。有的公园烙下种族歧视、民族抗争的鲜明印记,有的公园体现五方杂处、中西融合的时代特征。入法国公园,径直如矢,草绿如茵,花坛、喷泉,皆为欧陆风格,置身其间,如游巴黎、维也纳。游外滩公园,会让人感到浓郁的欧美情调,但又与任何一个欧美城市的不一样。

0 (1).jpg

法国公园

20世纪初的一本英文指南记述,在外滩公园,这里一群、那里一伙的游人在交流,所使用之语言除了英文之外,还有法语、德语、意大利语、俄语等。此景唯独上海有。1933年5月18日,主持《良友画报》社务的马国亮,在《申报》撰文记述他游览虹口公园的情况:“天气既然好,游人不消说很多。红的绿的黑的白的全是人,出没在溪边、树边、椅上和草地上,其中东西洋的,白种的,黄种的,棕色种的……全有。最多的自然还是咱们的同胞和在虹口天天见到的日本人。什么景色都有。两个西洋人不知是不是在辩论中日问题,大家说到面红耳热。两个印度女人和一个束了白头巾的男人调情,缠了半天还像没个结局。东洋小孩拿着太阳旗随处跑,中国孩子老是躲在妈妈或爸爸的旁边。东洋人在打球、钓鱼,中国人在吸烟、散步、谈笑、练太极拳。”

0 (2).jpg

从百老汇大厦俯瞰外滩公园

近代上海公园还有一个特点,这就是与政治变动、时代演变关系密切。外滩公园对华人由限制到开放的历史,就是上海人民反对殖民主义歧视的斗争史。法国人每年7月14日,都会在法国公园举行法国国庆活动,将这个公园的法国特点渲染得淋漓尽致。张园在晚清,是展示电灯、焰火、载人气球、冒险冲浪等新奇事物的场所,也是章太炎、蔡元培等革命党人集会演说、策动反清革命的乐园。

1932年,朝鲜义士尹奉吉在虹口公园投掷炸弹,炸死日本侵略军军官多名,一时风云变色,亚洲震动,使虹口公园成为国际斗争的前沿。半淞园是沪南最大花园,以突显中华文化元素为特色。园林设计悉从中华传统园林特点,假山水榭,亭台池沼。每年端午节举行龙舟竞赛,万众争睹,闻名遐迩。五卅运动以后,上海掀起抵制洋货、爱用国货的热潮,半淞园成为宣传国货的中心。将游园休闲与振兴中华联系在一起,典型地体现了那个时代上海城市的特点。

0 (3).jpg

虹口公园

《上海公园:1868—1949的城市景观与日常生活》一书资料翔实,脉络清晰。书中全面、系统、细致地梳理了老上海公园的历史,既研究了大的公园,也关注到小的公园,对于与公园相关的重要人物、事件,提纲挈领,论述周详;既吸收了学术界以往的研究成果,也有不少新的资料发现。

书中由市视园,以园显市,所述诸多公园,是老上海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风姿各异的公园,之所以出现在上海而不是别的城市,与上海城市国际联系、国内地位直接有关,与上海城市的政治格局直接有关。与此同时,这些公园的辟设、风格的形成及其演变,发生在公园里的诸多事件,又凸显了老上海开放、创新与包容的城市品格。

同时本书还将老上海公园放在全国与全球背景下考察,放在世界近代史背景下考察,这就将老上海公园的空间特点与时代特点勾画得一清二楚。书中将老上海公园特点归纳为四点,即起步最早、风格多元、功能多样、民族色彩鲜明,至为允当。

0 (4).jpg

雪中的外滩公园音乐亭

书中所述诸多老公园,除了少数在城市变迁中已不复存在,大多数现在还是公园,且多属上海中心城区底蕴深厚的人文景点。书中描绘的那些园景,公园发生的那些往事,在外滩公园、中山公园、复兴公园、虹口公园等处,或者风物依旧,或者踪迹可寻,无论景与事,都已经成为上海城市历史的组成部分。在这个意义上,这本书也可以起些城市导游功能。

公园是城市的绿肺,公园是城市的名片,老上海公园是老上海历史的浓缩。

0.png

《上海公园:1868—1949的城市景观与日常生活》

王继峰著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本书体例上采用以史为主、史论结合的写法,力图多角度、多侧面将近代上海公园的丰富内涵与生动形象展示给大家。上海是近代中国最早出现公园的城市,也是近代中国公园最多的城市,希望本书能够帮助大家了解近代上海公园的往昔,了解近代上海公园的功能与这座城市的互动关系,为公园城市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试读

0 (5).jpg

0 (6).jpg

0 (7).jpg

0 (8).jpg

0 (9).jpg

0 (10).jpg

0 (11).jpg

0 (1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