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改革开放排头兵 争创新发展先行者

2017-05-03  来源: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上海这五年发展史

  2012年5月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上海深化改革,砥砺奋进的五年。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上海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连续与参加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全国“两会”的上海代表共商国是并亲赴上海视察,为上海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艰难跨越作出重要指示,指明前进方向。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统领全局,按照中央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要求,服从服务国家战略,围绕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总体目标,团结带领和依靠全市人民,积极应对外部复杂环境的不利影响和上海自身发展转型的严峻考验,坚持稳中求进、深化改革创新,突出补齐短板,加快社会治理创新,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全面深化改革各项措施系统集成,加快推进自贸区建设,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确保了“十二五”规划目标全面完成和“十三五”发展良好开局。

  一、推进创新发展,着力培育城市发展新动能

  面对国际经济复杂变化和自身发展转型的严峻挑战,上海把创新摆在城市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自贸区建设,努力打造制度创新的高地;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动力;抢抓改革机遇,聚焦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突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提升“四个中心”能级和水平,在经济结构调整升级中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建设自贸试验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推进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作出的重大决策。上海积极争取、主动承担这一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坚持把建设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作为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的突破口,制度创新的试验田,坚持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坚持不搞政策洼地,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把制度创新作为核心任务,把企业作为重要主体,形成了一大批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发挥了自贸试验区改革政策的复制、推广和溢出效应。深化对标国际高水平投资贸易规则制度创新,试点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现电子信息的实时推送和共享,创新“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自由”监管制度,促进贸易程序便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推进政府管理由注重事前审批转为注重事中、事后监管。至2016年末,上海自贸区累计新设立企业4.2万户,累计开设自由贸易账户6.35万个,累计办理跨境结算折合人民币约10.5万亿元。

  图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海鸥门(第1页)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海鸥门

  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努力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提出“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要求后,上海坚持把建设科创新中心作为当好创新发展先行者的重要载体,形成科创中心建设“22条”和一系列配套政策,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进一步聚焦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市政府会同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部门、以及知名科学家、企业家组成理事会,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张江科学城,推进上海光源二期、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等一批大科学技术设施。布局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共性技术研发平台,重点建设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等一批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加快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建设。加快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出台“人才20条”、“人才30条”,制定“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建立政府人才管理服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落实公安部支持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12项出入境政策,积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带着科技成果离岗创业,率先开展外国留学毕业生直接留沪就业等人才政策先行先试,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创业的活力。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完善创新发展制度环境。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总体部署,市委重点抓好中央交给上海的各项改革任务。率先探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编制实施上海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开展高校招生制度改革试点,破除“一考定终身”。在全国率先开展司法体制改革先行试点工作,严格落实法官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有序推进员额制改革,稳妥实施司法人员薪酬保障制度,颁布执行《上海法官、检察官从严管理六条规定》,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贯彻落实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推进地方群团改革试点,落实领导班子专挂兼、专职干部遴选制、基层队伍多元化,群体组织的专职性、先进性、群众性显著增强。面对深水区和攻坚期的改革,上海加强改革系统集成。按照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要求,出台“上海国资国企改革20条”意见,实施开放性市场化重组,实现国资系统企业集团公司制改革全覆盖,完成绿地集团、现代设计集团等企业整体上市,国企活力和国有经济整体竞争力不断增强。

  提升“四个中心”功能,加快构建新型产业体系。率先实现现代化,早日建成“四个中心”,这是中央交办的重任。进一步推进总部型、功能性金融机构集聚发展,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总部在上海成立,中国银行上海人民币交易业务总部、中国建设银行(上海)中心、中国农业银行上海管理总部相继成立,中国保险投资基金、中国信托登记有限责任公司等重要金融机构落户上海;加快面向国际的金融市场平台建设,“沪港通”、跨境ETF等顺利启动;率先在全国推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法治环境建设》白皮书,金融发展环境持续优化。2016年上海市生产总值达到27466.15亿元,比2015年增长6.8%,经济增速保持稳定。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二、坚持统筹协调,推进整体协同发展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提出的探索符合特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要求,上海牢固树立、认真践行协调发展理念,坚持率先探索,统筹城市建设管理,积极推进城乡一体融合发展,大力推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强化底线约束,持续抓补短板,着力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整体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城市整体协调发展。

  统筹城市建设管理,着力提升品质能级。积极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坚持把城市建设与创新发展结合起来。在中心城区加快推进黄浦江两岸、世博园区、虹桥商务区等重点区域建设发展,在郊区积极有序加快嘉定、松江等新城和枫泾、车墩、朱家角三个特色小镇建设,推动城市转型升级。大力推进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建设,2012年以来,建成京沪高速铁路上海段、完成浦东机场T1航站楼改造等重大工程,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跃居全球之首。坚持以人为本管理为重,建设更加干净有序城市。坚持最严标准、最严要求、最严措施,进一步加强关系城市安全运行的基础保障设施建设,加强地铁、车站、机场、旅游景点、大型公共场所等公共活动空间的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完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城市安全运行水平显著提高。

  2市区联手、政企合作共同推进金山“智慧新城”试点建设

  推进金山“智慧新城”试点建设

  积极推进协调发展,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贯彻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精神,实施“三个倾斜”,始终把郊区和农村建设放在现代化建设重要位置。着力加大统筹力度,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在中心城区加快集聚发展高端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等重点区域开发建设,完善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在郊区进一步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加大腾笼换鸟、存量调整力度,重点发展高端先进制造业,培育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凸显上海未来发展主战场地位。以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整体提升文化软实力。始终坚持文化是推动上海发展的本质性力量,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道路、中国梦宣传教育,引导干部群众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更好展现“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城市精神,提振城市精气神;推进践行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激励原创、鼓励演出,推出《西藏天空》《挑山女人》等一批内容精湛、制作精良、艺术精湛的文艺精品,重启“上海文学艺术奖”评选,不断提高文化原创力;加强对民族优秀文化的保护利用,着力加强对历史建筑、风貌街区的保护修缮,颁布施行《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延续历史文脉,留住城市记忆;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成虹桥国际舞蹈中心、迪士尼乐园等一大批功能完善的文化新地标;精心组织、成功举办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书展等重大节事展会活动,国际大都市文化振兴、发展、繁荣迈入新阶段。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三、推进绿色转型,建设生态宜居都市

  上海积极贯彻中央关于加快绿色发展的重大决策,把绿色发展作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和内在要求,多次强调上海决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积累社会矛盾、增加历史欠账为代价,求得一时的快速增长。坚持绿色共享、环境优先和底线思维,实现可持续发展;坚持补好短板和引领率先并重,着力促进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加快建设低碳宜居城市。

  坚持低碳循环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益。以率先开展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建设为契机,转变要素驱动方式,深入推进节能低碳循环发展。坚决压减“三高一低”劣势产能,锁定项目、锁定地块、锁定时间、锁定责任,严格执行安全、环保、能效、质量等标准,着力在压和减上下功夫,焦炭、铁合金、平板玻璃、皮革鞣制、水泥生产等重污染行业全部退出;除宝钢以外的一般钢铁、有色金属冶炼、普通建材、传统纺织印染、化工、造纸等一批落后产能加速淘汰。深入开展节能减排。树立节约集约资源观,加强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推进工业用地二次开发,着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

  加大综合治理力度,总体提高环境质量。创新环境治理理念和方式,坚持建机制、抓重点、严管理,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以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不断改善环境质量。着力聚焦大气污染防治。创新工作体制机制,持续实施能源、产业、交通、建设等六大领域重点治污措施,建立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在全国率先完成黄标车淘汰,率先取消分散燃煤,率先实施靠泊船舶低排放控制措施,提前完成清洁空气行动计划(2013-2017)重点目标任务,PM2.5浓度实现50微克以下目标,2016年空气优良率达到75.4%。着力推进水环境治理。着力推进重点区域综合整治。全面启动金山地区环境综合整治,桃浦、南大、吴淞等工业区转型升级取得明显进展,农村整治由点及面逐步推进,完成400多个行政村村庄改造,环境质量明显提高。

  积极增加绿色空间,着力建设生态网络。坚持量质并重、优化布局,着力增加绿地林地总量,基本形成“环、楔、廊、园、林”绿化生态网络空间体系。严守城市生态空间,结合本市“十三五”规划、2040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充分利用基本农田控制线、生态保护控制线、城市开发边界等“三线划定”成果。积极增加绿色休闲空间。结合城市布局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对111座公园实施改造,着力推进重点绿化项目建设,基本实现中心城区内环线内出门500米有一块3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绿地和公园。系统开展林地建设。全面推进外环和郊环林带、绿带、生态间隔带建设,首批建设青西、松南、嘉北等7座自然条件较好、公共交通便利的郊野公园,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8.5%,人均公共绿地由“一双鞋”、“一张报纸”增加到7.5平方米,生态系统不断完善,低碳宜居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2崇明西沙湿地(第8页)

  崇明西沙湿地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四、走出去引进来,打造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开放是上海最大的优势。面对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加速、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突破的重大机遇,和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上海按照中央提出的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的要求,放眼全球,立足国家战略,坚定不移地推进“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的对外开放,以扩大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拓展率先发展的优势空间,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

  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更高水平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按照提升能级、整合业务、拓展功能的思路,大力推动总部经济向纵深发展,吸引更多优质国际资源进入中国,落户上海。截至2016年末在上海落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到580家,并形成25个总部集聚区,投资性公司330家,外资研发中心411家,在上海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达168个。

  )19%E8VP8XJZ`3LNW3J@66N

  聚集众多跨国公司总部的陆家嘴金融城

  紧密结合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加快推动外贸转型升级。围绕要在2020年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国际贸易中心的目标,积极发展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和新型国际贸易,进一步促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出台国内首个服务贸易促进指导目录、服务贸易示范基地和示范项目认定办法,促进和支持服务贸易区域集聚。加快“走出去”带动贸易,推广境外投资备案制度,完善对外投资合作服务体系,努力培育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本土跨国公司,探索以BOT、PPP等方式承接国际承包工程。到2016年,服务贸易进出口额比上年增长15%,占全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25%。货物进出口总额2.8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7%,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1.8%。

  进一步扩大对内开放水平,大力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和发展。上海始终十分重视对内开放。努力发挥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的服务辐射功能,协调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和贸易分工,认真做好对口支援工作,服务全国能力进一步增强。深入实施国家《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立足服务产业结构调整,深化和拓展交通、环保和科技等重点领域合作,大力促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五、推进共享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深入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要求,上海更加注重保基本、兜底线、抬底部、促公平,适时提高基本标准和保障水平,扩大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稳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标准,解决事关居民基本生活的突出问题。坚持多雪中送炭,少锦上添花,更加重视做好基本民生保障。完善社会保险制度体系,稳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按照“上下对接、城乡统筹、规则公平、梯次合理、水平适度”的要求,逐步形成以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城乡居民社会保险的制度框架,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将“新农保”和“城居保”合并实施,建立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统一城乡户籍职工参加失业保险办法。

  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水平,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就业形势总体保持平稳,就业质量有新提高。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完善创业扶持政策体系,相继实施两轮创业带动就业三年行动计划,对创业人才及团队在居住证积分和直接入户予以倾斜。启动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扩大家庭医生服务试点。医疗资源布局进一步优化,基本完成“5+3+1”郊区三级医院建设工程,加强产科、儿科等短缺资源配置,质子重离子医院投入运行。

  1石门二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上门为居民提供服务

  家庭医生上门为居民提供服务

  着力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探索特大城市治理新路。按照“核心是人,重心在城乡社区,关键在体制机制创新”的总原则,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积极探索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将“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作为市委1号重点调研课题,形成“1+6”文件。调整优化社区党建领导体制和组织体系,构建“1+2”新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大人、财、物向基层下沉。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手段,在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城市道路交通秩序整治等问题解决中,实现精准执法、高效执法。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上海深入贯彻中央全面从严治党决策部署,把握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这个核心,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紧密结合,进一步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努力为上海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提供坚强保证。

  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从严从实推进思想建党。贯彻思想建党要求,把牢思想“总开关”。始终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第一位的任务,不断强化各级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拥护习近平同志作为全党的核心,坚决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科学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努力开创制度治党新局面。扎紧制度笼子,靠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出台本市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实施方案,通过《中共上海市委工作规则》,推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率先探索规范领导干部亲属经商办企业行为试点,以体制机制创新管权治吏。建立权力清单制度,坚持“两高”“两少”“两尊重”,从源头上分散下放权力、规范界定权力、透明公开权力、严格监督权力。

  1嘉定区社区干部观看中秋廉政标语

  社区干部观看中秋廉洁过节寄语

  提高市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能力,增强改革攻坚合力。改进和创新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不断完善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有机衔接的协调机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先后将“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建设科创中心”“补短板”列为市委年度“一号课题”,通过突破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难题瓶颈,带动面上工作推进落实。发市委支持促进人大、政府、政协三大党组更好发挥作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做好港澳台侨海外统战等工作,充分发挥人民团体特别是工青妇等组织作用,齐心协力,推进改革。

  推进基层党的建设改革创新,构建区域化党建新格局。进一步强化党的意识和党的领导,把基层党的建设贯穿于基层社会治理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完善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探索完善资源整合型党建工作模式。针对城市大党建拓展力度不够问题,推动区域化党建向上拓展、向下延伸。在区级层面,建立以区域化党建联席会为主要载体的协调机构,吸纳辖区大厂、大所、大院等有影响力的单位参与;在街道层面,通过社区党委兼职委员、社区代表会议等各种组织化方式,引导更多驻区单位和党员在社会事务中发挥引领作用;在居民区层面,全面推行“大党委制”,吸纳各方面党员代表参与基层自治共治。

  过去的五年,上海抓牢发展不放松,在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中保持经济运行稳中有进,质量效益明显提升,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基本形成,“四个中心”服务功能大幅提升,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今后几年,上海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我们要按照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要求,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