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建在楼上催化生产力

2017-05-04  来源:文汇报 作者:钱蓓

  

  上海东银中心楼宇党组织邀请医生为白领党员们开展医疗讲座,普及保健知识。袁婧摄

  上海共有1900余幢商务楼宇,入驻其中的“两新”组织有5.6万余家,在楼宇内就职的白领达180余万人———楼宇是上海城市生产力最活跃的地方之一。

  自1999年浦东新区嘉兴大厦成立楼宇联合党支部,开创“支部建在楼上”的先河以来,上海已在楼宇内建立党组织3200余个,服务党员近5万名,基本实现了楼宇党建工作全覆盖。

  一流的楼宇往往与一流的党组织相伴而生,楼宇党建以其服务党员群众、催化楼宇生产力的作用,成为上海党建工作和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领想要一座“信号灯”

  上海东银中心是位于长宁区虹桥地区的甲A级写字楼,入驻企业82家、白领3000余人。2009年成立党组织,楼宇党总支下属6个党支部,共有党员238人。

  这些党员中有不少曾是“口袋党员”、“隐形党员”。东银中心的入驻企业以外资居多,外企员工与党组织“失联”的情况过去经常发生。近年来,东银中心所在的虹桥街道党工委和楼宇党组织逐步排摸“口袋党员”,东银中心党总支书记王家珑经常主动找外企高层和隐形党员谈心,打消企业和党员顾虑,让不少党员亮出身份,过去两年先后“找到”近20名党员。

  楼宇党组织是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阵地。黄浦区的上海科技京城在十多年来累计转入“两新”组织党员近500人次,楼宇党委对每一名新转入的党员进行“见一次面、谈一次话、发一本《党员联系手册》、提一点要求”的“四个一”教育。不定期检查《党员联系册》,了解党员参加党组织活动、学习培训、缴纳党费等情况,并作为党员考核的重要依据。

  党员和白领是楼宇党支部最重要的服务对象,为了吸引白领们的注意力,沪上千百栋楼宇千方百计推出服务项目。静安区的凯迪克大厦建立了全市首个商务楼宇“立体”服务站,采用社会化运作方式,提供午餐、果园、洗衣、邮政快递、名医会诊、体育健身、妈咪小屋、美容美发等27项服务内容;上海科技京城把群团组织引入楼宇,成立了科技京城工会联合会、科技京城团委、巾帼联谊会和科技京城侨联分会,群团组织策划的“旗袍遇上二十四节气&立夏快闪”“科技京城·流动书吧”等活动都深得白领喜爱。

  两年前,长宁交警部门在古北路、红宝石路路口增设了一座交通信号灯,原因是东银中心白领反映,由于路口没有红绿灯,一些需要从古北路左拐进入红宝石路的上班车辆进出不便。楼宇党总支把问题提交到虹桥街道,街道方面协调相关力量,顺利化解了这一烦恼。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一栋楼里的“朋友圈”

  如果一栋楼宇就是一个“朋友圈”,那每个楼宇“朋友圈”的风格和“黏性”各不相同。楼宇党组织的存在,对“朋友圈”生态的营造有很大影响。

  制造业企业是东银中心的“主流部队”,楼宇党组织为它们搭建平台,邀请克莱斯勒、东风雪铁龙、民生银行等企业建立楼宇自我管理委员会,推出党员领衔的人事经理沙龙、财会沙龙等常态活动,共享信息、共析难题、共商决策。

  陆家嘴地区金融企业多,金融是此地商务楼宇的行业标签。在陆家嘴综合党委的引导下,楼宇成员按照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信托等类别建立行业党总支,组织开展行业沙龙,一方面互通行业信息,促进同业发展;另一方面也鼓励白领青年参与到金融城的建设。

  在东银集团总经理、楼宇党总支副书记仇颖看来,党员和企业骨干常常是产生交叠的身份,“在我们的价值观里,党员身份是对一个人能力和信誉的某种注解,我们招录员工时通常会问一句‘你是不是党员’。”从楼宇“朋友圈”的互动中也可以看出,很多党员本身就是所在公司的业务骨干。因此,党总支提出“打造白领中的‘红领’人才库”,一方面把企业骨干培养成党员,着重从规模企业或企业骨干中挑选有能力、事业心强的党员担任总支委员或支部委员,另一方面把党员培养成企业骨干,积极向企业推荐优秀党员。

  仇颖说,党组织服务做得好,甚至能产生稳商留商的效果,“我们和街道党工委联手开展便利午餐、便利出行、便利保健、便利交友、便利学习和便利休闲的‘六便利’服务,腾出一部分停车位做成白领食堂,就因为吃饭方便,有的企业想搬走,员工都不同意。”凯迪克大厦联合党支部认为,楼宇党建和楼宇经济的良性互动,能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凯迪克大厦企业的入驻率达到100%,其中就有楼宇党组织的功劳。

  楼宇融入社区和城市

  3月底,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康复科的医生进入东银中心,趁着午饭休息时间,在党员活动空间开办一堂有关颈椎病的讲座;4月,将有更多科室的医师前来坐堂,面向全体白领开展义诊活动。

  讲座和义诊活动是瑞金医院古北分院、荣华居民区和东银中心三家党组织共同策划的,瑞金医院古北分院和荣华居民区都是东银中心的邻居。医院、社区、楼宇原本没有行政隶属关系或日常业务往来,但党组织让三者产生很多互动。

  外企多有公益文化,很多企业既有公益预算也有员工志愿者,但不知道把热情投向哪里,东银中心的企业就经常问:“有没有合适的公益服务项目推荐?”其实隔壁的荣华居民区就是现成的需求平台,荣华居委会下辖43个自然小区,共有住户1万多户,社区中有的是形形色色的公益需求。后来,两家党组织有意识地把双方对接了起来。

  2015年,东银中心和荣华居民区商量了一个“交叉任职”试点,也就是让居民区的党务工作者到楼宇党支部担任副书记,楼宇党支部书记到居民区担任兼职委员,于是楼宇和居民区的互动更加制度化,双方的公益往来越发频繁。有了这样的通道,楼宇白领发现了古北市民中心的公共服务资源,和社区共享各种舞蹈、瑜伽课程;而社区工作者从外来者的“陌生视角”中获得了社区治理的新灵感。

  楼宇融入城市和社区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2014年6月,静安区在凯迪克大厦建立了首个以楼宇专职党群工作者命名的工作室———肖素华工作室,从楼宇党建工作、干部队伍培养、服务企业发展等方面入手,引领辖区的党建工作。每年都有10多名街道事业编制干部、党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楼宇工作者、区机关干部等作为学员前去学习,凯迪克大厦的楼宇服务模式也在静安区乃至全市多幢楼宇复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