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上海救援唐山大地震 > 正文

一个叫“震生”的孩子

2016-08-05  作者:陈群

  口述者:陈群

  采访者:唐修威(上海市胸科医院党委办公室科员)

  时 间:2016年4月 22日

  地 点:上海市胸科医院 2 号楼

  陈群,女,主任医师,教授。主持小儿心外科工作 30 年,荣获 1990-1992 年上海市十佳中青年医师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国外医学》《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编委,现为美国胸心外科医师学会、美国外科女医师学会会员,上海女医师学会理事。1976 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后,作为第一批上海医疗队队员,赶赴唐山参与抗震救灾。

  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那日一上班,院部通知我,说有紧急任务,让我与其他十多名医务人员一起待命出发,参加由市卫生局组成的上海抗震救灾医疗队奔赴唐山。听说,由于震级达7 级,震区伤亡惨重,断水断电断粮,而且余震还在继续中。我们听到后,心里很害怕,但因为长期受党和毛泽东思想教育,我们毫不犹豫地接受任务,“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这是异口同声的响亮口号。

  我迅速赶回家整理衣物行李,去附近食品商店买了一些压缩饼干,向爸爸妈妈交代了若干事项,也来不及顾及他们的顾虑,还叮嘱了幼儿园的儿子要听话。我爱人就职于报社,当然知道的新闻比我还多,节骨眼上,记者比什么人都忙,深夜回来,只是对我讲了声:“那里形势危急,要多加小心。”

  7月29日清晨6点45分,我们踏上北上列车,带着1000多万上海人民深情厚谊的上海医疗队浩浩荡荡地离沪奔赴灾区,经过27小时旅程,于30日到达天津杨村机场,等候飞机再飞往唐山震区。

  在一天一夜的旅程里,随着列车向唐山方向越来越近,队员们心情越来越不平静。车厢里来自各医院的医疗队纷纷开了誓师会、战前动员会,广播里向党表决心的声音此起彼伏,大家表示要向白求恩学习,发扬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把党中央、毛主席对灾区人民的关怀,把上海人民的深情厚谊,带到灾区人民心坎上。飞驰的列车载着医疗队880颗激动的心,它们都希望早一分钟到唐山,这样人民的生命就多一份保证。杨村机场烈日当空,880名上海医疗队员在机场热灼的水泥地上就地休息,等候上飞机。由于受地震影响,机场已停水电,断粮食,解放军给我们送来了水,大家轮着分享。汗水湿透了衣服,晒干后又湿透了,发出难闻的气味,但我们个个精神饱满,斗志昂扬,就地开起了战地动员会。领导要我们做好连续作战准备,准备几天不吃饭、不喝水、不睡觉。医疗队中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首先表决心,为了唐山人民,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一架架小型飞机一次次来回于杨村机场,将一批批医疗队员送往唐山震区。终于在夜幕降临时,轮到我院医疗队上机,只见小小的机舱仅能容纳20 来人。我坐在小座位上通过侧面小窗往下看,唐山周边区域一片漆黑,没有灯光,偶见解放军救援的汽车灯光,点缀着一片废墟。我们大多数人第一次坐飞机,又是在这种危急情况下乘坐的小飞机夜航,心中不免十分害怕。我紧张得两手紧紧握住坐椅把手,全身肌肉绷紧,两眼不停环顾四周,见一个个同事紧闭眼睛,沉默无言,有的还在不停地淌汗。可是,想到唐山人民急待我们救援,前面就是刀山火海也要上。

  飞机徐徐降落在唐山机场,那里真可谓笼罩在黑色恐怖中,周围不停地响着飞机起降的隆隆声,解放军汽车来回运输奔驰的响声,再交织着各医疗队的口哨声,以及时而余震引起的大地震动声。我们秩序井然,镇定、沉着地服从命令听指挥,按上级指示在机场过夜。经历了两天一夜的长途旅程,大家在“天当被,地作床”的唐山机场水泥地上酣睡一夜。醒来后,露水湿透了身上的盖单,北方夜晚的凉气使不少人关节酸痛,但没有一人埋怨叫苦。为了节约用水,我们用露水洗脸,嚼着带来的压缩饼干,还觉得味道不错,毕竟量少易充饥。不久,大队部来指令,一部分医疗队要奔赴唐山市区,任务是就地救护,这些医疗队来自第六人民医院、第一妇婴保健院、传染病总院;另一部分医疗队留驻唐山机场,任务是接收市区转来的伤员,进行急救处理后再转运到外省市医院进一步治疗,我院医疗队和新华医院、第一人民医院、肿瘤医院医疗队负责这部分工作。几天后,我们也奉命转到唐山市区。

  医疗队在唐山合影,后排左五为陈群

  震后的唐山令人不忍目睹,破坏严重,伤亡惨重,人民生命财产遭受很大损失。由于市区大楼多,人口密集,绝大多数大楼倒塌,有的整幢下陷,屋顶盖在地面上,最好的房屋也有裂缝和倾斜,因此,市区居民基本上每家都有伤亡,郊区平房多,居住分散,受灾相对较轻。看着一辆辆来回奔忙着的解放军收尸车和路边一堆堆简陋的坟岗,我们每一个人都悲怮万分,为唐山人、唐山这座城市伤心流泪。回帐篷驻扎地后,我就在随身日记本上写了一段文字:唐山丰南遭天灾,昔日欣荣一旦摧,堆堆废墟压亲人,即有幸者亦心碎,抗震救灾献吾力,身受目睹情难静,再问人生何所需,生命乃是无价宝,世上万般无所念,只求亲人聚身边。

  根据当地群众反映,7月28日凌晨3点42分大地震降临时,许多人是在睡梦中被震醒的,有的从床上被弹起来,接着“哗”地一起巨响,房屋倒塌,大地摇晃,脚无法站稳,门难以打开,反应快的人从地上滚出来,慢的人就遭劫难。有目击者讲,地震时先是房屋左右摇摆30度,之后上下跳动,使众多房屋结构松动、倒塌。129次列车司机当时看到地面上闪出一道白光,三股蘑菇浓雾冲上天。我在唐山一个多月里,大小余震100多次,睡在帐篷里,不时地感到身下大地在摇晃;坐着开会,臀部下似乎有人捅拳头;直立时两脚分开才能站稳;往往手里的玻璃针药管会落在地上。

  在这抗震救灾的一个月里,我亲眼目睹了人们在不是战争酷似战争的生与死的搏斗中,迸发出来巨大的精神力量和“与天斗、与地斗”的钢铁意志,涌现出许多动人事迹,令人实难置信,刻骨铭心。

  最令人感动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表现。据不完全统计,四面八方奔赴唐山的解放军有11个师达11万多人。在市区到处看到解放军在抢救受伤老百姓,抢救国家物资,清理废墟,收拾遗体,并将许多无家可归、家破人亡的孩子集中起来,给他们穿衣、吃饭,组织人员照看、安抚,涌现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有一连队指战员连续85小时抢救伤员,手磨破、肩压肿,但决不下火线。有一个排的解放军,恐怕工具误伤砖瓦堆下的人,个个用手扒,手指都磨破出血了,还不停歇地挖人。被挖出脱险的老百姓也加入参加抢险行列,40多人的一个排霎时发展到100多人。有一个解放军在晚上废墟旁用耳细听动静,发现一个孩子被压在成堆的砖瓦上的水泥板下,要搬去那么多石头、水泥块,至少要花一天多时间,孩子生命将难以预测。于是解放军齐力挖出一个洞,给里面的孩子送水、送饭,安抚他坚持下去,苦战九小时后,终于救出孩子。

  还有三个解放军在营救一个儿童时,因余震使原先已裂开的房墙又塌陷下来,三个人不幸牺牲,留下的解放军在小孩手腕上贴了一块胶布,写着“医疗队同志,这孩子的生命是三个解放军战士用生命换来的,请你们积极救活他”。我们医疗队同志看到后,禁不住眼泪淌下来。

  有一位解放军排长,因妻子分娩准备回家探亲,地震发生后,他坚决要求留下,参加送水队。当他发现一名丈夫在外地的孕妇时,马上帮她搭席棚、送衣服,还联系医疗队让好安全分娩,并将原来准备带给妻子的五斤红糖送给产妇。

  医疗队在灾区,前排左二为陈群

  唐山人民在这次城破人亡的突发事件中显示出无比的英勇、悲壮。开滦煤矿的万名工人,冲破千难万险,在几个小时内胜利脱险。刘家庄女矿工、共产党员刘士英一家六口被压在废墟下,她脱险后直奔矿井,说危急关头我不能离开矿井,说家中事是小事,矿山事是大事,连续作战三天。第四天,解放军在倒塌的废墟中挖出她的几个孩子,全都遇难了。另一名共产党员吴显东,地震后坚守岗位,光荣牺牲,当人们救出他时,他双手还紧紧抓住闸门。越河公社王家石大队党支部书记王庭新,脱险后身负重伤,艰难地爬到知识青年集体户,组织群众救出全部青年,自己却不幸牺牲了。

  曾有一个奇迹流传着,5个矿工在井下15天,他们所在巷道塌方,道路堵塞,5个人不停地用安全帽挖煤,饿了吃煤渣,渴了喝积水,困了睡在矿车上,第15天井上来察看情况,准备恢复生产时发现了他们,经抢救后5人均脱险。

  脱险后的唐山人民发出豪言壮语:“地大震,人大干”“天崩地裂何所惧,双手描绘新天地”。唐山邮电局郊外站7个员工苦战几昼夜,将郊区至市区的电话线路接通。长途汽车站经过七天七夜奋战,开出通往北京和四郊县的客运班车,唐山人民印刷厂从瓦砾中扒出印刷机,拣出一个个铅字,8月3日印出“唐山地区抗震救灾指挥部紧急通知”。唐山综合食品厂工人奋战昼夜,在废墟中挖出发电机、和面机,炼炉,生产出第一炉“抗震面包”,分送到医疗队,我们每人吃到半个。还有唐山民兵在社会治安一度混乱时,组织起来,日夜在商店、银行、仓库周围巡逻,守卫国家财产,打击坏人破坏活动,唐山人民银行1个营业部、5个办事处、8个分理处的全部现金和储户账目,都未受任何损失。

  当地赤脚医生在抢险救难中发挥不可忽略的作用。他们用简易有效的急救措施,及时抢救动脉出血、呼吸窒息的重危病人,用小茶壶里装肥皂水,给截瘫病人疏通大便,把抽去导芯的电线替代导尿管,给病人放尿,还以土草方治疗病人。有个名叫吴玉茹的赤脚医生,当时她不顾自己母亲压在楼板下,首先想到生产队长出差在外,一家五口在家,急奔到他家里,救出一家老小;刚转身,又发现两个受压的孩子呼吸困难,赶紧为他们做口对口人工呼吸,前后救了七条命,但自己的母亲终因抢救过迟而身亡。她擦干眼泪没有停留,背起药箱,又投入到抢险救灾中。

  我们医疗队主要负责转运伤员。有的伤员来不及抢转送,就要在我们手里观察处理,比如给截瘫病人放小便,为骨折病人注射止痛针。由于医疗药品、器械的供应还来不及跟上,只能就地取材救治。

  7月31日,地震发生后第三天,有一个孕妇来到我们医疗队驻地帐篷前,说她要临产了,要求我们帮帮她。我们是专做胸腔手术的,接生孩子是妇产科医生的事,再听说她有过产后大出血病史,我们就犹豫了,但到哪里去找妇产科医生?产妇已阵阵腹痛,显然情况已很紧急了,我们医疗队几个医生商量后,决定克服困难,尽最大努力,让灾区新一代安全出生。我苦苦回想起做实习医生时接生的经历,给产妇做了产前检查,包括子宫收缩状况和胎心、胎动、胎位等情况,还安慰产妇,做好分娩心理准备。8月1日上午,在唐山帐篷里,在我们大家的努力下,我顺利地为这个女工分娩接生了。孩子一落地,脚下大地又强烈地震动了一下,孩子“哇”地一声哭声,穿透了帐篷内紧张、阴霾的空气,一扫几天来笼罩在唐山大地灾难的悲恸。每个人脸上浮现出久违的喜悦,遭受撕心裂肺阵痛的母亲流出了幸福的泪水。

  我们给孩子取名“震生”。产妇没奶,队员们用注射器抽满高渗葡萄糖液,白天每隔2小时喂一次,晚间每隔3小时一次。几个年长的护士用大的纱布垫上棉花,做了一个“蜡烛包”,紧紧地裹住婴儿。为了给产妇找营养品,我们的队长到河北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去申请食品,得到他们的帮助,送来了鸡蛋、卷子面、奶粉。吃了几天压缩饼干的我们多么羡慕这些食品,但没有一个人动用,全部归产妇补充营养,还为她做饭熬糖递水送汤。分娩三天后,这位产妇的丈夫赶到,看见安全无恙的母女俩,激动得嘴角颤抖,说不出一句话,热泪满面。记得当时闻讯而来的河北电视台、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厂还现场采访,拍摄了不少镜头。后来我得知,上海的家人和同事在电视里看到了这个灾区接生的场景。

  据了解,当时救灾医疗队共接生了37个孩子,有的医生跪在地上接生,羊水、血水溅满一身,这些孩子的名字大同小异:震生、抗震、震红、海生、海唐等,一个个名字记载着中国唐山那惊天动地的历史性一刻。

  之后,我们还救治了一个腹痛的抗灾解放军,他患的是急性阑尾炎,有即将穿孔的危险。刻不容缓,我们一接到这个病人就在帐篷里搭起手术台,打开从上海带来的消毒手术包,为他做了阑尾切除手术。出乎意料的是,在这样脏、乱、差的环境下,竟然没有出现术后感染。手术成功后,我们医疗队员烧饭、蒸蛋,照护这个解放军病号。三天后,他就返回连队,他所在的部队送来了感谢信,写道“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河深海深不如阶级情意深”。

  听说闸北区中心医院医疗队收留过一个消化道出血的老干部,医生们担心他转运途中会发生危险,就在帐篷里做了胃切除手术。为了防止照明的汽油灯在帐篷内引发氧气筒爆炸的危险,几个医疗队员冒着雨在帐篷外手提着灯照明,一直坚持到手术结束。术后病员需要输血,队员们撩起衣袖争着要献自己的血。

  医疗队在唐山的日日夜夜,生活十分艰苦,向唐山人民学习,向解放军学习成了我们的行动准则。由于缺水,在市区时我们一周未洗脸刷牙,在机场时吃河井水,十多个人使用一盆水,揩身洗脚,还不舍得倒掉,用来稀释杀虫剂、敌敌畏、来苏尔等消毒药水。带去的压缩饼干当饭吃,有水喝时味道还真美,无水时可真干,难以咽下,连续吃几天让人倒胃口。我们从上海带来的榨菜吃完了,就吃大蒜,以预防肠道传染病。大蒜的辛辣冲得泪涕俱下,其特殊的气味也薰得人够呛。幸运的是,我院16人没有一人生病拉肚子。在以后几天,河北省革委会给上海医疗队每个小分队送来了10斤猪肉,我们烧了一顿红烧肉,16个人狼吞虎咽,一顿就吃个精光。

  在地震的日子里,气候多变,白天炎热时,帐篷内达到37、38摄氏度,晚上盖上棉毯还感到凉,还常有暴风雨袭击。记得8月7日晚上,在一天的紧张救护之后,我们一队16人,不分男女,一排排并头躺在帐篷内休息。不久老天下起了倾盆大雨,伴着狂风呼啸,好像天也要塌下来。睡在地上的我们又感到身下的大地不时地左右摇晃,上下抖动,当时的感觉真可以用“天崩地裂”四个字来形容。我心里一阵阵恐慌,似乎有临危的预兆。不由得想念起上海的家,慈爱的父母、可爱的儿子、还有忙碌的丈夫……为驱散这令人不安的情景带给人的恐惧,我们在帐篷里开起了联欢会,大唱革命歌曲,男生组与女生组互相挑战对唱,一共唱了48首,我兴致顿起,在众人哄捧声中唱了一曲又一曲越剧、沪剧戏曲唱段。帐篷内的欢乐气氛暂时让人忘却了“天崩地裂”的威胁。

  但是,不多时,雨水漏进了帐篷,并有不可收拾之势。眼看大家的“家”将被淹没,我们个个钻出被窝,卷起裤管,披上雨衣,掀起铁锹,在帐篷外沿四周挖出几条小沟,引流积水,忙了一夜,看到堆积的药品、器械并未受潮,惊恐之余尚觉欣慰。第二天,我们重新选择了场地,搬迁帐篷住地。

  唐山地震震撼了全国,党中央和毛主席高度重视。地震一发生时,中央就调动全国各地力量支援唐山,大批的解放军指战员接到命令,连夜冒雨强行军赶到灾区。来自四面八方的解放军约有11个师11万多人。紧接着,各矿山救护队以最快的速度抵达开滦煤矿,抢救井下1万多工人;辽宁省派出全国第一批医疗队,北京、上海、天津、山东等地两万多名医务人员相继赶到。大量的救灾物资、食品、药品一批批到达唐山。7月28日至8月1日总共有1044架飞机起落唐山机场,平均每隔25分钟一架,只见机场银翼此起彼落,地勤人员忙碌地搬运。北京的药品、上海的服装、辽宁的食品、沈阳的器材、广东的香肠,还有建筑材料等,应有尽有。

  以华国锋总理为首的中央慰问团来到唐山,去开滦煤矿和唐山钢铁公司察看灾情,走进帐篷探望伤员,还与当地领导研究抗震计划,给灾区人民战胜严重灾难增添了无穷力量和巨大鼓舞。中央慰问团每到一处,当地人民就会含泪高呼“毛主席万岁”,唐山煤矿工人还表示“我们工人阶段要用一双手、挖出争气煤”来表达中国人民的志气。

  地震后的唐山面临传染病爆发的可能,医疗队继救护任务之后,肩负着卫生宣传、防病治病的任务。当时房屋倒塌,污水横流,加上众多遇难者遗体来不及处理,环境、空气污染不堪,到处飞着苍蝇、蚊子,如不加强公共卫生,势必引发传染病流行和蔓延。我们亲自动手,带动群众大搞环境卫生、饮食卫生,管理粪便、垃圾,有效地预防了震后疫情的发生。

  上海医疗队在唐山一个月里共治疗病员135343人次,预防接种86143人次,接生37人次,培训赤脚医生170人次,恢复合作医疗卫生室88家。8月18 日,河北省委领导接见上海和其他省市医疗队,表扬上海医疗队“来得快、干得好”,还送了奖旗,上面写着“无私支援情谊深、龙江风格放光辉”。8月 21日,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在露天剧场慰问演出。上海医疗队被安排坐在最前面,那天还放映了电影《雁鸣河畔》。那几天,我们选出了出席北京庆功大会的代表,在1200名代表中,上海医疗队占10名。

  8月22日,我们告别唐山,乘专车回沪。在唐山车站上,欢送人群拥挤不堪,有手挥三角小红旗的老百姓,有吹送管乐的学生,打着腰鼓的姑娘队,不少人流了泪水,唐山市领导和部队首长与我们一一握别。我们带着一个月难忘的经历,怀着归家的兴奋,经历32小时旅程,安全返回上海火车站。在那里,又受到了上海市革命委员会领导的接见。次日,中国上海艺术团为上海赴唐山医疗队组织了一次专场慰问演出,我们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地英雄”的待遇。

  唐山地震牵动着每一个上海人的心。回沪后,我们在医院内向全院职工做了“唐山抗震救灾所见所闻”的报告,让同志们一起与唐山人民分担灾难,共同学习地震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事迹。我还受院外许多单位邀请,连续在市卫生局、市革委会机关写作班、海军部队等十多个单位进行了长达两周的巡回演讲。每次演讲现场情景都令人感动不已,人们为唐山人民的灾难悲伤流泪,为大难之中解放军和许多无私无畏的英雄行动折服,为党中央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战胜灾难的坚强力量自豪。我自己也为一次次重复演讲的内容和现场情景所打动,每当演讲结束,我总向在场听众表达自己的感受:医务人员只有投身到火热的斗争中,与工农兵一起,不断接受再教育,才能把立足点转过来,才能使思想感情起根本改变,把毛主席的革命卫生路线的温暖送到广大群众心坎上。

  尽管当时是处在“文革”的政治年代,直至今天,我还是认为作为一名年轻医生,能有一次这样不同寻常的经历是有幸的、珍贵的,对我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尤其是职业素质、性格锻练起了很大影响。人,是需要有一种精神的。

  地震劫难后的唐山留下许多许多残余问题,也留给人们太多太多思考。人们在极度悲痛中醒来,收拾废墟,寻找家人,重建家园,恢复生产,在时间的长河中修复创伤的心灵。我们深信在英雄的唐山人民手里,会出现一个新唐山。2006年7月,正值唐山地震30周年纪念的日子里,我从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里,看到了一个现代化的唐山,我激动得在电视机面前流下了眼泪,30年前的情景又再浮现。

  时隔四十载春秋,我多想有一天去那里走走看看,特别是能找到我亲手接生的孩子,她的名字叫“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