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上海救援唐山大地震 > 正文

无烟战场上的白衣战士

2016-08-12  作者:朱济中

  口述者:朱济中

  参与回忆:路满臣 单友根 诸葛立荣 李亚东

  采访者:叶福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校副校长)

  张宜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档案馆老师)

  高哲(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校老师)

  时间:2016年5月 11 日

  地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老干部会议室

  朱济中,1937 年 12 月生,中共党员,副研究员。1960 年 7 月参加工作,历任上海第二医学院科研处副处长、研究生处处长、校长助理,上海市内分泌研究所副所长。大地震发生后,作为第三批上海医疗队党总支书记,赶赴唐山参与抗震救灾。

  基本情况

  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时候,我作为上海第二医学院(以下简称“二医”)第三批医疗队成员赴唐山丰润县进行救援。当时我们第三批医疗队是接第二批的班去的,由二医的四个附属医院—瑞金医院、仁济医院、新华医院、第九人民医院—和院本部后勤部门这样五个部分组成的。我们第三批医疗队共85 人,由我担任丰润抗震医院党总支书记,原九院副院长魏原樾同志担任院长,他年资较长,经验丰富,政策性也很强。党总支委员由各附属医院领队等有关同志组成,丰润县当地县委选派了王起同志,担任抗震医院副院长,同时也参与党总支工作。在医学院党委跟丰润县县委的领导下,医学院党总支团结带领广大医务员工,把学习刚刚发行不久的《毛泽东选集》作为抓手,要求大家“向灾区人民学习,为灾区人民服务”,把抗震救灾的过程作为改造世界观的过程、为灾区人民作贡献的过程和树立正确人生观的过程,提高大家全心全意为灾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

  我们第三批医疗队是1977年7月8日从上海出发的,7月9日到达丰润县,于 1978年3月18日乘坐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到北京开“两会”的专列“周恩来号”返沪,历时近九个月。我们初到丰润县时,地面泡水,车子进不去,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臭味。放眼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军营式的抗震房,由芦苇秆糊上泥巴而成,房顶上再加一层油毛毡,条件非常简陋,漏风漏雨也是经常性的问题。抗震房的地面没有地板,只是稍微夯实的土地,墙角上边还长有青草,有的同志说“蚯蚓会爬到你的鞋子里去”。我们的抗震医院就是在这样简陋的环境中建成的,不时地还有余震。但比起余震,更令人担忧的是当地的卫生状况。当时的天气已经很热了,苍蝇非常多,甚至在伙房的饭筐上,就能见到一堆堆黑压压的苍蝇,必须把它们赶走后才能露出白色的米饭。医疗队在伙食上也是很艰苦的,主要就是大白菜、茄子和市场上能买到的一些蔬菜,混在一起煮成汤,命名为“抗震汤”。当时有个口头禅,“白菜、白菜,一菜抵百菜,吃了营养又健康”,大家听了都哈哈一笑而过,也算是在艰苦环境中的苦中作乐了。

  九个月来,医院党总支团结一致,始终注重调动各类人员为灾区人民服务的积极性,书记和委员们经常针对存在的问题找队员们谈心,做了很多思想工作,每月形成工作小结。医疗队中,青年人的比例比较高,大约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二左右,党总支对青年人的成长十分关心,重视发挥团总支的作用,对年青干部在使用中培养,在培养中使用,并与行政部门一起发动青年改造医疗条件和环境,完善规章制度。党总支平时还定期组织业务学习,包括常见病的诊断和防治知识,常规检测项目如心电图、血化验的普及知识,以及开展医学伦理学、心理学、医院管理等讲座。我当时印象很深,我们瑞金医院心内科的戚文航医生讲心电图,他说心电图就像是跳芭蕾舞,有的时候看到裙子,有的时候看到脚尖,有的时候看到手势,讲得就非常生动形象。在三级医院里,医学分科越细越好,但到了当地,条件有限,我们希望医护人员能够全科。所以我们就组织一些普及性的知识讲座,让学科与学科之间相互有一些交叉,我们的知识面能够更大些,更好地适应当地的医疗环境,使医生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们第三批医疗队共有85人,其中医生28名(“文革”前大学本科毕业的 15人),瑞金医院7人,仁济医院8人,新华医院6人,九院6人;医务、卫技、药房、化验等医护人员47名,瑞金医院9人,仁济医院14人,新华医院10人,九院15人;行政人员5人,二医、瑞金、仁济、新华、九院各1人;后勤人员5 人,由路满臣同志带队。我们的医疗队是一支年富力强的骨干力量,队伍学科分布比较齐全,二级学科内科包含心血管、消化和肾脏内科,外科包含普外、心胸、骨科、小儿外科,还设有产科、小儿科、神经内外科以及呼吸科、传染病科等。老路回忆说,一般医生是不打针的,但是小儿科特殊,小孩紧张,家长紧张,护士也紧张,新华医院小儿内科有一个1960届的医生,经验丰富,打头皮针一针见血。所以我觉得我们的医生在各个方面都考虑得挺周到。此外,卫技部门由药房、放射、化验、心电图、麻醉、手术等组成,所以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这得益于医学院和各个医院党委的重视和支持,在上海三甲医院医教研任务如此繁忙的时候,还抽调了学科配备比较齐全的骨干力量,保证了医疗队完成当地的医疗任务,确实是不容易的。

  思想政治工作方面

  不同于第一、二批医疗队的队伍设置,我们的抗震医院除了设有临时党总支、团总支和行政组,还设有业务组,魏原樾院长这方面经验丰富,由他主持业务工作。当时强调突出政治,因此在政治思想工作方面,我们强调自始至终做好三个“始终坚持”。第一,“始终坚持”突出一个“灾”字,强调一切情况从灾情实际情况出发,包括我们的医疗、生活条件,不能把上海的一套诊治方法生搬硬套到丰润去,因为灾区供应条件有困难,包括试剂、放射科片子以及居住条件、医疗环境等等,很多地方发挥不出作用。所以我们对自己也严格要求,思考怎么更好地服务病人,为灾区人民作出贡献。

  平时,我们的主要学习内容,一是强调学习《毛泽东选集》中的《为人民服务》等经典著作,这是不可缺少的;二是国家领导人对于抗震救灾的指示、讲话和卫生工作四大方针;三是第一、二批医疗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发扬。此外,批判“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言论也大大地激发了大家的革命热情和为灾区人民服务的积极性,加强和提高了服务意识。丰润县县委的领导较早地分批安排我们医疗队队员赴北京,参观毛主席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这在当时对我们来说荣誉感是非常高的,也激励大家回来之后更加努力学习,积极工作,队员们为灾区人民更好服务的责任心也大大增强。

  在给灾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我们的队员遇到了种种困难,但都依靠自身所学和团结协作克服了下来。例如说心血管内科,它的检查手段只有X光和一个心电图,其他仅有血尿常规检查,条件十分有限。戚文航医生说:“在抗震医院,医生只能通过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来为病人做诊断、下结论、作处理,这对我来说是非常大的考验,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我成长了不少。”我觉得他的话是很确切的,因为这是专业医生和全科医生的差别所在,要在这非常简单的医疗条件和环境下下结论,只有根据平常所学的知识,甚至大学内科基础知识都要应用上去,所以说这也是考验我们知识掌握得牢不牢固,能不能联系实际诊断治疗疾病的机会。又比如骨科病房的沈才伟医生,在手术过程中突然停电,手术台上一片漆黑,他就发动大家,同时用几只手电筒聚光照明,使手术继续进行。在这么暗的环境下进行手术,对医生的要求更加高,需要全神贯注,不能因为光线暗淡而给病人带来更加大的伤害。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手术室平安无事,这都归功于我们医生的责任心。

  一次,九院的中医医师徐成荣,收治了一位患三叉神经痛的老干部,他患病多年,辗转北京、天津多家大医院治疗,效果都不理想。有时疼痛难忍,背着沉重包袱,一度有轻生念头。徐医生接诊后,用针灸疗法,治疗了一个阶段,疼痛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得到了满意的疗效。出院后,病人带着全家老少,坐着用毛驴拖的木板车,敲锣打鼓地来医院送锦旗,对上海医疗队表示深切感谢。这就是用一根针在当地解决了病患的问题。还有一个例子,新华医院放射科技术员刘润荣,在给病人拍X光片时,由于检查部位拍不到,他不顾可能受到更多辐射的危险,居然把X光机的球管抱在自己的胸口给病人拍,这一举动让在场的医务人员都非常感动。在当时,为了灾区人民的安全和健康,许多医护人员都发扬了舍己救人的无私精神,我们这一支队伍抗震救灾的思想也被牢固地树立了起来。

  第二个“始终坚持”,是坚持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领导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魏原樾同志是位富有几十年领导经验的老院长,积极贯彻党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工作能力强,是全院年龄最大的一位领导,在医院行政工作上挑了大梁。他平日和党总支书记及委员们一起,每天坚持晨练。一次在慢跑时不慎扭伤了脚踝,肿胀明显,疼痛难忍。但是他轻伤不下火线,拄着拐杖到办公室、到病房第一线,一天都没有休息,像没发生过事一样坚持工作,他的以身作则和带头作用对大家的鼓舞非常大。我们党总支委员分管宣传工作的单友根同志(瑞金医院领队),政治思想很强,工作积极实干,乐于帮助队员解决困难,是干部培养的好苗子。在工作中充分利用黑板报、广播等宣传工具,及时报道医疗队中的好人好事、先进事迹,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在1977年年底,他患了病毒性心肌炎,但他看到抗震救灾的任务比较重,主动放弃休息,克服困难,坚持工作。还有后勤组组长路满臣同志,为队员的伙食日夜操劳,他深知民以食为天的重要性,一直为队员考虑如何改善“抗震汤”。10月中旬的时候,当地天气还是比较热,抗震医院的传染性肝炎正有蔓延之势。院领导非常重视,后勤组煮了中药汤剂预防,医院领导们站在宿舍与病房的过路上,将装中药汤的杯子送到队员手里服用。得益于及时有效的预防,最终病情总算没有流行开来,虚惊一场。

  由于条件有限,丰润县当地没有中心血站,没有固定的血源。我们医院有个广播,每次因抢救病人或手术需要,只要广播喇叭一喊,总有十余名队员奔到广播室争先恐后地要求义务献血,二医来实习的大学生也都主动积极地挽起袖子要求献血。有一次深夜来了一位危机病人,需要输血。当晚行政值班的单友根和后勤组的李剑峰、朱伟伟三人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循着坑坑洼洼的道路,走了一个多小时,找到输血队长家里,带了当地献血员回到医院,及时解决了血源问题。正是大家团结一致,心往一处想,坚持“一切为了灾区人民,为了灾区人民的一切”,做了大量的工作,得到了丰城县委和当地人民的一致好评。

  古人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70年代的时候,主要通讯工具还是靠写信来沟通家人和抗震救灾区医疗队的情况。我们所处的丰润医院距离县城有十几里路,靠邮递员骑自行车给我们送信,但每逢周日是不送信的。医疗队里的年轻人比较多,有的对象在上海,还有中年人对家里父母亲的身体情况也记挂在心,有时候一天也等不及。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单友根同志就和政工组的金兰花一起,每周日借个自行车,骑十几里的路程到县城去取信,把信拿回来,再发到队员们的手中。当大家及时收到家信时,都非常高兴。这也是我们为稳定年轻同志情绪,以便开展抗震救灾的一个小小的举措。

  说到医疗队的年轻人,就要说到我们的青年工作。我们队伍中的年轻人多,一开始大家不熟悉,又没有交流,每天的生活就是工作,然后在宿舍里待着。那个时候余震比较多,余震一来,房间里灯光闪烁,屋子也“嘎嘎”作响,有的护士小姑娘都哭了,想回去了。到后来冬天的时候,零下15度,室外都结冰了,有时“哗—”地冰就裂开来,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好多年轻的队员都很紧张,情绪也比较低落。党总支针对这一情况,就考虑成立一个临时团总支,把青年工作做起来,充分发挥临时共青团总支的助手作用。尤其是团总支书记诸葛立荣,曾连续三次报名要求参加抗震救灾医疗队,工作热情主动,有闯劲,平时积极支持团总支组织队员一起晨跑、接力赛、赛诗会、赛歌会等活动,丰富了大家的业余生活。令大家印象深刻的是由医院党总支和团总支一起组织的一次节日大型文艺晚会,当地派了专业的演员来表演,我们队伍里有位仁济医院的妇产科护士表演芭蕾独舞,那时没有芭蕾舞鞋,她就用脚尖踮起来跳,引起很大的轰动,获得全场热烈的掌声。那场晚会的参加人员除了医疗队队员外,还有附近的农民、病员和家属等,人群挤满了整个操场,热闹非凡,大家的精神面貌和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改变。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团总支组织的赛歌会、赛诗会,大家在工作之余,都积极准备排练节目。其中有一首朗诵诗,大家至今仍记忆深刻:年年过元旦,岁岁不一般。朝朝离上海,耿耿在唐山。悠悠还乡水,巍巍披霞山。处处歌声起,高高红旗展。

  经过一系列的文体活动,党总支和团总支共同把青年人调动、活跃起来了,大家通过交流,彼此熟悉,慢慢产生共鸣,青年人的情绪、精神状态马上不一样了,整个队伍明显稳定下来,工作的积极性更高了,在队员中也涌现出一批好人好事和先进事迹。

  第三个“始终坚持”,是坚持发扬团队精神,团结协作,拧成一股绳,做好服务工作。我们医疗队由四个附属医院的医务人员组成,大家的文化传承、行事风格都不尽相同,加之又缺乏相互了解,要做到目标一致、步调一致,需要一定熟悉和沟通的过程。以外科为例,开展一台手术,至少需要四人组成:一位主刀、一名助手、一名手术护士和一名麻醉师,缺一不可。手术时必须协调作战,配合默契。若碰到专科的手术病人,就要有其他专科或腹部外科医生协作配合。有一天晚上,医院来了一位严重胸部外伤导致冠状动脉破裂的病人,病情十分危急。当时以瑞金医院胸心外科方立德医师为主刀,新华医院小儿外科刘国华医生等人作助手,麻醉科蔡惠敏医生一起积极配合,全力以赴,用填充材料缝合破裂伤口,在简陋条件下成功完成手术,挽救了病人的生命。

  瑞金医院内科病区的护士长李亚东,作为先遣队队员,1977年6月23日出发来到丰润,提前两个星期熟悉所在病区护理方面环境和所需医务知识,并从思想上稳定新来的护士姐妹们的情绪。医疗队到达后,作为护士长,李亚东同志团结新人,由于房间有限,大家都挤在一起睡觉。抗震医院就是家,很快大家就拧成一股绳。后来时间长了,小护士们都有点想家,我们就开展丰富多彩的、有正能量的活动,定期组织学习活动来稳定队员们的情绪。有一次余震,比较厉害,很多轻伤病员都逃到病房外去,但病房里还有一部分重伤病人无法起床,我们的医务人员都非常本能地马上跑到重病房,去关心留在病房里的病员,安抚他们。大家本能的反应,就是我是医务人员,我有这个职责保护我的病人。党总支和团总支从思想政治上、生活上和各种细小方面关心我们基层的每一个医务人员,使队员们的心拧成一股绳,大家目的一致,更好地为唐山的人民服务。

  业务管理工作

  在魏原樾院长的主持下,我们第三批医疗队建立了业务组,组长由资深护士长田瑞芳同志担任。业务组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医疗业务的管理工作,第一要及时、便捷地接收门急诊病人,落实到接诊医生。第二要根据病情、特别是危重病人的需要,协调有关医务部门,组织会诊和抢救工作。第三要健全医务工作规章制度,使医务工作常规化,安排邀请外院专家以及外院邀请本院专家的会诊工作,共享医疗资源,并与后勤部门一起研究改善医务环境的措施。业务组还根据病种、病人数,划分内外科两大病区,内科以心内、消化内科、肾脏内科为主体,兼收神经内科、小儿内科、呼吸科和传染病科的病种;外科以腹部外科、骨科为主体,兼收胸心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小儿外科和妇产科的病种,以保证医疗渠道畅通,使灾区病人能得到及时的治疗。正是医疗队队员的共同努力,我们也得到了灾区人民的尊敬。比如有的病人因为医治无效而病故,家属在病房进行料理善后工作的过程中,都强忍悲痛,一声不哭。当离院手续办完一出医院后,他们就嚎啕大哭,发泄悲痛之情。后来,其他病人的家属说,之所以不哭,是我们灾区人民对上海医疗队的尊重。应当说,这种真诚的感情是我们为人民服务后,人民对我们医务人员无声的反馈和评价。

  除了业务工作,医疗队努力克服困难,不断提高和改善生活条件和医疗器械、试剂等条件,为医疗业务工作做好后勤保障。后勤伙食工作的首要任务是要吃得卫生,吃得健康。路满臣同志是后勤组组长,去唐山时我们大多二十几岁,他当时四十岁左右,奔走在唐山、北京、天津等地,解决各种后勤问题,非常忙碌。多亏了他,大多数的医疗队员身体都没有出现问题,比较健康。记得医疗队刚到丰润抗震医院不久,有些队员吃了不洁食物后患了菌痢、拉肚子。党总支和后勤组非常重视,首先做好灭蝇工作,发动群众,包括病员家属,在伙房、病房拍打苍蝇,用纱布做好饭罩盖在饭筐上,并且做了许多灭蝇笼。后勤组的同志也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改善伙食质量,特别是逢年过节时就去外地采购。在王起副院长的积极支持下,医院在国庆节供应了五香牛肉。为了过好春节,后勤组想尽一切办法,提前了好几个星期组织货源,派车去附近水库,拉回一些小鱼小虾;去海边拉回毛蚶,还买了羊、鸡等,烧制了七八只荤菜佳肴;还包了饺子,当时没有冰箱,就把饺子放在室外低温冰干保存。除此之外,后勤组的同志们还翻山越岭去买水果,与玉田医疗队联系,买到了天津的蔬菜,储藏在地窖,一直吃到了来年春天。后勤组的辛勤付出,获得了队员们的一致好评。

  后勤组的第二项任务就是逢雨查房,发现漏洞及时修缮。这里说的查房不是查病房,而是查宿舍。当时的抗震房结构简陋,透风漏雨也是难免。由于宿舍屋顶的油毛毡洞非常小,天晴的时候很难发现,只有在下雨天的时候记住漏水的位置,到天好时再请当地的水泥匠来修补,大家都觉得这是非常好的工作经验。除此之外,后勤组还为医疗队及时供应医疗材料、试剂等,及时维修医疗器械,保障医疗工作顺利展开。抗震医院X光片用量较大,有时要到县医院去借。为此,后勤组同志就去唐山市卫生局申请解决。又比如冬天的时候,医院手术室依靠火墙取暖。一次,医院受到余震影响,手术室的火墙开裂,引起了麻醉机等设备的损坏,经院领导和后勤组研究,把这个任务交给对仪器比较熟悉的外科医生诸葛立荣去北京办理。诸葛医生找到了北京协和医院,幸而得到二医原副院长、时任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教务章央芬的帮助,两天后就完成了设备采购,抗震医院的手术室又正常运转起来了。这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协作精神,不仅是对我们上海医疗队的支持,更是对抗震救灾的支持,是无私的社会主义精神。

  1978年3月,在医疗队完成任务,即将离开抗震医院时,不少队员议论着,“如果唐山是没有硝烟的战场,那么,我们每个医务人员都是不带枪的勇士”。可以说,这是对抗震救灾医疗队最真实的写照。在这片废墟的土地上,我们医疗队队员们用青春和汗水,书写了医者仁心的崇高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