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史海回眸 > 正文

解放上海战役中,中央军委为何两次调整军事战略?

2023-05-29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程光安

63f69618d5554a6ab30d8d8bd534c7f7.jpg

今年5月27日,是上海解放74周年纪念日。1949年4月下旬,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奉中央军委命令,挥师南下,掀起了规模空前的对国民党军最后一战——京沪杭战役,史称“渡江战役”。仅几日之内,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克了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南京。之后,我军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迅速东进,一路攻城略地,丹阳、无锡、常州、苏州等京沪铁路沿线城市很快被解放,上海很快被列入人民解放军的作战日程表。按照当时人们解放军的战斗效率,上海应该不用太多时日就可攻下。但是,中央军委在对待如何解放上海这一问题上却慎之又慎,无论是在军事进攻路线上还是发动总攻时间上都做了完全不同于解放其他城市的战略部署,先后作出两次重大军事战略调整,使上海的解放经历了一个相对曲折的过程。

坚决执行“军事服从政治”总方针,调整进军路线

通过普通的行政区划地图就可直观地看到,南京、丹阳、常州、无锡、苏州和上海是相距不远的几座城市,均坐落在京沪铁路沿线上,南京至上海不过300公里的路程,交通便利,利于行军。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攻克南京后,南京至上海之间的丹阳、常州、无锡三座城市也几乎于同一天解放,4月27日,上海西部的重要门户苏州也宣布解放。所谓兵贵神速,战机稍纵即逝,这时的人民解放军理应乘胜东进,一鼓作气拿下上海。然而,负责主攻上海的第三野战军却突然改变了前进方向,没有直接进军上海,而是挥师南下杭州,与上海擦肩而过。

为什么在大战来临之际,人民解放军作出如此重大的战略调整呢?

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最主要的是基于对上海解放后的接管及维护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等方面的考虑。渡江战役胜利的意义不仅在于占领国民党统治赖以倚重的政治经济中心南京和上海等地区,而且还意味着战争胜利后,人民军队要担负接管大批江南城市、重建经济秩序和维护社会稳定等重大任务。所以,上海战役的胜利具有全局性的意义,将是党的工作重心开始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重要标志。虽然按照正常的进军速度,在攻克苏常等地之后,上海的解放指日可待,但是考虑到战后随之而来的将是繁重的政治任务,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华东局、渡江战役总前委和负责主要作战任务的第三野战军军委认为,在战后上海的接管工作、经济社会恢复等准备工作没有充分完成之前就急于占领上海,将会给这座东方大都市带来不可估量的巨大破坏和不必要的社会变革剧痛。因而,虽然我军此时已经具备了迅速解放上海的作战能力,中央仍决定从京沪杭战役的全局考虑,要求人民解放军严格执行“军事服从政治”的总方针,调整进军路线,暂不进攻上海,而是改为先占领杭州。在这样的战略部署下,5月3日,渡江战役第七兵团占领杭州,随即挥师北上,形成由南向北对上海的包围之势。

严格遵守“解放服从接管”总要求,调整总攻时间

攻克杭州之后,上海已近在咫尺,如果单从军事角度来看,早在1949年5月上旬,以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为主、辅之以第二野战军的战略辅攻,对付此时已是强弩之末的国民党汤恩伯20万守敌,占领上海犹如探囊取物,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了。然而,如上所述,上海的解放,无论是军事上还是政治上都具有非同小可的影响。鉴于上海的特殊性,中央军委对何时占领上海作了非常慎重而周全的考虑。

早在七届二中全会期间,毛泽东和华东局负责人讨论解放上海的问题时,就提出了“慎重、缓进”的总体战略方针,要求把解放上海和接管上海综合起来考虑,作出了“解放服从接管”的战术原则。占领上海不单纯考虑人民解放军的军事准备程度,军事占领应服务于战后上海社会安定和改造等政治上的需要,何时解放上海尤其要以接管上海的准备程度为准。中央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决定,是对上海这样一个国际性大都市战后经济社会的恢复,以及上海500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考虑。中共中央军委多次电令京沪杭战役总前委、华东局和第三野战军,不要急于进攻上海,并作出三点指示:第一,既要速歼守敌,又要保全上海;第二,确保战后上海社会稳定;第三,提防帝国主义可能的武装干涉。负责指挥京沪杭战役的陈毅司令员命令三野广大指战员,坚决执行中央确定的“既要歼灭防守之敌,又要完整地保全上海”的指导思想,一再告诫单纯从军事上占领上海是小胜,只有把上海完整地交给人民才是大胜、全胜。陈毅还把即将进行的上海战役形象地比喻为“瓷器店里打老鼠”,意思是既要打到老鼠,又要不使店里的瓷器受到损伤,上海解放的难度和复杂性可见一斑。

因此,当人民解放军迫近上海外围时,并没有立即发动上海战役追歼国民党残敌,而是从东、西、南三个方向对上海守敌形成铁钳夹击之势,在进攻时间上做了适当的战略等待,为战后迅速接管和改造上海赢得充足的准备时间。5月12日,以第三野战军为主力的人民军队终于发动了对上海的总攻,解放大上海的战役按照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有序展开。经过16天的较量,5月27日上海宣告解放。为了减少上海这座国际性大都市少受战争破坏,在整个战役过程中,人民解放军不使用或少使用重型炮弹,尽量同敌人进行周旋,避免与敌军在市中心区域作战,引诱敌人到市区北郊苏州河一带进行决战。在军事斗争的同时,我军还大打政治战、宣传战,力求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使上海市区主要街道、桥梁、建筑、工矿企业等未受到战争破坏,基本保存完好。上海战役总体上做到了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战前部署的军政全胜的要求,更为接下来顺利实施接管上海、重振上海经济、实现社会繁荣稳定做好了铺垫。

解放上海战役带来哪些启示

解放上海战役,是新中国成立前人民解放军开展的系列战役中最为精彩的成功战例之一。作为党史、军史和近代上海发展历程中的鲜活素材,解放上海战役频繁见诸各类历史教材、文艺作品中,被广泛宣传,给后人带来许多宝贵的历史启迪和精神力量。

解放上海战役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和解放军广大指战员强烈的政治意识和大局观。古往今来,凡是成就大事者无不具有强烈的大局意识和政治担当,善于从宏观视角审视和把握历史发展趋势,按照客观规律谋划发展战略,不断赢得事业的新胜利。1949年4月下旬苏州解放之后,进军上海的西大门已经打开,上海解放指日可待,而党中央从战后上海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建设的全局考虑,指示前线部队暂停对上海的军事进攻。为此,陈毅、粟裕等指挥的第三野战军先后做出两次重大战略调整,体现了我军优良的军事素养,更体现了过硬的政治意识和大局观。上海解放后,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在军事接管委员会的具体实施下,接管上海的各项工作迅即展开,上海很快实现了社会的稳定和重启,经过全体上海人民的共同努力,一个繁荣与稳定的新上海不久就展现在世人面前。

解放上海战役还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和解放军广大指战员坚定的历史自信和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绵延不绝文明历史的古老民族,几千年来,中华文明之所以能生生不息、源远流长,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这个民族具有顺应历史大势、把握历史规律、具有历史主动精神的伟大品格,这一品格在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得到了充分印证。百余年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以坚定的历史自信和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与历史自觉意识,取得了一个个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可以说,深刻认识历史的发展方向和进程,系统把握历史的运行规律,不断汲取百余年历史中积淀的智慧,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是过去我们取得伟大成就的主要经验,也是未来不断取得更大成就所必须遵循的主要经验。上海解放70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上海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上海勤奋而忘我地持续奋斗着,上海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社会主义上海与解放前国民政府统治下的旧上海已不可同日而语。抚今追昔,人们无不对上海解放过程中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们表示崇高敬意,也无不为当年中央关于“占领上海,更要保全上海”的英明决策而由衷赞叹。

(作者为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共上海市嘉定区委党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