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浦锣鼓奏响时代最强音

2016-12-09  作者:鲍永明

  口述:鲍永明

  采访:陆卫

  整理:陆卫

  时间:2015年6月28日

  锣鼓是我们月浦镇的特色文化品牌。这一艺术样式在月浦地区可以说是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但其间也经历过曲折起伏。清朝中期,作为月浦锣鼓雏形的鼓乐班曾达到过鼎盛状态,多达15个,新中国成立初期,也有2个鼓乐班在活动。月浦锣鼓的再一次蓬勃发展,开始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随着宝钢在月浦地区落户,来自全国各地的冶金建设大军云集月浦,同时也带来了各地的锣鼓品种和众多鼓手。其中有北方风情的山西威风锣鼓、太原锣鼓、绛州锣鼓,也有风格迥异的四川闹年锣鼓、浙东锣鼓等。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锣鼓品种,对以“八仙对鼓”为代表的本土传统锣鼓产生了巨大影响,为月浦锣鼓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借鉴。

  月浦锣鼓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月浦地区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在上海冲积成陆之前,有一条偏西北向东西的“岗身”,月浦地区为“岗身”外的“涨滩”,经历了海浪的冲积,才形成绿洲。在月浦地区,曾发掘过宋宝庆二年和宝祐四年(公元1250年)的2座古墓。据文史记载,这里曾有过一个黄姚镇。据民间相传,宋代名将韩世忠曾率领军队驻扎月浦,明代民族英雄戚继光曾在这里抗击倭寇。

  20世纪80年代,我国大型钢铁企业——宝钢落户月浦地区,在月浦、盛桥、马泾桥设立了3个居民区。1987年,原宝山县和吴淞区撤二建一为宝山区,这些居民区又归月浦镇和盛桥镇所辖。2000年,原月浦镇又和盛桥镇合并,建立了新的月浦镇。随着月浦地区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大量的市区居民迁入月浦,目前,月浦镇共辖13个行政村、27个居民委员会。

  据史料记载,传统的锣鼓艺术在月浦地区出现,可追溯到清朝中期。当时,各种民间鼓乐班纷纷涌现,呈现出多姿多态的样式。这些由月浦民间自发组成,半农半艺的松散型的鼓乐班子,常常出现于“庙会”“出灯”“划龙船”等民俗节庆活动中,也常在民间婚丧仪式中亮相。直至新中国成立初期,还有2个鼓乐班子在活动。而梅园村鼓乐班最为知名,鼓手全是农民,鼓乐表演是他们的第二职业。

  这些民间鼓手班,无论是专业的还是临时性质的,都有“门图”。“门图”相当于鼓手班的营业证明,规定了鼓手班的活动范围。“门图”来源,或继承祖传,或从他人手里购得。月浦的鼓手班,凭借“门图”包揽本地区老百姓家里的婚宴、丧葬等“红白事”,按礼仪活动的繁简收取报酬,有时也会得到“喜封”(赏钱)。但鼓手班参与“公益性”民俗活动时,不受“门图”的限制,只需由主办方邀请,一般也都不收取费用。

  不少鼓乐班,还将锣鼓乐器和“江南丝竹”乐器相结合,这在月浦及周边地区很盛行。“丝竹班”也称“清音班”“清客班”,后来演变为“国乐社”,月浦地区曾有过2个“国乐社”。另外,锣鼓艺术也是道教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月浦及周边地区的道教音乐,吸收了其他音乐的成分,取长补短,使用的乐器有吹管乐器、弹拨乐器、弦乐器、打击乐器等。

  据《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上海卷宝山区乡镇分卷》记载,宝山县和月浦地区的吹打乐器分两大类:一类是吹奏乐器,如喇叭、唢呐、笛、招军、号筒、弯号等;另一类是打击乐器,如板鼓、小钹、中钹、大钹、拍桶、点子锣、单面鼓、筒鼓、九云锣、大小锣、堂锣、喜锣等。

  在月浦及周边地区流行的民间器乐曲中,不仅有锣鼓,还有以锣鼓为主的器乐曲。例如:《十番锣鼓》《八仙对鼓》《小十番》《柳腰金》《五梅花》《普天乐》《扬子江中》《香花奉清》《赞灯》《橄榄》《妙哉三彤响》等。而《八仙对鼓》则是流行于月浦及周边地区的代表性乐曲。《八仙对鼓》又称《八面威风》,演奏鼓手一般为16人,除了8位鼓手外,还辅有吹大小唢呐、笛子、小钹、板和击虚板拍桶的乐手。《八仙对鼓》是月浦地区传统的锣鼓表演形式。

  月浦锣鼓的传承发展

  刚才回顾了月浦锣鼓历史上的一些情况。那么,这一古老的文艺样式,又怎么会演变成今天具有海派风韵的现代锣鼓的呢?一个直接的原因,就是20世纪80年代宝钢建设的结果。刚才说了,那时,来自全国各省市的建设大军云集月浦,同时也带来了各地的锣鼓品种和众多的鼓手,这对以“八仙对鼓”为代表的本土传统锣鼓产生了巨大影响,为月浦锣鼓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借鉴。而我们月浦镇党委和镇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上,主要是抓了三个“重视”。

  一是重视文化传承。为了宣传锣鼓文化,展示中华锣鼓艺术,我们经过多年的筹备,于2005年建造了全国第一家乡镇级“百鼓陈列馆”。整个展馆分为:传统锣鼓、现代锣鼓、月浦锣鼓3个部分,展出各类锣鼓近百种。国际民间艺术节组织、文化部和市文广局有关领导先后参观了“百鼓馆”,并给予了好评。

  为了传承月浦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月浦锣鼓文化品牌,月浦镇还制订了《文化发展五年规划》,并专门制定了《月浦锣鼓项目保护计划》,提出了“三落实”的保护措施。首先是组织落实。成立“月浦锣鼓保护领导小组”,由月浦分管镇长任组长,下设“月浦锣鼓保护工作小组”,由月浦锣鼓传承群体——月浦镇社会事务服务中心主任任组长,并指定该项工作的相关责任人。其次是计划落实。根据月浦镇文化建设实际情况,制订《月浦锣鼓保护工作五年计划》,既有前瞻性的发展思考,又有可行性的保护举措。再次是经费落实。把月浦锣鼓保护列为月浦镇政府年度文化工作的一项内容并纳入每年镇政府财政预算,以确保保护工作的顺利实施。保护计划还明确了四项内容:在传承上下功夫,包括特色文化的设施建设、锣鼓文化的知识传播、传承体系的组织保证等。在发展上做文章,包括提高锣鼓队伍的整体素质,培养一批锣鼓新人,不断推出鼓乐新作。在活动上出亮点,包括积极参与中外文化交流,组织参加国内外艺术比赛,继续办好月浦锣鼓年会。在理论上多探索,包括不断挖掘传统锣鼓艺术,开展锣鼓艺术的理论研讨,完善月浦锣鼓的存档资料等。

  二是重视队伍建设。参加宝钢建设的冶建单位,如宝冶、五冶、十三冶、二十冶等,都有自己的企业锣鼓队,演奏风格又各不相同。当时,各种民俗节庆、工程启动、项目竣工、配套设施落成、商店开张、学校建成等活动接连不断,冶建单位锣鼓队成了月浦镇的一道文化风景线,让月浦当地群众耳目一新。尤其是冶建单位的广场大锣鼓队,气势恢宏,阵容壮观,鼓点激越,威风八面,令人振奋。在这样一种锣鼓文化氛围的感召下,本土的锣鼓团队也应运而生,锣鼓队员逐渐拓展到月浦社区、机关、企事业、学校等各个层面。

  于是,我们抓住这个良好的契机因势利导,利用月浦现有的文化资源,敏锐地把锣鼓作为月浦镇“一地一品”的特色文化来打造。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有意识地把月浦传统锣鼓和外来锣鼓融合在一起,着力打造具有海派文化特色的月浦锣鼓品牌。由于一些冶建单位改制,待岗退休的锣鼓队员不断增加,加上社区文艺队伍的壮大,为组建月浦镇级锣鼓团队提供了人才资源。这些年来,已拥有镇属锣鼓团队9个,包括锣鼓、腰鼓、军鼓、对鼓、摇鼓、单皮鼓;锣鼓队员遍及机关干部、企事业员工、社区居民、幼儿、中小学生、部队官兵、民警、残疾人等社会群体。

  在冶建单位锣鼓团队的基础上,月浦镇通过改组或重组,成立了一支65人广场大锣鼓队,并配备了2只2米大鼓、4只1.5米大鼓、6只1米大鼓、16只扁鼓、18副钹和16副铙,添置了上百套鼓手服装,阵容壮观、气势磅礴,在众多锣鼓团队中独具特色。这支颇具规模的锣鼓队,曾多次参加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月浦锣鼓年会迎宾表演,多次参与中外文化交流,在宝山区各锣鼓团队中独树一帜。

  为了拓展月浦锣鼓品种,我们还相继成立了月浦女子军鼓队、学校少儿劲鼓队、月浦腰鼓队、月浦女子打击乐队、月浦单皮鼓舞蹈队。这些团队,有的以广场表演为主,有的以舞台演出为主,在艺术表演上,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不仅参加了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和月浦锣鼓年会表演,有的还参加国际国内锣鼓比赛、参加上海世博会园区演出。月浦女子打击乐队还多次出访,参加国外民间艺术交流活动。

  作为锣鼓之乡的月浦镇,自然肩负着传承和发展锣鼓文化的责任。于是,月浦镇政府决定,在月浦实验学校和月浦满天星幼儿园,设立两个“少儿锣鼓艺术培训基地”。月浦的“实验学校少儿对鼓队”和“第四幼儿园幼儿腰鼓队”,曾多次参加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和月浦锣鼓年会表演。今年,月浦镇又成立了满天星幼儿园幼儿脚鼓队,为月浦锣鼓增添了一个锣鼓艺术新品种。

  这些年来,在镇文化中心的辅导和支持下,月浦镇还与驻地部队军民共建了百人战士锣鼓队、石洞口电厂企业锣鼓队、月浦派出所干警锣鼓队、区残联“劲风”轮椅锣鼓队等。这些锣鼓团队,都曾在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和月浦锣鼓年会上精彩亮相,残联锣鼓队还曾入选参加上海世博会“上海周”开幕式,俞正声、韩正等领导观看了演出。

  三是重视艺术创新。锣鼓文化与其他文化艺术一样,需要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2006年前,月浦镇虽然已拥有10多支锣鼓团队,但依然是广场锣鼓一枝独秀,月浦镇几乎没有一支锣鼓队能亮相文艺舞台,也拿不出一个像样的鼓乐节目。月浦锣鼓亟须从广场表演向舞台演出转型。

  为此,镇文化中心聘请了从宝山区文化馆退休的音乐专业老师,从鼓乐基础开始,手把手地教授、辅导。同时,还创作排练了一批舞台鼓乐节目,如鼓乐小品《水》、鼓乐合奏《哪吒闹海》《浦江潮》《喜庆锣鼓》等。这些年来,月浦锣鼓队先后参加了“第三届全国鼓艺大赛”并获得金奖;参加“香港世界华人才艺大赛”获得大金奖;参加“第七届上海国际‘金玉兰奖’音乐舞蹈艺术大赛”获得最高金奖;参加上海世博会园区广场演出,博得中外观众的好评。月浦锣鼓艺术团出访新西兰演出时,到场观看演出的时任新西兰总理克拉克,拉着锣鼓队员的手赞叹不已。

  月浦锣鼓的文化价值

  可以这样说,月浦锣鼓具有海纳百川的海派文化特色,荟萃了中华锣鼓不同流派的精华,既是多元文化优势集聚的产物,又是当地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月浦锣鼓已经成为月浦镇的文化名片。2007年,月浦锣鼓被列入“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锣鼓之乡月浦镇,也在2003年、2008年和2014年,三度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月浦锣鼓,经历了从传统锣鼓到现代锣鼓的变革创新过程,倾注了一代又一代月浦文化人的心血。这些年来,月浦锣鼓的重大活动,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来开展。

  一是举办锣鼓年会。锣鼓年会已成功举办了12届,是月浦锣鼓文化建设成果的一次精彩展示。与之同步举办的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月浦镇专场,也为月浦锣鼓搭建了中外民间艺术交流的平台。国际民间艺术节组织主席、副主席,曾多次亲临月浦镇参加活动,给予了月浦锣鼓年会高度的评价。月浦锣鼓被评为“上海市特色活动项目”,月浦锣鼓年会也被评为“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特色文化品牌项目”。特别是近年来,月浦锣鼓年会都有新内容,新进展。如2007年,我们举办了“第九届月浦锣鼓年会”,分为“广场锣鼓表演”“锣鼓年会论坛”“文化成果展览”“锣鼓艺术展演”等四项内容,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锣鼓年会活动的丰富多样性。2008年,“第六届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暨第十届月浦锣鼓年会”由“灯光游园”和“焰火联欢”两大部分组成,6支外国团队和15支本土团队参加“迎宾表演”“篝火演出”,其中,“锣鼓”或“鼓舞”团队就有17支,可谓是一次中外锣鼓艺术的展演。场内3000名观众、演员与场外上万名市民一起,在月浦家门口观赏了焰火、共享了节日欢乐。2011年,“第七届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暨第十一届月浦锣鼓年会”采用中外民间艺术行进表演形式,共有22支本土团队、6支外国团队参加,锣鼓彩车6辆,演员近千人。本土团队表演的艺术种类繁多,有锣鼓、舞龙狮、滚灯、旱龙船、舞蹈、秧歌、时装、剑操等;锣鼓品种有山西绛州锣鼓、威风锣鼓、太原锣鼓、四川闹年锣鼓、海派锣鼓等;月浦团队的锣鼓品种有女子劲鼓、少儿对鼓、幼儿摇鼓、单皮鼓舞、腰鼓、轮椅锣鼓等。整个行进表演,分为《欢乐的节日》《艺术的盛会》《美好的向往》三个乐章,分别由“本土团队”“外国团队”“锣鼓彩车”三部分组成。还有来自江苏太仓的舞龙舞狮队、奉贤区的滚灯表演队、宝山区罗店镇的旱龙船表演队。锣鼓年会成为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展示的舞台。2013年“第八届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暨第十二届月浦锣鼓年会”恰逢“首届上海市民文化节”举行,锣鼓年会成了市民文化节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的“节中节”,有8支外国艺术团队、4支本土艺术团队和6支月浦文艺团队参加,两千名月浦市民共享了这一文化盛宴。活动分为“相约鼓乡”“共享欢乐”“放飞梦想”三大乐章。参加暖场迎宾表演的有月浦镇大锣鼓队、女子军鼓队、月浦小学生鼓号队和来自本土的海城高跷队、沧州舞狮队、三林舞龙队,为锣鼓年会烘托了节日的气氛。为年会开场击鼓的,是中国龙打击乐队,12位姑娘击打着“中华缶”,拉开了舞台演出的序幕;8支外国艺术团队,3支本土团队和3支月浦舞蹈队相继登台,作了精彩的表演。年会活动的“压轴戏”是18支中外艺术团队的互动联欢。

  二是组织锣鼓队出访海外。2007年,由19名团员组成的月浦锣鼓艺术团出访荷兰、比利时,参加这两个国家举办的民间艺术节。先后在荷兰港口城市特纽恩镇和比利时伊吉根镇各演出1周,与来自12个国家的民间艺术团同台演出、学习交流,共演出21场次,观众2.3万人次。在特纽恩镇演出期间,还为当地举办的“中国日”活动进行了专场演出。演出之余,月浦锣鼓艺术团还访问了月浦镇的友好镇——维因根镇并为当地群众进行了专场演出。2008年,应新西兰亚洲基金会的邀请,月浦锣鼓艺术团随同宝山民间艺术团一起出访参加了新西兰“华人元宵灯节”活动。艺术团在新西兰各地共演出了16场,观众达29万人次,不仅为新西兰人民带去了中华灿烂的民族文化和锣鼓艺术,也展示了宝山和月浦镇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2012年,为庆祝中德建交40周年,月浦锣鼓艺术团一行25人,代表上海市赴德国开展文化交流。除了传统鼓乐《滚核桃》、鼓乐合奏《普天同庆》、鼓舞《鼓乡神韵》等锣鼓节目外,还有民族器乐演奏和民族传统舞蹈节目。出访演出间隙,月浦锣鼓艺术团还应邀参加了在德国亚琛市立图书馆举行的“上海之窗”揭幕仪式。晚上还在德国亚琛大教堂音乐学校礼堂进行专场演出。精彩的演出和浓郁的中国特色,受到了当地观众的欢迎。月浦锣鼓艺术团的成功出访,把中国的传统锣鼓艺术传播到世界各地,在月浦镇对外文化交流史上,增添了浓重的一笔,谱写了精彩的华章。

  总之,月浦锣鼓的再一次辉煌,是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宝钢建设开始的,并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而不断传承融合、创新发展,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要说现代月浦锣鼓与传统的“八仙锣鼓”两者的主要区别,一是扩大了乐队编制,加入了大鼓、排鼓、十面锣、铜响器等,大大增强了气势,表现力更为丰富;二是创作了一批优秀曲目,如《奋进鼓典》《年会》《古炮台之魂》等,这些曲目均在市级艺术比赛中获奖;三是走向舞台,将广场艺术舞台化,如新创作的打击乐《搏》,进了上海音乐厅,在1989年上海文化艺术节上以最高分荣获优秀成果奖。当时的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张敦智教授评价该曲“有新意,有气势,很精彩”。在1991年上海各界春节联欢会上,原国家主席杨尚昆以及当时的上海市领导朱镕基、吴邦国、黄菊同志均观看了打击乐《搏》的演出,并合影留念。

  月浦锣鼓以其气势壮观的广场表演和构思新颖的舞台演出,给中外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信它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作为文化“软实力”的一种样式或一种民间音乐,必将发挥更大的鼓舞和激励作用。愿我们的月浦锣鼓艺术走得更远,飞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