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上海郊区外向型经济发展

2016-12-06  作者:李维良

    口述:李维良
    采访:陆卫
    整理:陆卫
    时间:2015年7月16日

  很高兴让我来回顾20世纪90年代上海郊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情况。如果说,上海郊区在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实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跨越的第一个台阶,那么,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则是郊区经济跨越的第二个台阶。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各级农业、外经贸、外事部门的共同努力,我们上海郊区外向型经济,包括招商引资和农业对外合作那些年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我可以向大家讲几个数字。1998年郊区引进外商投资企业653家,合同外资12.3亿美元;1999年为682家,合同外资13.81亿美元;2000年为781家,合同外资为21.1亿美元;2001年首次突破千家,为1312家,合同外资44.4亿美元。2001年郊区利用外资额占全市总额的60%。与此同时,郊区外贸出口也大幅上升。1999年、2000年和2001年的自产农产品出口金额分别为1亿美元、1.45亿美元和2.44亿美元。农业对外合作在弥补农业投入不足、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产品出口、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上海郊区发展外向型经济背景

  为什么那些年我们上海郊区的外向型经济,包括农业对外合作发展如此迅猛,其实是来自于一种强烈的危机感。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市郊乡镇工业每年都以25.8%的增幅迅猛发展,出现了马陆等100多个工农业总产值超亿元的乡镇。然而,伴随着频频捷报而来的,并不是一串令人轻松的信号,比如原材料供应越来越紧张;国内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邻近省份乡镇企业发展势头咄咄逼人。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由于种种原因,上海郊区经济发展已逐步落后于苏南!一些县、乡干部也在纷纷议论:“假若看不到已经潜伏的危机,好日子很快要成为历史!”“对上海乡镇企业必须采取新的措施,这不是远忧,已经是近虑!”而要摆脱这一困境,除了“外向”,别无选择。

  此外,我们郊区发展外向型经济还有两个重要背景。

  第一个重要背景是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即WTO。众所周知,农业作为加入WTO的重要领域之一,越来越为国内外所瞩目,上海农业尤其将成为“热点”。这是因为加入WTO后,一方面,我国要在一定程度上开放农产品市场,上海农产品市场既要面对周边省市的激烈竞争,又要直面外国农产品进入的挑战;另一方面,国际农产品市场也要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开放,上海农产品有可能更多地进入国际市场。应当说,加入WTO给上海农业发展带来多方面的机遇。机遇之一,通过加入WTO获得最惠国待遇,可以要求一些国家取消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特殊限制条款,从而改善我国及上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的出口环境。机遇之二,可使我国掌握参与制定农产品贸易规则的主动权。可以要求制订、修订公正的世界贸易规则,使我国一些在品质和成本方面有竞争力的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机遇之三,可促进上海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结构调整。结构调整的实质是对资源的重新配置,加入WTO可以促使我们用比较优势的观点来对待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机遇之四,可推动上海农业的对外开放,从而更加广泛地吸纳世界先进农业技术、成果和人才,提高现代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对农业的投入,为发展外向型农业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第二个重要背景,就是上海农业已呈现方兴未艾的对外开放势头。随着我国加入WTO的临近,世界各国农业界人士接踵而来,上海农业则以更大的热情向外向型转轨。当时,上海农业对外合作与交流已呈现出新局面、新特点。

  一是各国农业政要以及跨国公司高级人员频访上海郊区。美国、英国、丹麦、冰岛、荷兰的农业部长,以色列经贸部长,法国农业商会全国委员会主席,以及随行的跨国农业公司负责人相继考察上海农业。来访者通过实地参访,对上海农业的发展速度、投资环境和巨大的农产品消费市场留下深刻的印象。由美国农业部长、六位国会议员和一位副国务卿及多名记者等组成的农业代表团在与徐匡迪市长和汪道涵会长会见时,表示要把在上海参访农业的所见所闻带回去,推动中美农业领域的合作得到健康发展。英国农业部副部长在来访时表示,希望在上海建立中英农业合作技术示范基地,并指示英驻沪领事馆官员提出方案。韩国全罗南道知事访沪时与上海签署了农业合作意向书。荷兰农业部长访沪时表示,要以中荷上海园艺培训示范中心为基础,进一步扩大中荷农业的合作领域。

  二是农业招商引资的力度显著加大,关注上海农业、寻找合作机会的国外公司和投资上海农业的国外资本明显增多。郊区各区县既积极回应,又主动出击,各类投资信息发布和洽谈活动十分活跃。12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都把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作为重要目标,组建招商队伍,形成和充实农业项目库。市里组织他们联手发布农业投资信息,推出农业招商项目200多个,总投资逾4亿美元,有200多个外商赴会了解洽谈。仅1998年上半年,上海农业项目吸收合同外资超过2000万美元,另有一批农业项目正在报批和落实之中。松江区新浜镇与新西兰先驰国际股份公司建立生态农业项目,进行蔬菜、花卉等无土栽培系列化生产,总投资5000万美元,注册资本3400万美元,其中外方占85%,这是本市当时农业引进的最大外资项目。

  三是农产品出口增势明显,出口基地建设进展加快。2000年上半年,郊区农产品直接出口创汇5353.1万美元,间接出口拨交额4.9亿元人民币,其中交本市专业外贸公司出口4000万元,约占10%。上半年郊区出口冻禽、活猪和蔬菜创汇分别为2879万美元、502万美元和259万美元。本市郊区出口农产品的外资企业达80家,成为主力军。传统和新颖农产品出口有一定批量,主要品种有鲜切花、瓜果、观赏鱼、酒酿、淡水珍珠、编结用植物材料、水产品、年糕、乳腐、肉制品、鲜蘑菇、肠衣、大蒜等。各区县都抓早抓紧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积极发展“订单”农业。上海实业现代农业公司和青浦、南汇等现代农业园区分别与日本著名的大荣、浩荣等超市公司达成蔬菜购销合同或意向。

  扩大郊区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邓小平同志说,发展是硬道理。我认为,要发展,就离不开资金、技术、人才等现代生产要素。引进外资能导入资金、技术、人才,所以引进外资也是硬道理。对此,作为市农委负责外向型经济的职能部门,我们主要做了两项工作:

  第一项工作是在政策方面提出建议。由市农委牵头,会同8个委办或机构形成“鼓励外商投资上海农业领域的若干意见”,市政府于1999年5月正式批转实行。该意见对促进上海农业利用外资发挥了显著作用。1999年至2001年3年间,本市新批准外资农业项目103家,合同外资1.8亿美元。

  第二项工作是组织郊区9个区(县)联手招商。为贯彻市委领导关于“繁荣繁华看市区,实力水平看郊区”的指示,充分展现9个市级工业区和12个市级农业园区的整体投资环境,于1998年至2000年,接连3次举办“上海郊区市级工业、农业园区投资信息发布会”。时任副市长孟建柱、蒋以任、冯国勤等市领导亲临会场视察指导。3次洽谈会分别有600多名中外客商参会,洽谈、签约十分踊跃,对扩大郊区影响和外资规模起了明显的作用。1998年以来郊区利用外资出现不断增长的势头。

  扩大郊区外贸特别是农产品出口

  长期以来,我们郊区农产品生产主要是保障城市供给,出口摆不上重要位置。随着农产品市场总体供大于求和周边省市及外国农产品的进入,扩大农产品出口逐渐成为市政府及农委领导关注的重点。

  1998年,市农委领导主持了扩大郊区农产品出口的调研工作,从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思路、措施等方面形成调研报告。这是有关郊区农产品出口的第一次全面调研,我也有幸参与了这次调研。调研情况得到市领导的高度重视。1999年3月,筹备召开了本市第一次农产品出口工作会议。市领导到会做报告,明确了扩大农产品出口的目标、任务、政策和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农产品出口工作。农产品不同于一般商品,农产品出口对许多部门的工作有特殊要求。经市农委、市外经贸委、海关、商检等部门共同努力,为一些农产品出口减少了通关时间,降低了收费标准。我们帮助一批符合条件的农业企业(如上实农业公司、九亭园艺场等)获得进出口权,从而培育了更多的农产品出口主体。大江公司当时是农产品出口创汇大户,却被列在“免抵扣”范围,不享受退税政策。我们多次起草报告反映这个问题,要求对大江公司这样不使用进口原料的纯创汇企业给予扶持。最终使其于2000年1月起,改为出口退税。企业由此每年降低成本1000多万元。

  2000年以来,围绕“我国加入WTO与上海外向型农业发展”的专题,结合“十五”期间上海创汇农业发展的课题,我们认真学习、深入调查、潜心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包括加入WTO给上海外向型农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及新特点的把握,上海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的辨析,上海扩大农产品出口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十五”创汇农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大力推动农产品出口的政策和工作措施等。上述研究成果在向农委机关、区(县)分管农业领导及所属农业负责人汇报交流时,都得到较高评价和广泛欢迎,被认为具有较重要的指导作用。

  开创上海外向型农业及农业对外合作新局面

  20世纪90年代,我们在开创上海外向型农业及农业对外合作新局面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重视对外宣传、洽谈,充分体现发展上海外向型农业的优势和吸引力。首先,上海拥有特大型的本地消费市场,对周边地区有较强的辐射功能。沪宁、沪杭等高速公路的开通,进一步缩短了上海与周边地区的空间距离。其次,上海有便捷的交通优势。市中心高架道路、外环线、郊区环线以及各主要快速干线已形成网络。在对外交通方面,上海是黄金水道长江的出海口,也是世界重要的空港和海港。第三,上海有适宜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温和湿润,雨量充沛。上海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农业设施,各类设施保护地面积达3000公顷。华联、联华、农工商等连锁超市集团的1400家网点经销各类农副产品。第四,上海人才荟萃,科研机构比较集中,并且正在进一步广招国内外各方人才,形成新的人才高地。

  二是明确重点领域,发扬区域特色,加强农业利用外资和农产品出口工作的针对性。市农业主管部门确定的投资上海农业的5个重点领域为:(1)园艺农业——蔬菜、花卉、果树等优质高产新品种、新技术开发;蔬菜、花卉无土栽培系列化生产。(2)畜牧水产业——名特优猪、禽、牛、羊、水产品养殖繁育。(3)农业装备业——节水灌溉设备、新型农用机械和温室装备等农业设备制造。(4)农产品加工业——蔬菜、瓜果、肉食品、水产品的贮藏、保鲜、干燥、加工等。(5)先进农业技术产业——种子、种苗培育,生物技术应用,包括生物农药、疫苗、肥料等。市郊各区县还可以依据上述重点领域,进一步因地制宜发挥本区域的农业特色。如南汇县的瓜果,青浦区的肉鸭和水生蔬菜,崇明县的中华绒螯蟹、白山羊、金瓜等,奉贤县的黄桃、珍禽,松江区的肉鸡、鲜切花等。要以专业化布局和品牌为支撑,实现规模效益。要把需招商引资引技的农业项目分门别类,量化指标,形成和充实农业项目库,加强对外推介和洽谈。

  三是致力于建设一流的农业投资服务环境。首先是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宣传、落实好市政府鼓励外商投资上海农业的8项政策。其次是在审批指导上提供热情、周到、便捷的服务,实行一门受理,并联审批,限时批复,规范操作。再次是把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好,通过滚动开发把基础设施建设好。还有就是把农业招商队伍建设好,做到训练有素,竭诚服务,并且给予已投产外商投资农业企业大力支持和帮助。

  各区县积极响应发展外向型经济

  我再讲几个郊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中的故事。

  金山县早就打算利用种植优势,建一个外向型的罐头食品加工厂。由于这涉及县政府农副业生产与工业生产两个口子,难以捏到一起。1997年市农村工作会议之后,分管农副业生产的副县长,主动与市外贸部门陪同香港王氏贸易公司经理前来金山。上午9时半赶到县政府,至11时,由各路负责人参加的会谈便达成了意向性协议。三方合资400万元人民币,建立年创汇400万美元的食品加工厂。这种几小时解决问题的速度,在金山历史上从来也没有过。香港王氏贸易公司经理为之振奋,连声称赞道:“真是变了,变了!”

  嘉定县外冈乡熊猫牌领带厂,在1984年曾接待兰德公司客商,前后24天,生意分文未成。这次来的还是兰德公司,4天中业务便全部成交。公司总裁施皮格尔返美后专门打来电话,感叹地说,中国的办事节奏确实变了!同中国做买卖、搞合营企业,机会很好。

  前几年,为“时间差”所付出的代价,使郊区的干部获得了一个深刻的教训:在发展外向型经济工作中,丧失了时间,就丧失了一切!因此,当市委、市政府领导疾呼提高办事效率后,嘉定、奉贤、川沙、南汇、上海县率先实行审批项目只盖一个图章的制度,其他各县也相继建立“项目审批办公室”,大大简化了审批手续。在县级范围,以一个“图章”审批的外向项目就达1000多个。

  还有,对一些颇具难度,上面还没有明确态度,但又有利于生产、有利于“外向”的事,也以果断的姿态,干起来再说。当时,崇明县计划围垦1万亩滩涂,建立创汇农业基地。市里拨款700万元,县、乡筹资700万元,资金还有缺口。县委、县政府最后还是下了决心,组织数千民工,使工程迅速上马。市农场局有个投资400万美元、生产长毛绒面料的合资项目,局里一边向市有关部门呈送项目建议书,一边就着手准备可行性报告。这样做有违于老规矩,会不会带来麻烦?分管的副局长这样回答:已经吃准了的事情,切不能在等待中丧失时机!

  当沿海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拉开序幕之后,我们上海郊区就开始了很有声势的“软、硬”两个方面的动作。市郊10个区、县普遍举办了外贸业务培训班,既在县内业余办班,又由企业选派人员至大专院校培训,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培训外贸人员。

  记得一个川沙县就有300多名企业干部接受大专院校或县里外贸培训班的培训,这个县还抽调各级外贸骨干到深圳、香港办班。青浦县曾与沪港经济协会合办外贸培训班,这个培训班为期只有2l天,完全的外贸实务训练,使参加培训班的37名干部,以很快的速度接受了一次外贸常规教育,成为全县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种子”。香花服装有限公司是上海郊区第一家直接对外的创汇企业。公司董事长徐建伟当时是个30出头的农村青年,他就参加过这一培训班。一次,一笔与日本贸易的服装业务成交了,客商在填写有关单子时,将双方认可的服装价格填在“到岸价”这一栏内,单子递了过来,请董事长签字。年轻的董事长浏览之后,微微一笑:“哦,先生写错了。本公司服装的价格,应该填在‘离岸价’这一栏内。”到岸与离岸两种价格,虽仅一字之差,却内含着大笔的运输、保险、损耗费用。在不露声色中受到回敬的日方客商脸上,似乎并没有多少难堪,更多的却是信服,认为这是一个有能力的企业,值得依赖的贸易伙伴。于是,双方的业务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还有,在长征乡举办的上海郊区经济信息发布会上,各国驻沪领事、商务参赞们,听了市郊各县关于适应外商投资“软、硬”两个环境的情况介绍,好像发现了投资新大陆。一些国家的商务参赞们连连说:“这些情况太好了,太重要了。想不到上海还能找到这么好的贸易伙伴!”

  那些年,上海郊区出口创汇的形势喜人,每年创汇的递增率都保持在30%以上。全市出口创汇的增长额中,有近一半来自郊区。

  最后还有一点要提及的是,2002年前,我们上海郊区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出口工作是农委与外经贸委一起抓的,相关数据也是由农委统计的。2002年起,委办局的工作职能有所调整,此项工作是外经贸委主管,农委协助抓好农业利用外资工作。随着农地的减少,农产品出口也不再作为工作重点,而是把保障本地产农产品供给、保证市民的菜篮子稳定作为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