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汇农业新经济组织逢春而发

2016-12-06  作者:邵福明

  口述:邵福明

  采访:陈志强

  整理:陈志强

  时间:2015年6月15日

  30多年前,农村经济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当时,南汇县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根据市场经济法则,南汇县农业部门加快经济作物新品种的引进开发和生产方式的改进,棉花面积减少,各类经济作物增加,以“麦、瓜、稻”组合为主的粮食和经济型多熟制种植模式迅速发展。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南汇县提出了按照“品质调优、经作调特、规模调大、效益调高”的调整思路,引导农户大幅调减粮棉油,扩种以优良品种当家的水蜜桃、西甜瓜、花卉、特色蔬菜、鲜食玉米、绿化苗木等高效经济作物。但问题随之而来,经济作物生产大量增加后,如何解决销路?农业生产如何与市场对接?如何帮助农民实现增收致富的目标?我当时在南汇县农委担任主任,回忆那段农业新经济组织发展壮大的历程,回味波澜壮阔的改革经历,我觉得当时我们推行组织农民闯市场的举措,是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生产要与需求对接,农业规模经营,种植结构要调整

  我长期从事农业工作。1990年到1994年,我担任新场乡和镇党委书记。1995年到2001年担任南汇县农委主任。

  1993年秋季,沪郊蔬菜生产遭受自然灾害而大面积减产,上海市场上青菜紧缺,菜价上涨。为此,市政府领导很重视,到南汇新场蔬菜生产基地视察并提出要求。我们根据上级领导的要求,结合当地的实际,推出了鼓励农民种蔬菜的新举措。新场镇果园村有2000多亩桃子,过去每到秋冬时节是农闲。后来,果园村一些勤快的农户秋冬时节在桃树底下种植矮脚青菜,然后运到市场区卖,既增加了收入,又丰富了菜篮子。我们经过调查研究,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应该鼓励推广。新场“矮脚菜”青菜,长得茎短叶多,叶片肥厚,入冬经霜后一炒即酥,吃口鲜嫩,很受市民欢迎。于是,我们积极培育桃菜立体种植科技致富示范户,建立了培育新场矮脚青菜种子的基地。经过几年发展,全镇逐渐形成了万亩蔬菜生产基地。每到秋冬时节,果园村2000多亩桃树底下种满了绿油油的青菜。青菜种植面积多了,生产量大了,如何将青菜及时营销出去呢?我们就推出了鼓励培育青菜经纪人的措施。果园村出现了不少能干的青菜营销员,他们与北方各大城市的蔬菜营销员联手,源源不断地将青菜销往北方市场。

  新场镇种植黄瓜、萝卜、菜瓜、茄子、大蒜的面积也很多,为了开拓蔬菜深加工市场,新场镇先后办起了3个酱菜厂:上海扬州酱菜联营厂、新汇酱菜厂、浦汇酱菜厂。当地农民生产的黄瓜、萝卜、菜瓜等实现了就地消化,新场酱菜的名气响了,销路畅了,农民的收入也增加了。

  这件事情给我很大的启示,农业生产要与市场需求对接,作为政府部门,就是要在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中积极发挥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南汇县全方位展开农业经济体制改革。1990年至2001年,南汇县的农业经济体制改革从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等领域,开始涉及产权制度和服务制度等方面。通过改革,全县农业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建设加快,南汇农业生产的商品化、规模化、产业化、科技化水平提高。

  在全县范围内实施“统一经营,包干分配”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中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得到了巩固。1998年,在第一轮(15年)土地承包期到期以后,南汇县根据中共中央十五届三中全会关于延长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的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延长土地承包期的工作。全县341个村3686个村民小组中,除符合条件申请暂缓确权的84个村628个村民小组(人均耕地<0.4亩和因特殊原因推迟延包的个别村、组)外,都依据政策进行土地延包。全县28013公顷耕地中,有22149.69公顷土地落实承包对象;全县21万农户中应确权的有140859户,共签订土地承包合同140800份,签约率为99.95%。与此同时,本着有利于土地资源充分、合理的利用和切实保障农民权益的原则,初步建立自愿、公正、合理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

  南汇县农业规模经营产生于农村实施家庭承包责任制以后。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形成,规模经营的范围不断扩大。1998年,南汇县实施规模经营的耕地面积已有732.07公顷。随着农村中多种经营门路不断扩大,自愿放弃经营土地的人数增加,以及土地延包中土地流转机制的建立(签约流转土地1972.53公顷),为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2000年初,全县有规模经营单位和个人617个,经营耕地1533公顷。

  这些改革措施让农民吃了“定心丸”,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给农业健康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长期稳定带来强劲的动力。

  当时,南汇县按照“品质调优、经作调特、规模调大、效益调高、市场调广”的调整思路,引导农户大幅调减粮棉油,扩种以优良品种当家的水蜜桃、西甜瓜、花卉、特色蔬菜、鲜食玉米、绿化苗木等高效经济作物。按照“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的要求实现区域化、规模化生产,逐步形成大团、新场水蜜桃,书院、三墩西甜瓜,老港雪菜,彭镇青扁豆,宣桥鲜食玉米,三灶水生作物,下沙花卉等产业基地(其中5大产业基地的面积超万亩)。在农业新经济组织的组织和带领下,实行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有50余个农产品品牌已在国内外市场上颇具知名度,带动了农产品销售并提高了经济效益。土洋结合的农业保护地设施栽培面积成倍增长,“四新”技术的大量推广应用,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科技化、市场化和产业化,体现了南汇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促进南汇县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建设。

  南汇县农业种植结构经过多年的调整优化,成效显著。2001年,南汇县粮、经作物种植比例由1985年的6.5∶3.5调整为3.3∶6.7,经济作物产值占种植业总产值的九成;复种指数从1985年2.16增加至2.5;优质粳米占稻米生产比重的67%,超过市稻米三年调优计划首年50%的指标;在耕田面积减少20%的情况下,种植业总产值比1985年增长1.68倍,土地产出32985元/公顷(2199元/亩);农民人均纯收入6096元(包括非农收入),比1985年增长8.25倍;全县每年减少粮油生产的政策性补贴数千万元,达到“保粮、增值、富民、繁荣市场、服务城市”的目标。

  催生农业新经济组织

  市场推动了南汇的农业结构调整,调整又催生了农业新经济组织。通过几轮的农业结构调整,我们南汇县的蔬菜、花卉、西甜瓜、菌菇等生产迅速发展。同时,随着农产品市场的逐步放开,绝大多数农产品需要农民自己销售。千家万户的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市场之间需要纽带。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头脑灵活、精明能干的农民奋起“担纲”,自发将部分农民组织起来开展生产经营,涌现出农村新经济组织,这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涌现出的农业经营新形式。

  沪郊蜂业联合社是南汇最早成立的农业新经济组织,也是全市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993年,蜂农面对市场的变幻,拿不出对策,纷纷歇业,沪郊养蜂量由2万多箱猛降到4000箱左右。此时,当过14年养蜂场场长的顾纪东与39家养蜂户携手成立了沪郊蜂业联合社,联合起来闯市场。没几年,他们的固定资产从30万元发展到140万元,蜂产品的产销量占到全市50%以上。1997年,在外地蛋品的冲击下,沪郊45%的蛋鸡场和蛋鸡大户杀鸡改行。面对这种局面,六灶蛋鸡场与南汇12家蛋鸡场、18家蛋鸡大户携手组建汇绿蛋品公司,将鲜蛋直供华联超市,把加工的荷包蛋、茶叶蛋销售给铁路局等单位,年年盈利,市面越做越大。

  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南汇农民从中受到启发,在西甜瓜、蔬菜、肉鸡、花卉等行业以及泥城、祝桥、航头、新场等乡镇,分别办起了农业新经济组织。

  对农业新经济组织这一新生事物,当时的南汇县委、县政府明确一个思想:只要有利于农业产业链的形成,有利于农产品有组织地进入市场,有利于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就应该鼓励,放手让农民去发展。记得当时我们还提出了三条原则:一是民办,政府不包办,以市场机制为资源配置手段;二是自愿,切忌行政强迫,提倡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形式不拘一格;三是政府导向和扶持,提出建设性意见,给予各项帮助。

  当时南汇的农业新经济组织,大都是紧密和松散相结合,也有松散随机型的,大体分为五种类型:

  (1)联合社。这是一种以一定的资产为纽带、股份合作制为模式的专业合作社,有明显的产业特征,打破地域界限。如沪郊蜂业联合社以蜂产品为专业,由南汇、浦东、奉贤等地40多户蜂农自愿入股组建,分散生产,统一加工、销售。

  (2)公司型。这种形式较为普遍,主要是以各种规模型的公司为“龙头”,农户为“龙足”,上联市场,下联生产,实行较为紧密的联系。如南汇蔬菜实业有限公司,产前为农户提供种子和农资等,产中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产后组织销售。

  (3)经纪人。这是一种联系市场与农户,带有中介性质的组织或个人,通过中介、沟通信息、衔接销售。如“沔青”食品厂聘请南汇、奉贤、闵行等地的24个专业大户作为经纪网络人员,再由他们联络470多家养鸡户。食品厂将接到的订单,通过网络人员发放给农户,同时提供苗鸡、饲料,然后对肉鸡实行统一收购,加工上市。

  (4)基地型。这是较有影响的经济实体,通过建立大型基地来开展经营活动,以带动附近农民从事某项商品生产,并逐步形成规模经营。如下沙的锦美玫瑰种植有限公司,先自建基地,再由基地向附近农民提供种苗、技术、销售等服务,帮助他们发展生产。

  (5)小农场。这是在明确土地所有权、稳定承包权的基础上,建立土地使用权有偿流转机制,向农民租借承包地,实行统一生产经营。如书院镇塘北村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对部分土地实行“夏统秋分”,以每亩280元的租金,向本村农民租借夏熟一季土地,由村小农场统一种植作物、销售产品。之后,将土地还给农民种植秋熟作物。

  南汇的农业新经济组织还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

  有一个能人为核心。如沪郊蜂业联合社社长顾纪东在行业内有较高的知名度,祥欣公司严国祥是沪郊闻名的“养鸡养猪双料司令”。

  有一个稳定的市场。如上海优质鸡联合发展养殖场的肉鸡主要直供“小绍兴”集团公司,蜂业联合社的蜂产品进入雷允上、童涵春等200多个门店。

  有一个响亮的品牌。如阿强牌蛋品、绿妮牌西甜瓜、联峰牌蜂产品、团凤牌蜜露桃等近20个品牌,在市场上享有较高知名度。其中联峰牌蜂王浆成为全国名牌,大团蜜露桃获得国际农博会银奖。

  有一个可靠的基地。如汇绿蛋品公司每天能供应超市21吨鸡蛋,就靠6个紧密型的基地场。

  有一系列先进的技术。如汇绿蛋品公司先后推出含锌量高、适合儿童的“粉壳蛋”,胆固醇低、适合老年人的“酱壳蛋”等,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龙头企业带头,互联网助推

  当时,我们南汇县政府对这种由群众自发创造的、适应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组织形式予以充分肯定。为进一步加快农业新经济组织发展,于2000年5月8日出台了税收、工商登记、财政贴息、贷款担保、技改立项等10项优惠政策,在农委和各镇设立协调指导办公室,确定扶持对象、制订发展规划、落实服务措施。

  我担任南汇县农委主任期间,正是新经济组织方兴未艾、蓬勃发展之时,培育市场龙头是我们服务“三农”的重点工作之一。我曾总结了一下当时南汇有名的10多个农业“龙头”:蜂头顾纪东,猪头严国祥,蛋头顾明强,鸡头王良元,虾头陈建军,瓜头朱龙舟,桃头王凤娟,扁豆头王红刚,菇头刘军,还有鱼头、菜头等。

  2000年被扶持的20家农业“龙头”带动2.27万农户,实现生产销售总值2.26亿元;2001年则已分别达到30家、4.8万户和5.87亿元。在这些新经济组织中,其中生产销售额1000万元以上的有11家,龙头企业“上海沔青食品厂”的年产值已上亿元,成为“上海市十佳营销大户”;营销大户王红刚年销青扁豆6000余吨,商品进入上海、常州、常熟等市场,成为“1999年上海市十佳营销大户”;其他由各新经济组织注册的“田博”“绿妮”“海马”“三丰”西甜瓜,“申凤”“石笋”水蜜桃,“牛肚”雪菜,“阿强”蛋品,“双月”水晶年糕,“联峰”蜂制品等50余个农产品品牌已建立良好的市场信誉,销售看好。“阿强”鸡蛋成为在上海召开的“APEC会议”专供蛋品,得到市政府表彰;“双月”水晶年糕、“联峰”蜂制品、“阿强”牌系列蛋品等农产品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书院的“田博”牌西甜瓜,由于建立质量保证信誉制度,虽然市场售价高于其他同类产品,但在市场上十分走俏,年营销额达200多万元。

  互联网刚刚兴起,县农委与电信局合作,建立了南汇农业网,通过网络,宣传农业新经济组织,南汇网推介南汇农产品,提高知名度。2001年2月16日开通“南汇农业网”,年内发布供求信息80条,招商信息24条;介绍农业新经济组织8家,农产品品牌16只,50余只农产品举办网上展销会,为南汇农副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提供了一条信息高速公路。2001年7月19—22日,由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第一届南汇优质农产品展示会”在上海国际农业展览中心举行,参展单位90余家、农产品370余种;接待市民10万余人,销售农产品50余万元;接受订单项目40个、订货额1.6亿元;20个农业招商项目签约,引资9385万元;兄弟区、县和浙、赣农业系统组团前来参观;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专家对此举表示赞赏。

  千家万户的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市场相对接,是沪郊农民的迫切愿望。南汇农业新经济组织的出现,解开了这个“政府想做而难做好”,“散户要做而做不了”的难题,推动了南汇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这些组织使不少新技术、新农艺得以推广,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和产品品质。“祥欣”公司引进、开发的“卷帘式鸡棚”“高床位养猪”等现代化养殖设施和技术,后来在有关养殖场和农户中推广、普及。西甜瓜公司向4.3万人次农民传授了“早熟甜瓜栽培”等新农艺,使瓜农能抓住时节种出好瓜,盈利增多。

  这些组织及时向农民提供信息、下订单,使他们生产有方向,产品有出路。大团镇董村村养鸡户唐国明挂靠上海优质鸡联合发展养殖场,1996年按照订单养了1.2万羽鸡,赚了2.4万元。

  这些组织在生产与市场之间起着良好的中介作用,提高了农户抗市场风险能力。南汇相当数量的西甜瓜由新经济组织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多年来生产面积一直稳定在12万亩左右,以8424西瓜为主的绿妮品牌瓜,畅销全国各大城市。此外,一些农业新经济组织还和农民建立了利润返还、入股分红等利益分配关系,使有关农户的收益明显高于其他农户。

  我出生在农村,作为一名长期在农业条线工作的老兵,我经历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大集体大生产的模式和八九十年代土地承包到户、农民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和半个世纪以来现代农业大发展的不同阶段。尤其是经历了90年代市场经济下的南汇农业改革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

  我觉得,以创新的思路发展农业新经济组织,着力培育农业“龙头”,意义重大。我们就是要千方百计让“龙头”昂起来,因为只有“龙头”才能带动“龙身”和“龙尾”。农业龙头发展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壮大了,农业专业生产大户成群了,农业特色基地巩固了,农业生产就会真正向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发展,农民就会真正向现代化、知识化转变,农村就会向小康迈进。要让“龙头”昂起来,就应该按市场规律运作,立足区域布局,依靠科技进步,走民办、民营之路。过去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市场化、区域化、科技化、民营化是各大农业“龙头”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当然,政府、政策相应的服务、扶持在“龙头”昂起过程中必不可少,帮助、扶持是农业龙头企业等发展壮大的重要环境。因此,我们研究推行了一些激励措施,激发各类“龙头”的积极性。现在看来,这些都是非常必要的。现在我们的工作重心,越来越注重为农服务,政府支持农业的力度也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