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陆葡萄:经久不衰的特色有机农产品品牌

2016-12-06  作者:单传伦

  口述:单传伦

  采访:陆卫

  整理:陆卫

  时间:2015年8月25日

  “嘉定马陆,葡萄之乡,香飘万里,美名传扬。”这是《上海文学》主编赵丽宏先生对马陆葡萄的赞誉。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马陆园艺场种下了2.2亩巨峰葡萄,从此拉开了马陆葡萄的序幕,马陆从此因葡萄而闻名,葡萄也成为马陆、嘉定乃至上海的一张名片。

  此后,马陆葡萄迅猛发展,在80年代末就以其规模和效益闻名于大江南北,开始了马陆葡萄的“产量效益”阶段。但从1992年起,因葡萄供过于求,农户纷纷亏本,造成种植面积锐减。危难之际,镇政府决定成立马陆葡萄研究所,并让我担任所长。研究所从科技攻关入手,通过控制葡萄产量,提升葡萄质量,使马陆葡萄进入“质量效益”阶段。2000年,马陆葡萄研究所升级为上海市葡萄研究所。2003年,在马陆镇政府的全力帮助下,“上海马陆葡萄开发有限公司”成立,马陆葡萄开始走向市场化运作,进入“品牌效益”阶段。2005年,在生态城市建设、观光农业的推动之下,为了进一步拓展马陆葡萄的产业功能,马陆葡萄主题公园应运而生。

  从没有葡萄到葡萄之乡,从单纯的葡萄种植到集科研、示范、培训、休闲为一体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基地,马陆葡萄已成为业界翘楚。说到底,马陆葡萄的成功,还是在于质量取胜。我们用最好的有机肥如菜饼、骨粉等和最环保的方式,种植最优质的葡萄。我觉得,葡萄就是一个不会说话的朋友,一年四季,每天都要与它们交流,不让它们加班加点(合理产量负担),不让它们吃垃圾食品(化肥),喝垃圾饮料(激素),给它们营造一个舒适的生长环境(综合管理),生病前要预防,不随便用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葡萄的回报。

  2006年,随着占地500亩的马陆葡萄公园建成开张,马陆葡萄的发展又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公园是以科技与文化联姻为宗旨,以科研、示范、培训、休闲四大功能为定位。开园当年就获得了巨大成功,整个葡萄节期间,每逢周末,参观、体验、购买、自采葡萄的游客蜂拥而至,仅葡萄公园内最多时一天就有600多辆游客的自驾车。为更好引领和维护马陆葡萄的品牌,2007年,葡萄公园申请注册了“传伦”牌葡萄商标。

  在马陆葡萄公园的带动下,许多有一定规模的葡萄园纷纷办起了农家乐,如管家葡萄园、阿康葡萄园、慧娟葡萄园等葡萄观光园。马陆的葡萄观光旅游成为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的亮点,全国各地纷纷效仿。

  马陆葡萄发展的三个阶段

  从1981年春,我在马陆园艺场种下2.2亩巨峰葡萄开始,马陆葡萄已有30多年的历史,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的“产量效益”阶段,其特点是高产高效益。第二阶段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的“质量效益”阶段,其特点是“优质高效益”。第三阶段是自21世纪初至现在的“品牌效益”阶段,其特点是“科技与文化的融合,1+3模式的发展”模式,从而进入一个控产、优质、高效的可持续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是“产量效益”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以扩大种植面积、推广丰产技术为特点。马陆园艺场栽下的2亩多巨峰,取得了第一年种植、第二年丰产的成果,1984年平均亩产超过2500公斤,这在当时引起很大反响,葡萄开始风靡马陆。各村农民积极种植葡萄,到90年代已发展到10个村2000多户农民种植近8000多亩葡萄,占上海市郊区葡萄种植面积的1/4,在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赢得了“中国葡萄之乡”称号。然而,随着长三角地区新一轮农业种植业结构的调整,葡萄的栽培面积剧增,上海的葡萄市场也随之急剧饱和,高产不再高效。品种单一、上市集中的矛盾突出,给许多盲目种植的农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1992年8月,马陆镇政府审时度势,批准成立马陆葡萄研究所,我担任所长,开始了以质取胜的发展新路。

  第二阶段是“质量效益”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实现了由求量到求质的观念和技术双重转变。研究所带领农民从科技攻关入手,开始推行葡萄大棚设施栽培模式,实施品种多元化、果穗套袋,控制化肥、农药、激素等一系列保优栽培措施的改革。2000年9月,马陆葡萄研究所升级为上海市葡萄研究所。2003年的7月,“上海马陆葡萄开发有限公司”宣告成立,这是马陆葡萄发展史上的又一件大事,标志着马陆葡萄产业化逐步走向成熟,市场化运作正式开始。

  第三阶段是“品牌效益”阶段。21世纪初至今,开始走产业化发展之路。为了树立马陆葡萄品牌、提高产品档次、走市场化运作之路,2001年马陆葡萄研究所申请注册了“马陆”牌葡萄商标和“淘淘”形象。2002年9月,该品牌的早、中、晚熟系列品种通过上海市优质农产品认证;2006年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并被先后评为上海市著名商标、上海市名牌产品、中国名牌农产品、“2008北京奥运推荐果品”等。2007年,研究所将“马陆”牌商标无偿转让给马陆镇政府。2006年,我申请注册“传伦”牌葡萄商标,意为打造马陆葡萄高端品牌。“传伦”牌葡萄是马陆葡萄的精品,其生产基地在马陆葡萄公园,经过3年的有机转换期,2009年通过了有机食品认证。同时,具有防癌功能的“富硒”葡萄以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葡萄生态型基质栽培技术相继在马陆葡萄研究所基地问世。

  马陆葡萄发展到今天,葡萄研究所功不可没

  今天的上海市葡萄研究所,是2000年9月在原马陆葡萄研究所的基础上挂牌成立的,而马陆葡萄研究所是马陆镇政府1992年8月创办的。上海市葡萄研究所开始由上海市林业总站原党支部书记、副站长徐菊英任所长,我任常务副所长,主持工作。2011年,徐菊英退休后,由我任所长。市葡萄研究所的功能定位,是以科研和基地示范相结合,针对生产实际,从事葡萄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工作,解决农民葡萄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做好培训工作,促进上海葡萄产业的不断升级。

  马陆本来是一个以工业起家,以第二产业兴镇的郊区名镇,但如今人们一提起马陆就会想到葡萄,这是因为葡萄给马陆的农民带来了切切实实的收益。马陆葡萄有30多年的历史,创造了近10亿元的利润。葡萄不仅为马陆人提供了票子、房子等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为马陆的新农村建设,为马陆人文明自尊富足的生活奠定了基础。

  马陆葡萄研究所成立于1992年秋天。当时马陆葡萄已经历了10多年的发展,面积达到8000多亩,然而在周边地区及全国各地葡萄大发展的浪潮中,马陆葡萄受到了严重冲击。种出来的葡萄卖不掉,大部分农民都在亏本,产业陷入困境。在严峻的形势面前,马陆葡萄研究所决心依靠科技,做强葡萄产业。研究所成立后主要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制定技术标准,控制产量,对葡萄实行“计划生育”。当时的情况是马陆葡萄已由8000亩锐减到6000多亩,果品市场上出现了优质葡萄买不到、劣质葡萄卖不掉的现象,种葡萄的农民大部分亏本,葡萄企业纷纷倒闭。对此,研究所制定了常规栽培条件下的《巨峰葡萄亩产1500公斤标准化栽培技术》(原来的亩产量是2500—3000公斤),以此为教材对农民进行培训。同时,在自己的基地上进行示范。以后,又推广果穗套袋技术,终于使马陆葡萄起死回生,迎来又一次发展高峰。

  第二件事就是进行葡萄设施栽培的探索与研究。1993年开始,利用当时研究所生产基地上的20亩蔬菜大棚和1000平方米的玻璃温室进行种植。1995年建造了上海以及江南地区第一栋日光型节能温室,种植早熟品种京亚、喜乐等。目前,“沪式”日光型节能温室在葡萄研究所发展到19栋,每年6月1日葡萄即能成熟上市,比常规栽培提早45—60天成熟,成为“超早型”栽培模式的一个样板。

  1997年,由上海农科院李世诚研究员和我共同主持了“设施葡萄综合技术研究与开发”,并以此为背景,对上海的葡萄设施栽培从品种筛选、配套技术到大棚温、湿、气、光的调控等,都做了全面的研究和总结。自此,上海地区葡萄设施栽培进入到先促成(促早)、后避雨的新阶段。2002年—2003年,由上海市科委立项的“葡萄贮藏与保鲜”项目得以实施,并取得预期效果。自此,马陆葡萄可以从每年的5月底6月初(日光温室栽培)到春节前后(冷藏保鲜葡萄)共8个月上市供应,成为南方供应期最长的葡萄。

  2001年,马陆葡萄研究所制定了上海市的第一份地方标准《马陆葡萄生产技术标准》,2004年以此为版本又与农科院和市林业总站的老师一起制定了上海市葡萄技术标准。在这两个技术标准里面,我们都对产量、化肥、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作了严格的规定。

  2003年,在马陆镇政府的全力帮助下,“上海马陆葡萄开发有限公司”成立。2004年,在上海南京西路上海展览中心,马陆葡萄节借上海郊区夏令瓜果展销之势宣布开幕,刘云耕、唐登杰、袁以星、陈文泉等市、委、局领导都出席了开幕式,葡萄研究所自己生产的葡萄从那一天开始卖到了25元1斤,成为全国之最!自此,马陆葡萄开始走向市场化运作。

  品牌效益的运作,讲究的是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发展。马陆葡萄公园至今已发展成一个集科研、示范、培训、休闲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农业园区。对马陆葡萄、嘉定葡萄、上海葡萄1+3模式的发展,起到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目前,马陆葡萄面积有5000亩,其中设施栽培占50%。在新的形势下,马陆葡萄要继续坚持1+3发展模式和“有限”发展理论(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的有限利用),审时度势、纵观大局,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把马陆葡萄真正打造成绿色、生态高效、甜蜜的现代农业。

  马陆葡萄主题公园应运而生

  2005年3月,为了展示马陆葡萄的科学发展内涵,优化葡萄产业,弘扬葡萄文化,并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马陆镇政府批准立项建设“马陆葡萄主题公园”。这是中国第一个葡萄主题公园,作为马陆品牌的一个聚集地,如今已成为马陆葡萄宣传营销的新载体和上海市民观光休闲的好去处,不仅带动了长三角地区葡萄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成为全国葡萄产业的一面旗帜。

  公园位于马陆镇东北角,总投资4000余万元。以500亩设施葡萄为依托,采用现代农业设施栽培技术,集葡萄科研、示范、培训、休闲于一体。现有主栽品种40余个,科研品种120余个,通过推行优质栽培技术、倡导健康消费理念、宣传科技新品,成为广大游客的科普教育基地,让所有来公园的游客在休闲的同时了解葡萄,感受到科技的无处不在。

  公园占地500亩,其中水域面积120亩,道路及部分景点面积100亩,葡萄实际种植面积280亩左右。在景点设计上,将葡萄的生产与观光旅游有机融合在了一起。公园的道路全部建设成“葡萄走廊”;利用水域面积建设成独具江南风味的“水上葡萄园”,另还有“葡萄迎宾园”“情侣葡萄园”“葡萄科普园”“葡萄科普馆”“采摘葡萄园”“葡萄盆景园”和“蔬菜花卉园”等,独具特色。

  科技加文化是马陆葡萄公园建设的两大核心。公园采用“生态型基质栽培”方式,运用有机基质替代土壤,应用根域限制栽培理论,达到无土栽培与设施园艺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栽培模式;把葡萄种植、包装、销售,产品展示、观光采摘、消闲娱乐,“美景、美食、美酒”融为一体,为市民打造了一个生活型与生态型相结合的农业休闲和科普场所,实现了“一产加三产”有机结合。

  马陆葡萄公园开创的1+3模式,成为我国葡萄产业迈向现代农业的示范点,不仅带动了长三角葡萄产业的迅速发展,同时也影响了全国各地的葡萄产业。公园采用“生态型基质栽培”方式,创造出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葡萄观光型栽培模式,等于把葡萄种在殿堂里、宫院中,不仅仅观赏环境“一尘不染”,而且还可以“坐享其中”,休闲、聚会、小酌,完全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它是建设城市公园的一种创举,为耕地资源极度短缺的我国大中城市建设花园式生态城市,提供了一种公园、绿地与耕地合一的模式,一种生态、景观、生产“三合一”的模式。它把葡萄种植、加工(酒、汁)、贮藏、包装、销售,产品展示、观光采摘、休闲娱乐、“美景、美食、美酒”融为一体,实现了一产的“接二连三”。

  再接再厉,全力打造马陆葡萄升级版

  自2001年首届马陆葡萄节举办以来,每年我们都将这个节日当做一件大事来抓。马陆葡萄公园的落成,极大地丰富了葡萄节的内容。现在,马陆葡萄公园已成为马陆葡萄节开展各项活动的主要场所。据统计,自2006年葡萄公园开放以来,在葡萄节期间接待游客和各类参观团体共计70多万人次。国家和省市领导习近平、俞正声、韩正、孟建柱、胡延照、赵雯、洪浩以及美国劳工部部长赵小兰等,都先后来园视察。

  2006年底,马陆葡萄公园通过国家旅游局的验收,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07年,葡萄公园被评为“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随后连续两年被评为“科普教育先进集体”。2009年,公园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10年,公园升级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同年,又被评为“世博观光农园”。

  在马陆葡萄公园的引领示范下,目前全国共建成23家葡萄主题公园,葡萄产业风生水起、日新月异。在全国葡萄产业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马陆葡萄也面临机遇和挑战。如何发展得更好、始终走在产业的前沿,确保马陆葡萄这张亮丽的名片经久不衰?这就需要马陆葡萄打造“升级版”,即从观念、设施、机械化、信息化、品种等方面入手,对马陆葡萄进行全面升级改造。

  第一,通过政府引导,让农户树立重质量、轻数量,重品质、轻产量的观念;多用有机肥,少用化肥、激素等,从而保证葡萄的安全卫生,生产好的葡萄。第二,通过相关职能部门出台葡萄种植技术标准、施肥、用药标准等,为葡萄的标准化生产打好基础,以专家讲座、现场培训等方式帮助农户提升葡萄品质,发展葡萄品牌。第三是开展葡萄评选活动,以此促进葡萄质量的不断提升。第四是加强设施建设与改造。采用现代化种植模式,实行信息化管理,提高马陆葡萄科技含量。第五是调整品种布局和栽培模式,使葡萄最早5月1日上市,最晚在元旦前后结束,全年供应期8个月,并实现葡萄的挂树储藏。第六是加大品牌宣传力度,不断拓宽销售渠道。

  在今后的产业发展中,马陆葡萄要进一步做好科技示范作用,通过有机栽培模式以及1+3发展模式,实现废弃物的再利用,开拓科研、生产、观光、销售渠道,引领行业发展;以经济为杠杆引导果农以质取胜,改善品质和生态环境,推动上海葡萄产业和上海农业的发展。

  马陆葡萄要在新一轮发展中,更好地发挥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示范培训作用:利用葡萄公园品种多、栽培模式齐全的优势,发挥葡萄研究所的科技优势,做好新品种与轻型栽培模式的示范,制定环境友好型的葡萄管理标准,加强对农民和企业员工的培训,把种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工作做得更加踏实有力。二是品牌引领作用。“传伦”牌葡萄是马陆葡萄中的精品。目前是上海市唯一一家通过中绿华夏认证的有机葡萄品牌。“传伦”牌葡萄是“马陆”牌葡萄的一个升级版,要通过品种调整和栽培模式创新,使“传伦”牌葡萄始终走在马陆葡萄的前沿,成为马陆葡萄的排头兵。三是科技支撑作用。马陆葡萄研究所自2000年9月8日升级为上海市葡萄研究所以后,在区、镇两级政府的支持下,一直重视对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目前已拥有一个有3名高级人才、4名中级人才的科研团队,主持或参与了多个省部级科研项目和多项栽培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参与,并获得过多项科研成果与技术专利。

  在新一轮的发展中,科技仍然是葡萄产业发展的核心、支撑与动力。我们一定要再接再厉,继续努力,争取更大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