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贤滚灯的前世今生

2016-12-09  作者:王正荣

  口述:王正荣

  采访:周仁龙

  整理:周仁龙

  时间:2015年11月3日

  我从小喜欢文体活动。我小时候,家乡法华镇已小有名气。特别是农历九月半的“香寺”,香客云集,很是热闹。“香寺”中有个出灯行街活动,更是庙会活动中的重头戏,里面“龙灯”“滚灯”等各式民俗文艺形式,在行街活动中各显风采。在耳濡目染中,我对民俗文化活动更加偏好。

  要说奉贤滚灯,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以柘林镇(2003年由胡桥镇、柘林镇、新寺镇3镇撤并而成)胡桥地区为代表的滚灯,自古以来就代代相传,没有中断,因而传承和发展了一整套完整的滚灯技艺。20世纪以来,就以“胡桥滚灯”出名。2000年,当时的胡桥镇就以“胡桥滚灯”申报,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2008年,新的柘林镇还是以“胡桥滚灯”申报通过了国家文化部的复审,保持了“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殊荣。2007年申报国家级非遗物质文化遗产时,乃以“奉贤滚灯”申报,成为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所以,“奉贤滚灯”其实是“胡桥滚灯”,柘林镇政府是该项目的保护单位,故时而也称“柘林滚灯”。

  滚灯艺术源头长

  滚灯流传于我国长三角区域。而奉贤滚灯因其独特完整的舞技套路而独树一帜。

  据传,奉贤滚灯源于明朝。奉贤地处东海之滨的杭州湾北岸,成陆已有6000多年。3000多年前,境内已有人类栖息。由于地处杭州湾入海口,地势东高西低,水患频繁,劳动人民便以各种形式祈福免灾,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滚灯。洪涝灾害造成了家园破损,民不聊生,于是,一些超度亡灵的祭祀舞蹈就在长三角各地盛行。如串地灯、串五方、串荷花灯;驱邪镇恶、保病痊愈的大报接圣;杂耍技巧要求很高的发火球、发水碗以及弥带等。民间的龙狮舞、滚灯舞都为祈求上苍保一方平安。在表演祭祀舞蹈时,有的需要先作面部化妆,有的戴上各种神灵面具,做着“跳架鬼”的动作。

  据《奉贤县续志》记载,唐开元元年,奉贤境内西起漴缺,东至公平村筑捍海塘以御水患,为祈福免灾,每年民间都有戴面具舞灯以求降伏水患。

  “菩萨出巡”是佛教“祭神”的仪式之一,俗称老爷出会。据《奉贤县志》记载,有七道礼仪排道启程行街,前有“夜叉队”“旗张班”等六道礼仪队列,第七道设有清音班、灯舞、踏高跷等民间艺术,香客纷纭,众生相庆,意在托福百姓“去瘟保平、六畜兴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福。

  庙会俗称“节场”,是以“香火旺盛”之日而形成“香寺”这一独特的宗教礼仪。各庙堂多以农历的“正月半”“七月三十”“九月半”等为庙堂的“节场”日。据胡桥镇已故滚灯老艺人吴伯明生前的回忆,当时庙会前先要搭“敞”供“老爷”,香客自带供品。“出灯”日那天早上7点行街出灯,滚灯开道,后有龙灯,再后是锣鼓,中间有打莲湘、荡湖船、托香,最后是4人抬“老爷”出来。“节场”日众香客求神拜佛,庙内香火旺盛,庙外搭台唱戏,娱乐杂耍,灯舞龙跃,场面热闹,时续3天。“庙会”区别于“菩萨出巡”,其民间传统文化的参与形式,也从“祭神”演变为“娱神”。

  海滩上表演滚灯舞大年三十夜、“元宵节”或重大庆贺之日,民间都以出灯的形式予以庆贺。据《奉贤县志》记载,元宵夜象征团圆,农民点香燃烛,寺庙悬灯插烛,俗称“点红灯”,灯盏依次排列似宝塔,最上层一盏谓之“天灯”。到了晚上,民间集会“出灯”。滚灯点燃大红蜡烛,转动自如,为各灯之首而开道。农民用稻草扎把点燃,边舞边唱吉利诗句,场面壮观。灯会使滚灯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从“娱神为乐”走向“娱民为乐”。当年太平军到奉贤时,奉贤百姓欢欣鼓舞,用跳“滚灯”来表达对太平军的欢迎。另据《奉贤县续志》记载,为庆祝1945年抗战胜利,奉贤人民以灯会的形式予以庆贺,出灯多达100余盏。1955年,当时的胡桥乡窑桥村村民陈伯民、吴伯明,曾代表奉贤县参加在南京市举办的江苏省首届民间艺术会演。1956年春节,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再次组织灯会活动,盛况空前。由此可见,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及文化习俗的发展,滚灯活动已从原生态逐渐融入地方民族习俗与文化活动之中。

  奉贤滚灯三元素

  奉贤滚灯有三个基本元素。

  一是奉贤滚灯的制作。滚灯是用毛竹编扎而成的。古代长三角地区盛产毛竹,为滚灯制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原材料,也为滚灯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滚灯体积大但要轻,硬度强但要有韧性,要制作方便,价格便宜,就地取材,毛竹就是最佳的选材。古代民间,竹匠遍及奉贤各乡,滚灯道具就是这些聪明的竹匠制作的。传统的滚灯直径1.5或1.6米,用12个竹片扎成,内胆直径70厘米,也用12个竹片扎成。本地竹匠以冬天砍采的毛竹为上品,称之为“腊竹”。腊竹的弹性、韧性、篾性比夏竹好,劈篾后更加光滑,硬度也强。竹的品行孤傲倔强,有不驯之气;竹的材质骨硬、坚韧;舞滚灯的人露着脖子,体现一种精神,一种力量。

  二是奉贤滚灯的伴奏。滚灯是一种粗狂、大气的民间舞蹈。原先舞“滚灯”没有音乐,是靠打“竹筒”作为舞蹈的伴奏。竹筒取毛竹中断,锯成长2尺的2节竹竿,圆筒的直径在2寸左右,中间不能有节结,两根竹筒敲打时,声音要响又有共鸣。敲竹筒、舞滚灯适合百姓劳动之余在田间场头表演,是最原始的形式。自从舞滚灯进入庙会节场表演后,敲竹筒伴奏方式渐渐淡出了滚灯音乐序列。敲鼓成了舞滚灯的主要伴奏方式,所用锣鼓有大锣、小锣、小京锣、木鱼和大鼓等。到了20世纪90年代,滚灯艺术在原生态表演基础上吸收了其他民族民间文化的表演手法,结合国际大都市的文化特质,从田间、场头走向高雅的艺术殿堂;滚灯的音乐也在民俗民间的原始形态上增加了现代音乐的元素和创作理念,在保持江南民间音乐的特色基础上加进了西洋乐器和电声音乐,修改和创作了多部滚灯乐曲,既有适合男子滚灯舞蹈表演的音乐,又有柔美舒展的女子舞灯音乐。

  三是滚灯的技艺。古时候舞灯者都为男子,一灯多人。历代的滚灯表演有“缠腰”“蜘蛛放丝”“金猴戏球”“白鹤生蛋”“日落西山”“荷花拔藕”等十多种表演套路或手法,充分展现男子汉雄性阳刚的豪放气势,是民间灯舞之中的特异种类,是技巧和力量结合的经典之作。劳动创造了滚灯,也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滚灯技巧,这是所有民间舞蹈产生的规律。比如,筑塘填海产生了滚灯道具,海堤上民工工余时间玩“大竹筐”孕育了原始的滚灯技巧;古老的傩戏中“二郎神”舞滚灯治水患,也对后人的滚灯技巧产生影响。民间田间劳作时农民耍滚灯,自觉和不自觉地创造了一些原始稚嫩的滚灯技巧,为滚灯技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漫长的滚灯技巧发展道路上,各个时期的滚灯传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清代柘林吴家班的高台脱靴,民国时期吴小兵的“长凳缠腰”,新中国成立后以陈伯民、吴伯民为代表的一批舞灯高手总结出传统滚灯十一套技巧动作等,都为传承民间滚灯作出了贡献。

  奉贤传统大滚灯用12根竹条扎成,直径1.5米,重30公斤。其技巧分为“站立舞动”“地上转动”“跳跃翻背”“空中旋转”和“叠加抛接”5个类型。目前已有“缠腰脱靴”“白鹤生蛋”“鹁鸪冲天”“跳脱灯”“金猴戏球”“鲤鱼卷水草”“鲤鱼绕尾”“和合兔子”“荷花把藕”“叠罗汉”“五梅花”“蜘蛛放丝”等20多套动作,形成了奉贤滚灯技巧独特的舞蹈风格。

  奉贤滚灯获新生

  1957年至1981年,民间传统活动一度停止,奉贤滚灯也无例外。这期间,多位民间滚灯老艺人相继谢世,出现一段时间的断层,造成滚灯民间艺人所剩无几,小辈后继无人的状况。

  1981年,当时的胡桥公社文化站对滚灯进行了挖掘整理,挑选了10多位年轻人参加为期3个月的传统大滚灯学习班,并在次年的上海市乡镇企业文艺汇演嘉定庆元宵的行街活动中首次亮相。

  1984年、1985年期间,上海市全面开展民间文化集成活动。县文化馆马贵民、潘勇刚、高建新等老师多次来胡桥,我陪同他们采访了陈伯民等老艺人,把滚灯项目编入《奉贤民间舞蹈集成》一书。传统大滚灯的表演套路也在1984年县群众文化汇演舞台上亮相。1990年,胡桥滚灯在县体育部门支持、推荐下,首次走出上海,迈向全国舞台,参加了在广西举办的全国第四届少数民族运动会表演项目,获得二等奖,以后又连续参加了二届。

  20世纪90年代初,胡桥滚灯、头桥沪剧、金汇白杨村山歌、奉城木雕等各乡镇一批特色优秀项目,被县文化局列为特色扶持项目。区文化馆徐思燕作为胡桥滚灯的指导老师,先后融合、开发了中小滚灯的创新表演手法。1990年,胡桥镇滚灯参加了上海市各界人士春节团拜会,得到了国家主席杨尚昆接见。1994年胡桥滚灯队首次进入首都,参加国庆45周年游园活动,江泽民总书记等国家领导人观赏了胡桥滚灯。

  在当时的胡桥镇和县文化、体育等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胡桥滚灯的挖掘传承工作卓有成效,得到社会的认可,频频亮相于市区文艺体育舞台,并走上了全国舞台。2000年,胡桥镇获得“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殊荣。

  2007年,为在全区普及滚灯项目,“胡桥滚灯”上升为“奉贤滚灯”。为保障滚灯项目的发展,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落实专项资金,保证队伍建设、演员培训、演出活动等有序发展。二是成立了“奉贤民间艺术研讨会”,研究民间文化保护的重点和传承、弘扬的措施。三是确定由县文化馆专人负责滚灯项目发展和活动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方案。四是培养后继人才,把滚灯项目列入中小学的课堂中,编写教材,有序传授。五是再次深入普查,挖掘原始材料,已挖出近20位民间老艺人及传承谱系。六是注重队伍建设,推动民间艺术传承,在建立精干队伍的基础上推动多层次、多类型的滚灯活动。目前我区已建立各局行、乡镇滚灯队数十支。七是以活动为抓手,编排女子小滚灯操,使之成为群众喜闻乐见、易于参与的健身锻炼活动之一。八是编纂内容较为全面的传承书籍《舞动滨海——奉贤滚灯集成》。

  为了奉贤滚灯的传承和发展,柘林镇以及区文化、体育等部门历年来多次举办滚灯培训班,滚灯操、舞大奖赛,男子擂台赛等多项活动,赛事获胜者被区文广局和体育局分别命名为“擂主”“滚灯大王”等并颁发证书。

  2003年,胡桥、新寺、柘林3镇撤并为新的柘林镇后,作为滚灯的保护单位,柘林镇政府的重视、保护使滚灯发展到新的阶段。一方面完善机制,把奉贤滚灯的传承和发展、“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创建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镇里成立了由分管副镇长牵头,文体专职干部、滚灯传承骨干等组成的柘林镇滚灯保护工程领导小组,研究制定滚灯保护规划和发展计划,累计投入资金291.5万余元,用于滚灯场馆的建设、队伍建设、培训基地、活动开展、交流演出等。2012年,又成立滚灯艺术协会,目前该协会拥有45家团体会员,覆盖全镇各村居、部分企事业单位以及区内文化部门,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受益的工作格局。另一方面是加强阵地建设,调整完善了滚灯艺术陈列馆的布局;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胡桥学校乡村少年宫、胡桥社区、绿太阳幼儿园以及阳光家园等地,长期设立滚灯艺术培训基地;完善了镇有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有学校、村有综合文化活动室的公共文化网络体系。其中胡桥学校、绿太阳幼儿园均把滚灯列为特色教育科目,作为校园的晨操,编写专题教材,融进各学科教学中,让学生在听、看、玩、学中开发智力。还安排传承艺人进校指导,开设讲座,培养舞滚灯和扎滚灯人才。同时注重队伍建设,各村、居委全部组建滚灯表演队伍,全镇共有老、中、青、少、幼滚灯队伍56支,每年积极参与市、区、镇举办的各类文体活动,月月开展阵地活动,其中老年团队天天坚持练滚灯,每年舞灯人次达5万以上。部分基层团队还多次参加市级以上的民俗文化展演,如胡桥居委童艺滚灯队,2013年度参加了全国老年健身交流大会并获得最佳配乐奖、优秀表演奖、体育道德风尚奖三大奖项。此外,在滚灯协会的助推下,全区各乡镇、开发区和各委办局有33家单位组建了38支滚灯队伍,每年活动人次达2万以上。

  奉贤滚灯的魅力

  奉贤滚灯舞是上海地区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艺术瑰宝,也是上海民间舞蹈的“一枝独秀”,是上海地区最完整的民间灯舞。它的魅力主要体现在社会价值上。

  滚灯是众多灯类中的一族,它的形态有其特殊含义。圆形意示“吉祥”,舞灯套路有寓世间生灵腾跃之意,如“白鹤生蛋”“鹧鸪冲天”“鲤鱼卷水草”等。完整的表演手法,富有诗意的动作“花名”,印证了滚灯舞这一民间优秀文化瑰宝的独特性。前辈的传统套路同样得到了现代人的青睐和喜爱。滚灯的造型、表演的手法以及它的观赏性和强身健体的特色,无不显示它的朴实美、力量美、阳刚美、健身美,使它能较快地融于当今的社会,吻合于群众的节拍。时至今日,滚灯舞的传统表演手法,在后人的延续和发展中继续显示其顽强的生命力和社会价值。

  滚灯舞从古到今,继往开来,在其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有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从“娱神”走向“娱民”,从求“吉祥”至贺“喜庆”,充分体现了滚灯舞在民间的生命力和娱乐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逐渐探索、发展,形成了多灯种全舞型表演形式,展示了滚灯独特的“舞威”优势和“健身”价值。女子中小滚灯的创新问世,是滚灯表演形式上划时代的产物,其内涵也从“神舞”“杂耍”变革为“娱乐”“健身”。许多群众都从刚开始的滚灯观看者转化为参与者。如今,学校、社区、街头处处可见舞滚灯者,滚灯活动已在奉贤全面开花。胡桥学校以滚灯为素材编写教材、培养接班人,成为奉贤滚灯的培训基地。以小滚灯为道具的第一套滚灯健身操,深受广大中老年妇女的欢迎而形成体育锻炼热潮。各乡镇、企事业单位的文体活动中多姿多彩的滚灯舞、大型团体操的崭新亮相,充分体现了滚灯在挖掘、整理、推陈出新的基础上,越来越被社会民众所喜爱和参与。

  滚灯舞的问世,是前人信仰文化、民俗、民风的产物。其形式是“慈善之举”,其意思是“祈福消灾”。凡民舞之,是托福;兵将舞之,是扬威。从求神拜佛的为“神”而舞走向庆丰贺喜的以“娱”为舞,本意都是求得国泰民安。所以,滚灯舞又是区别于纯宗教礼仪仪式团队的一种包含民间艺术内涵的“娱民”形式,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有生命力的一个灯舞种类。奉贤滚灯自20世纪80年代恢复活动以来,逐渐走向现代社会的大舞台,开始了从农村田野向城市大舞台迈进的步伐。现代的表现手法更体现了滚灯舞的内在潜质,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以奉贤中学、致远中学学生为主体,以中小滚灯为道具的大型滚灯团体操《南上海的明珠》,参加了第八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团体操的表演,同时也把滚灯的健身热潮推向了高潮。目前,全区已拥有滚灯活动团队数十支,其主办单位包括乡镇、企业,还有学校、部队、公安、卫生、银行系统等事业单位。参与者上至80岁的老奶奶,下至幼儿园里的小娃娃。人们利用休闲假期、茶余饭后,舞中灯挥小灯,编操跳舞,其乐融融。在休闲中沟通情感,在健身中增进友谊,呈现出一派和谐祥和的氛围。一位尝到甜头的老奶奶说:“跳滚灯健身舞,手腕有劲了,肌肉结实了,身板匀称了,身体强壮了,滚灯已成为我生活中的好伙伴。”滚灯为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新的娱乐方式,为构建现代和谐社会作出了贡献,也为滚灯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充分体现了传统滚灯和现代社会相融合、艺术和强身健体相结合的社会效应。

  奉贤滚灯获殊荣

  要说奉贤滚灯取得的成果,还是不少的。自1981年被重新挖掘以来,以胡桥(今为柘林镇)为基地和龙头,滚灯艺术不断传承、创新、发展,从而在奉贤全面开花。目前各镇、各机关、各行业及中小学幼儿园都有滚灯表演队伍和培训活动,且各行业条线的滚灯舞、滚灯操在上海市以及全国性的文体表演中得奖频频。就拿柘林镇来说,已拥有女子中老年滚灯操队伍20多支,企事业单位滚灯演出队伍6支,镇骨干演出队伍2支。胡桥学校在学生滚灯技巧传授方面颇有建树:把滚灯技巧编入教学课程,从小学5年级至初中2年级的学生都接受系统的滚灯技巧训练,迄今已培养学生数百人,被市教育局列为特色项目学校。这是一个方面的成果。

  另外,从传统的大滚灯,发展到中滚灯,再融入小滚灯,使滚灯这一传统民间艺术扩大了受众面。传统大滚灯只适合身强力壮的年轻人,而中小滚灯是幼儿和老年人都能舞动的。

  在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的重视、支持和现代滚灯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奉贤滚灯创出了一个个佳绩。我算了一下,主要有:1991年全国第四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二等奖;1995年全国第五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一等奖;2000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滚灯)之乡”,2008年复评通过;2003年,全国“四进社区”演出评比活动金奖;2004年,全国第十三届群星奖纪念奖;2004年,获上海市特色乡镇称号;2005年,长江流域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节展演;2005年,全国亿万农民健身展示开幕式演出优秀表演奖;2007年6月,奉贤滚灯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1月,奉贤滚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6月颁牌;2008年11月,获首届中国农民文艺汇演丰收杯;2009年10月,柘林镇滚灯手工艺品赴美国参加了展览活动;2010年8月,柘林镇滚灯队参加了中国·上海世博会巡演;2011年11月,柘林镇滚灯登上了央视《我要上春晚》的舞台以及央视春晚的热场表演;2013年参加全国老年人健身交流大会获得优秀表演奖、最佳配乐奖、体育道德风尚奖;2014年6月,奉贤滚灯赴德国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2015年10月,参加全国乡村“亿万农民健身活动特色项目”展示,获得优胜奖。

  回顾奉贤滚灯的前世今生,我的心情非常激动。滚灯的每一个发展成果,都是时代进步、社会安定、人民幸福、经济繁荣的缩影。我相信,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的精神鼓舞下,在党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文艺大发展大繁荣方针的指引下,奉贤滚灯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