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打造北外滩航运集聚区

2016-08-05  来源:中共虹口区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 作者:陆清冬

  口述:陆清冬

  采访:刘世炎

  整理:刘世炎

  时间: 2015年12月2日

  【口述前记】陆清冬,1962年11月生。1980年7月参加工作,2002年12月至2011年11月担任虹口区外经委主任、区投资促进办 主任、区航运办主任、北外滩集聚办公室主任。参与北外滩航运集聚区的发展建设及各类重大活动的筹划工作。2011年11月任虹口区政协党组成员,2012 年1月任虹口区政协副主席,2015年1月至今任上海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

  我从1999年到2013年,直接从事北外滩航运服务发展工作,亲身经历了北外滩航运集聚区的形成与发展。北外滩在2012年之后,又加了“金融”两字,叫“北外滩航运金融服务集聚区”,今天我就谈谈在北外滩航运要素集聚这方面所做的工作。

  历史底蕴催生集聚区

  虹口航运业历史非常悠久,虹口是上海航运的发祥地。早在1845年,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就在现在的虹口北外滩地区,过去叫“徐家滩”,建造驳船码头。之后美商、英商纷纷在这里建了宝顺码头、旗昌码头等。1866年英商蓝烟囱轮船公司的“雅加门”号远洋货船首次靠泊虹口码头,从此拉开了虹口百年航运的历史。在2002年之前,虹口北外滩沿江一直是上海外贸进出口货物主要的集散地,过去叫上港三区、上港五区,这里关于航运文化的沉淀很深。北外滩有一个“下海庙”,它和航运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里面供奉着“妈祖”,实际上就是海神庙,过去很多人漂洋过海前,纷纷来祈求平安。东大名路378号的中远集装箱运输公司总部,就是那幢小红楼,是上海历史上的英商耶松船厂旧址。东长治路上的海员医院,黄浦路上的海鸥饭店原来是国际海员俱乐部,整个北外滩一带有很多与航运有关的文化和历史。

  正因为虹口具有这样的历史文化底蕴,所以在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战略中,虹口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在国际航运大的港口当中,不管是货物吞吐量还是集装箱吞吐量,上海一直是排在第一位,到现在为止还是排在第一位。但是这个只能叫作航运大国,不能叫作航运强国,或者说上海是航运大港,不是航运强港。因为体现核心竞争力的不仅在于货物的吞吐量,更在于你的国际影响力,体现在航运金融、航运仲裁、航运信息、航运法律等方面的完善程度,这些很多都是软实力和话语权的建设,是航运价值链中比较高的部分。相对来说,上海这部分是薄弱的,而国际上比较公认的航运中心城市是伦敦、新加坡和香港。二是2009年3月,国务院通过了《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就是我们常说的“国务院19号文”,里面提出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发展的核心目标,即要在2020年把上海建设成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这个资源配置能力就是要大力发展航运服务业,标志就是航运要素要集聚,诸如要大力发展航运金融、航运仲裁、航运法律、航运经纪等。国务院19号文件首次明确要大力发展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从而将北外滩发展纳入到国家的发展战略里面。

  而虹口北外滩地区具有发展航运服务业的优势,具体来说:一是我们地处市中心和黄浦江的核心区域。北外滩是上海CBD即中央商务区的一个组成部分。二是黄浦江两岸的综合开发,又为北外滩沿黄浦江一带提供了发展的契机。三是虹口有发展航运的历史积淀和产业基础,更有未来发展的巨大空间。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做出战略决策,制定了虹口区的发展战略,就是大力发展以航运为特色的现代服务业,提出了“航运虹口”的口号,这个目标的确定为我们明确了方向,统一了思想。时任区委书记孙卫国是“航运虹口”战略的主要推动者,他亲自领导和推动了“航运虹口”十年磨一剑的全过程,时任区长俞北华,副区长池洪、应名勇等区领导带领我们攻克一个个困难、取得一个个成绩的景象,到现在都历历在目。

  早在1996年,在北外滩地区就已设立了国家级航运交易所,对北外滩集聚航运要素,集聚航运企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到1999年时,北外滩因为地处沿江码头地区,有超过500家与航运相关企业在那里发展,如码头作业公司、货代公司、水上运输公司、物流公司等。所以,当时虹口区委、区政府将聚焦点放在如何将虹口悠久的航运历史、现实的产业基础以及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需求,转化为虹口下一步发展的动力。当时的决策是要成立一个机构,叫“虹口区东大名路航运街建设办公室”,1999年3月份成立,这是北外滩航运集聚区建设的第一个政府机构,我是第一任主任。

  这个机构一直在演变。在2000年时,虹口区“北外滩建设指挥部”,与“东大名路航运街建设办公室”合在一起。到2002年时,上海市启动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建设,我们区里及时整合了北外滩的开发机构,成立了“上海市北外滩地区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航运建设的职能就放在这个部门,这个办公室的主任由副区长兼任,我则担任副主任。

  这里着重介绍一下成立航运街建设办公室的事情。我在1995年之前是在区外经委工作,1995年起先后到唐山路街道、广中路街道当副主任,1998年到1999年组织上派我到美国学习。从美国回来后,当时的区长薛全荣找我谈话,他说,你从国外学完不能回到街道了,现在成立了一个“虹口区东大名路航运街建设办公室”,你来当这个办公室主任。当时,成立这个办公室,连办公地方也没有,如何开展工作、如何定位都没有明确,只是给了一块牌子。在提篮桥街道办事处的一个小阁楼找了个小办公室,外面下雨里面就漏水。我只在那里待了一个星期,觉得这样不行,这是区政府的工作机构,要经常跟外面打交道,放在街道办事处的小阁楼上,不合适。于是,我通过以前在外经委工作时的老关系,在东大名路777号一家外资企业的办公楼里找到一个约200平方米的办公场地,当时办公室成立时也没有工作经费,跟人家商量,也就免费用了。人员是从有关部门调了三四个人,就这样,因陋就简,开始启动工作。

  刚开始,从哪里入手去做这个工作?坦率地讲我们也不是很清楚,这之前我也没有这方面的工作经验。办公室成立后,我们首先开始调研,着手对集聚在这个区域各个商务楼的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然后开始对东大名路航运街的建设发展进行规划,并启动相关的宣传工作。

  先行先试促航运要素聚集

  在航运要素集聚中,我们抓住了几个大的先行先试机会,第一个是以“CEPA”协定为契机促进外商独资物流公司的发展。2003年6月29日,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区政府签订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加强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协定(“CEPA”协定),协定规定内地对香港开放服务业,其中很重要的是物流公司。原来没有这个政策之前,外商不能独资成立物流公司,只能搞合资,而且外方的控股比例最高不能超过75%,有很多门槛。从2004年的1月1日开始,注册在香港的这类企业可以成立独资的物流公司了。

  我原来在外经委,对于外资市场准入研究得比较多,比较早地研究“CEPA”,并开始谋划做这件事情。我们在2003年下半年就开始做大量的政策推介和宣传。那个时候已经有很多的外资航运物流企业在上海发展,他们想成立公司,不知从何着手,无法成立公司,都是以代表处、办事处的形式存在,或者挂靠在别的企业名下,用人家的营业执照。我们了解了这些情况以后,就联手市外经贸委,把这一类的企业召集起来进行政策宣讲,包括成立公司的条件和需要准备的材料。我们在香港找了合作公司,在香港注册公司需要的有关材料可以找我们的合作公司帮忙,上海这边就由我们来帮助他们准备材料。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经过我们宣传和解读政策以后,给他们讲清楚准入路径,也为他们准备好了报批材料。当2004年1月1日政策开始执行后,这些在上海的外资航运物流办事处纷纷转化为独资公司。记得在2005年,市外经委做过一个统计,这一类公司落户虹口的占全市的70%以上,而且当时成立的都是中国公司,很多都是总部型的,比如世界最著名的UTI,中文叫作“优特埃”,还有罗宾逊CHRobinson、瑞德Ryder公司、法国的SDV,这些都是世界前十大的物流公司,他们纷纷把中国区的公司总部设在虹口。我这边有一个统计数字,2002年的时候北外滩的航运企业是508家,到2012年底是3546家,这是在虹口纳税公司的数字,还有部分在这里设办公室,没有在这里纳税的差不多有2000家。这一块对区里面的税收贡献,从2002年的0.63亿元,占区级税收总量3.6%,增加到2012年的6.67亿元,占区级税收总量达到12.3%,航运服务业已经成为虹口区的支柱产业。这是我们策划的一类重大招商活动。

  第二个先行先试就是发展航运经纪业。经纪人在航运业内的作用是很强的,叫航运的润滑剂,实际上就是航运中介。比如说航运贸易、航运金融、航运保险,都是通过经纪人完成的,类似于买卖房子。我租一个房子卖一个房子肯定不会自己去找买家卖家,都是到中介那里挂牌的,这个航运经纪也是这样。在中国,历史上航运经纪一直不对外资开放,但是航运经纪又有这么积极的作用,我们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点是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业,航运经纪是这种高端服务业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上海要发展航运经纪这块,政策又不对外资开放,有点悖论。我们在研究这个问题的基础上,着手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是调查摸底,研究国际上最著名的航运经纪公司有哪些?我们把这些国际航运经纪公司研究得比较清楚,形成了我们潜在的招商目标。第二个方面,我们主动联手上海航运的主管部门上海市交港局,还有管经纪事务的市工商局,跟他们一起研究存在的政策瓶颈。第三个方面,我们于2009年12月在北外滩成立了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航运经纪人俱乐部,我记得那个俱乐部是我和海事大学的校长一起揭牌的。先把俱乐部成立起来,通过俱乐部做了大量的政策研究和呼吁推动工作。我们联手国际著名的航运经纪人协会——英国皇家特许经纪人协会,于2010年4月17日,在北外滩搞了一个上海国际航运经纪行业研讨会,请市工商局、市交港局、市外经贸委这些主管部门来了解航运经纪人的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瓶颈、障碍,做有关的推动工作。这些部门听了以后感觉这个产业应该要发展,怎么发展?先进行试点。在2010年6月24日,虹口区政府和市工商局、市交港局共同签署了《关于航运经纪业准入试点工作方案会议纪要》,市交港局、市工商局发布了《关于启动上海市航运经纪业准入试点的通知》,明确在北外滩开展第一批航运经纪人试点工作。

  2010年7月29日,首批国际航运经纪公司颁照仪式我们作为区政府机构,跟市交港局、工商局打交道,特别是涉及外资还要跟原来的市外经贸委打交道,做了大量的沟通协调工作。第一批参加考试的很多是老外,他问你用什么卷子,用中文考吗?在中国肯定考中文的,后来我们做了工作,一部分可以翻译成英文。还要考他们合同法,人家对中国的合同法哪里清楚,我们又做了工作,允许这部分的老外带翻译进去,另外也跟有关部门讲了,这部分人都有英国皇家经纪人的资格证书,原则上可以换发成上海的航运经纪人资格证书。反正我们是两面做工作。这样,2010年7月10日在虹口区南湖职校举行了上海首次航运经纪执业资格考试,按规定五个合格的航运经纪人可以组建公司,因此在2010年的7月29日,中国大陆首批九家航运经纪公司获准在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注册成立,其中包括全球最著名的航运经纪企业克拉克森、辛普森、百力马等。这是非常有影响的,历史上我们的工商执照上从来没有这个行业,它填补了中国航运经纪业的空白。

  第三个先行先试,现在回顾起来,我感觉非常有意义,那就是修改交通部的《道路运输管理条例》。这个《条例》原来是讲货物陆路运输,是交通部负责管的。我们前面讲的那家罗宾逊公司2006年在北外滩成立了一个物流公司,但是物流公司不是其在美国的主要核心业务,其核心业务叫“无车承运”。什么叫“无车承运”?即该公司有一个网络平台,叫“公路运输信息交易平台”,把大大小小的运输公司都整合在它的平台下,由它和货主签订运输合同,然后它派单给这些运输公司来运输,它收中间费用,该公司自己名下不拥有“固定资产”,叫“无车承运”。从法律意义上来说,它是一个承运人,但它自己名下没有车。我们国家不认这种形式,我们认可的运输公司必须有车,否则不能作为承运人,这类公司只能作为中介公司。但是人家不是中介,他们签订的合同不是中介合同,而是运输合同,和我们的道路运输条例的规定是不一致的。这种公司如果大量发展,对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整个资源的利用效率,绝对有好处。这家公司本身已在北外滩成立了物流公司,我们也经常与他们做沟通联系,他们提出要成立“无车承运”这样的公司,我听了以后感觉非常有意义,我说我们来帮助你推动修改道路运输条例。因为如果修改了的话,工商就可以核发营业执照,这是其一。其二,更重要的是在法律意义上承认他们作为承运人的资格,他可以开运输发票,而不是中介发票。

  在交通部,水上运输这一块归水运局管,管普通道路运输的是另外一个局,叫公路运输局。我们一次次到北京跟交通部不同的部门打交道,去和他们沟通。当他们领导到美国去访问的时候,我们安排他们访问罗宾逊公司的总部,让这些官员了解“无车承运”的业态,了解国内发展这个行业的意义。通过多次沟通,多番争取后,新的《道路货物运输与物流市场管理规定》中增加了“无车承运”经营的定义。因此,2011年罗宾逊公司获得交通部关于经营道路货运运输业务的批复,这家公司应运而生,落户在虹口了。

  像这样成立公司做一些政策性突破,填补行业空白,推动整个行业发展的例子,在北外滩还有很多。在北外滩搞第一批航运经纪人颁证活动时,有人介绍我认识了一个姓肖的先生,他是吉与宝公司中国代表处的首席代表,想要成立航运公司却不能成立。这个吉与宝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散货公司,注册在瑞士,但瑞士不属于沿海国家,内陆国家和中国没有双边的海运协定,因此他们想成立的公司交通部不批。我说我帮你去与交通部沟通,但是有一个前提,你必须要到虹口来注册,他答应了。我们就一次次与交通部沟通,最后交通部批下来了。吉与宝公司现在在我们四川北路的中信广场里面办公,规模已经很大了。这就是我们推进招商带动航运要素集聚的活生生的案例。

  北外滩邮轮经济应运而生

  世界上有三家最著名的邮轮公司,一个是皇家加勒比邮轮公司,一个叫嘉年华邮轮公司,还有一个是丽星邮轮公司,而中国本土邮轮公司到今天还是零。首先,我先讲邮轮经济的意义,它是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邮轮产业比较特殊,你既可以把它看作是运输业,又可以把它看作是旅游业,或者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产业。我们认为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邮轮产业理所当然是航运产业中一个重要部分。另外,邮轮产业在国际上非常发达,坐邮轮的乘客一年差不多有2000万人。我们上海具备发展邮轮产业的条件,国际上一些大的邮轮公司也对中国,特别是上海发展邮轮产业有非常浓厚的兴趣。

  过去来上海的邮轮都是一些挂靠港的邮轮,所谓挂靠就是从别的地方出发,到上海来停靠一两个晚上又走了,是路过的,挂靠的。有些邮轮公司基于战略考虑,想在上海成立公司,按照当时的法律来说是不行的。如果要成立航运公司,主要依据的法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海运条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海运条例》,在2011年之前我们的《海运条例》里面没有邮轮这一个章节的,这个条例里面讲的都是货轮。

  我们做了大量的各种层面的推动工作。国际上一些著名邮轮公司纷纷来到上海,2004年世界第三大邮轮公司丽星邮轮在虹口区注册成立独资旅行社,2005年丽星公司与虹口区南湖职校合作开办“国际邮轮管理”专业,2006年7月,世界第一大邮轮公司嘉年华旗下歌诗达邮轮公司的“爱兰歌娜”号从北外滩首航,开设了中国第一条邮轮母港航线。2007年7月世界第二大邮轮公司皇家加勒比公司在上海设立代表处。这些公司过来了以后要落地,要成立公司,但是按照当初的《海运条例》无法成立公司,我们就要做中央层面的政策推动工作,要改条例。我们参与市政府、国家发改委组织的邮轮产业研究,通过搞一系列的论坛,把这些问题摆出来,形成了一系列的调研报告,对发展邮轮经济的重要性、上海发展邮轮经济的有利条件、虹口区发展邮轮经济的优势和着力点都有清晰的认识,推动国家层面修改条例。

  有一个比较有意义的事情,就是2009年3月25日国务院通过关于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的“19号文件”时,第二天有四艘邮轮同时靠泊北外滩。前面讲到我们推动邮轮经济发展,知道在3月26日有四艘邮轮同时靠泊北外滩,有15000人坐邮轮来到上海,这是上海码头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盛况,我们感觉这事非常有意义,前期就开始策划,组织了一些平面媒体、电视媒体,准备做系列宣传报道。没想到,3月25日国务院通过了“19号文件”,这对上海两个中心建设是强力推动,是一件非常鼓舞人心的大事,事先我们也不知道这一天要通过文件。第二天,上海媒体兴奋起来,要找一个宣传的点,正好我们又策划了四艘邮轮同时靠泊北外滩活动,他们把这件事情和“19号文件”的通过很好地结合起来,所以那天上海所有的报纸、媒体全部围绕这件事做了大量的宣传,效果很好。

  四艘邮轮同时停靠北外滩2011年9月,交通部正式出台了《关于加强外商独资船舶公司审批管理工作的通知》,这个“通知”明确外国邮轮公司可以在中国设立独资邮轮船务公司。在北外滩的外商独资邮轮公司纷纷在中国成立公司,歌诗达邮轮公司是2011年9月9日获得交通部批复,成为中国第一家外商独资的邮轮公司。2013年世界第二大邮轮公司“皇家加勒比”也在北外滩成立中国公司。现在北外滩邮轮产业链条仍在不断完善和丰富,邮轮船务公司、邮轮旅行社、邮轮船供、免税品销售等业态均在北外滩相继设立。

  北外滩航运要素集聚初现端倪

  北外滩当初在确定发展重点的时候,我们就提出要“企业成群、要素成市、产业成链”的目标。企业要成群,大量的企业在这里集聚,现在大概超过3500家航运企业集聚。要素要成市,目前在北外滩集聚的航运要素功能性的机构有30多家,比如,有中国港口协会、中国船级社上海分社、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邮轮游艇分会、中国船舶交易信息平台、上海海事局、上海航运交易所、上海国际航运仲裁院、上海国际航运服务中心、上海国际航运物流人才服务中心、上海交通运输与物流研究中心、上海世界海事大学中心、上海船东协会等。这些要素和企业的作用有所不同,一个企业的作用非常有限,而要素则是在这个领域里面的组织者,企业都是围绕着他们的。产业要成链,目前在北外滩地区有船级社、船公司、船务公司、船代、货代、航运金融、航运经纪、航运咨询、船员服务、三游产业等,航运产业链完整。

  虹口区这些年还分别和中海集团、中远集团、上海海事局、上海国际港务集团、上海航运交易所等航运主管部门、航运龙头企业以及功能性机构分别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北外滩航运服务业的发展,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目前,北外滩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航运服务总部基地,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5年北外滩获批成为上海首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中唯一以航运为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009年国务院发布19号文件,明确提出建设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北外滩的名字首次出现在国务院文件中。2010年3月25日,在国务院发文一周年时,在北外滩搞了国内顶级的“国际航运上海论坛”。2012年北外滩纳入首个“中国邮轮旅游发展试验区”。同年,交通部和上海市政府签订《关于加快推进上海航运中心建设深化合作备忘录》,上海市市长和交通部长为“北外滩航运服务总部基地”授牌,北外滩成为交通部认可的国内唯一航运服务总部基地。

  2010年3月25日,国际航运上海论坛举行十年磨一剑,现在的“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已经成为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的重要区域,成为上海国际航运和金融中心建设的双重承载区,是虹口区“十二五”转型发展的重要功能区,体现了虹口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我很高兴能亲自参与其中,并贡献绵薄之力。

  (中共虹口区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