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展报告 
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中心城区核心引领区的黄浦
2022-06-20

  黄浦区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全区党员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走在前列,不辱门楣”的殷殷嘱托,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实践人民城市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努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化大都市中心城区核心引领区。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对接国家和上海市重大战略、重大任务,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经济密度保持全市第一,综合营商环境处于全市前列,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健全促进城区创新的工作推进机制,不断推动金融联动、产业集聚和城市更新,全方位推进服务科创中心主阵地建设。聚焦民生领域各项事业发展,全面打响消除城区“二元”结构攻坚战和安全保卫战,城区面貌持续得到提升,城区管理持续得到优化,市民生活品质不断改善。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为全面推进发展、改革、稳定,做好各项工作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组织保证。

  一、强化城区功能,建设高端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区

  积极服务上海打响“四大品牌”、强化“四大功能”,拓展“五型经济”发展优势,推进高质量发展。区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率保持中心城区前列。高端服务业总税收占比超过80%。

  (一)加快实施重点功能区焕新重塑

  聚焦核心功能区和未来潜力增长区域,逐步构建完善“一带引领、双核驱动、三区联动”战略新布局。强化外滩金融集聚带的引领功能、“南京东路—人民广场”“淮海中路—新天地”两个经济高密度区域的核心功能,以及老城厢区域、打浦桥—思南路街区、世博浦西园区协同联动发展。

  积极推动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北京东路、南外滩、老城厢、大新天地等重点功能区焕新升级,为后续发展腾出宝贵空间、奠定坚实基础。以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重现风貌、重塑功能、重构产业”为目标导向,编制“一楼一策”保护利用方案,推进外滩“第二立面”老大楼保护开发和功能置换,积极推进外滩·中央、160街坊老市府大楼、国际医疗中心、外滩源二期、190街坊等项目的整体更新利用。加快北京东路地区更新转型,深入实施“黄浦 AI 增能计划”,推动“海派智谷”智能制造服务生态圈、国家级特种机器人科创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构建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转化平台,初步形成科创和文创企业集聚态势。推动南京东路商业街和人民广场文化商务区的联动融合发展,打造繁荣繁华的世界级商业街区和世界知名文化演艺集聚区。深入推进南外滩区域重点项目开发,稳步推进董家渡金融城等项目建设。着力提升淮海中路—新天地地区高端商务功能和总部发展能级,推进龙凤地块、130街坊等一批商业商务项目建设。推进广慈-思南国家转化医学创新产业园区建设,着力推动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药物器械贸易中心、转化医学中心、高端医疗健康服务中心。加快推进方浜路——昼锦路“蓝绿丝带”建设规划,传承和展现老城厢“上海城市之根”的文化底蕴。

  (二)深入推进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

  不断提升外滩金融集聚带的服务功能和发展能级。积极争取自贸区金融创新政策在黄浦优先复制,推动自由贸易账户、金融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等在黄浦先行推广,把黄浦建设成为全国性场外金融市场服务高地,国际化财富管理、风险投资等新型金融机构集聚高地,“互联网+金融”等普惠金融示范高地,金融服务和金融文化综合生态高地。制定发布“外滩金融18条”“外滩金融科技10条”,深化落实“外滩外资金融12条”。围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巩固提升以证券、基金、信托等为重点的优势行业,大力发展以融资租赁、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并购基金、二级市场私募、国际知名另类投资、财富管理等为重点的新金融行业。主动加强与国家级金融要素市场、战略功能主体的合作,全力支持上海清算所推进各类产品创新和业务拓展,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深耕人民币在岸市场、丰富交易产品,上海黄金交易所设立“上海金”,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等国家级金融功能性机构完成增资扩股,以及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开展业务发展和行业自律等。着力提升外滩金融集聚带配置全球资源的能力,境内首家新设外资控股券商和首家合资保险资管公司落户,国家级金融要素市场达到6家,金融市场交易额占全市3/4,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支撑。

  深入推进南外滩区域董家渡金融城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金融办公集聚区。进—步提升外滩金融集聚带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成功举办外滩大会、外滩金融峰会,外滩金融法律论坛、资管人论坛等品牌活动,—批重点金融机构落户黄浦。积极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建立“外滩融汇资产对接平台”,融资租赁企业密度全市第一。与五家银行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落实“金融支持实体产业经济发展”要求。13项金融创新成果荣获上海市金融创新奖。复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正式开办,金融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

  (三)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示范区

  深入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标杆区域建设。研究制定黄浦区商贸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构筑文化商贸旅游融合发展新优势,推进南京路、淮海中路、豫园建设世界级一流商圈。南京路步行街完成东拓升级并成功入选全国示范步行街,华为全球最大旗舰店顺利开业。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首入店、旗舰店近300家。实施老字号品牌时尚化改造,积极培育国潮品牌特色街区、分时步行特色街区、海派特色街区、夜生活集聚区,努力塑造“高品质、高能级、全区域、全时段,多渠道、多场景”的商业格局。

  加快发展品牌经济、夜间经济、节庆经济。实施全球商流汇聚计划,打造贸易总部集聚高地、国际品牌落户首选地。开设“进博集市”,发挥进博会溢出效应和南京东路步行街引流效应的叠加优势。大力发展“夜间经济”,推出全市首位“夜间区长”,首批“夜生活首席执行官”,滨江外滩地区、新天地—FOUND158 地区、豫园地区成为首批上海地标性夜生活集聚区。“外滩枫径”“思南夜派对”“外滩源艺术集”等品牌夜市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引导商业企业探索“云逛街”“云购物”“云体验”等新模式,指导上海时装周联手天猫打造全球首个“云上时装周”,举办“五五购物节”、欢乐淮海嘉年华和国庆中秋黄金周等各类活动。南京路应用数字人民币商户总数居全市商圈首位。优化购物体验,推动形成一批消费新热点。

  高标准推进演艺大世界建设。新增“演艺新空间”12家,成功举办上海国际音乐剧节、上海国际喜剧节。推动发展在线文化演艺和智慧全域旅游,推进外滩国际电竞文化中心、复兴广场电竞中心建设,打造面向消费者的融合创新体验。

  二、聚焦民生保障,树立城区品质生活新标杆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高质量实施民生实事项目,全力筑牢社会保障底线,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全力为黄浦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一)旧区改造跑出加速度

  始终把加速推进旧区改造作为最大的民心工程。深入贯彻市委关于中心城区旧改加力提速的要求,制定《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谱写新时代黄浦发展新篇章的行动方案》,投入最大力量、克服最大困难,坚持全系统谋划、全要素统筹、全周期管理,紧密衔接好规划研究、征收签约、风貌保护、土地出让、开发建设等各个环节,重点推动38个旧改项目。强化党建对旧改全周期引领,积极探索中心城区“留改”途径,形成抽户改造、拆落地重建等创新模式。加快完成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通过“成片带征、配套建设、综合改造”等多种途径,加速零星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历史性解决城区面貌“二元结构”矛盾。通过“市区联手、政企合作、社会投资”,宝兴里旧改群众工作“十法”创造本市大体量旧改项目居民签约和搬离完成速度的新纪录。五年来共有6万多户居民告别旧里,总量超过前五年一倍以上。聚焦推进留改项目,加快推进老旧住房综合修缮,受益居民超过5900户。优化各类保障住房供应,新增供应租赁住房527套、宿舍型公租房床位747张。推进老旧小区架空线入地、卫生设施改造等惠民工程。至2021年底完成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百余台,并进一步扩大加装覆盖面。积极推动充电桩建设、消防设施安装等社区“微更新”项目,因地制宜建设“小、灵、活”嵌入式生活服务设施,切实提升城区居民生活环境品质。

  (二)着力提供更高质量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

  提高精准化的社会保障服务水平。细化落实援企稳岗扩就业措施,实现就业困难人员、失业登记人员、应届毕业生等三类重点人群百分百就业,登记失业人数持续下降。全面完成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任务,加强龙头学校建设,深化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成果,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全面提升医联体服务能级,“瑞金—卢湾”医联体慢病管理分级诊疗体系逐步形成,“九院—黄浦”医联体优质医疗资源辐射带动功能持续深化。优化文体公共服务体系,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更加完善,充实“黄浦文化云”平台内容和功能,构建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体育实事工程扎实推进,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进一步完善“15分钟健身圈”。“租购并举”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扎实推进,老旧住房综合修缮基本实现全覆盖。实施特殊群体和困难家庭分类帮扶、精准救助。首发“困境儿童监护干预操作指引”,建成全国首家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

  深入推进“嵌入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因地制宜提供助医、助餐、助浴等服务,在全市率先实现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和长者照护之家各街道全覆盖,适老化改造、养老管家、社区长者食堂深受欢迎。在全市率先开展长护险结算移动 POS 机支付,建成“智慧养老”一体化信息平台(二期),推动养老服务精准匹配老人需求。

  (三)全面提升城区文明程度和文化氛围

  突出为民导向,持续推进城区精神文明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思想道德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落地生根。深入推进黄浦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实现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居民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三级阵地全覆盖,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坚持以人为本、创建为民理念,扎实推进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工作。聚焦背街小巷、城市社区、交通路口等薄弱环节,加强“12345”市民服务热线大数据分析,提高实际解决率和市民满意度。积极组织开展文明社区、文明小区、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持续开展文明创建和南京路学雷锋等志愿者服务,打造红色修身、阅读修身、艺术修身、志愿修身等具有黄浦特色的市民修身品牌。

  努力打造品质高尚、多元包容、人文理念深厚的城区文化特色。传承海派文化、红色文化、石库门文化、老城厢文化等城市历史文化,以大世界项目为载体,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充分发挥黄浦全国密度最高剧场群的集群优势,精心办好上海国际音乐节、上海国际戏剧邀请展、上海国际喜剧节三大节展,集聚更多名家、名团、名剧和首演、首秀、首展,不断提升“演艺大世界”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坚持高标准,持续提升城区治理效能

  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要求,深入探索超大城市中心城区治理规律,持续推动治理模式创新、治理方式重塑、治理体系重构,着力打造城区高效能治理标杆和现代化治理全国领先区。

  (一)像绣花般管理好城区

  启动实施新一轮城市管理精细化三年行动计划。瞄准“发展最领先、群众最幸福、治理最高效、魅力最彰显、人人最向往”目标,建立跨部门、跨职能、统一标准的综合网格单元,更好发挥区、街道两级城运中心指挥枢纽作用,提升全天候智能化“监测—预警—处置—反馈”管理水平,发布全市首个城市运行安全白皮书,全力把黄浦打造成为上海这座“世界会客厅”最精致的窗口名片区域。实施“三美联动”建设,即从美丽景区”向“卓越景区”、“美丽家园”向“幸福家园”、“美丽街区”向“美好街区”拓展。围绕中共一大纪念馆的建设开放,实施新天地区域的综合整治和太平桥公共绿地升级改造,纪念馆周边区域已经成为上海的鲜亮名片。南昌路、复兴中路等街区环境品质综合提升。“一带一路一环”精细化管理示范效应持续扩大,外滩、南京路、人民广场等重点地区形成“席地可坐”的精细化保洁品牌。持续开展建筑“第五立面”及亭棚治理,提升背街小巷、老旧小区环境品质,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持续推进公园城市建设,打造“城园一体、园绿交融、以文蕴绿、全民共享”的生态家园。

  精益求精推进“一江一河”景观提升和功能完善。以打造“世界级滨水区的标杆区”为目标,率先实现黄浦滨江8.3公里岸线贯通开放,新版“浦江光影秀”深受各界好评。精心打造最婉约精致的滨水线,外滩滨江成为全市首批低碳发展示范区。苏州河黄浦段岸线实现全线贯通,划船俱乐部、水文站顺利完成改造,高品质实施苏州河南岸公共景观提升工程。

8、苏州河示范段东段打造的“最美花园”

苏州河示范段东段打造的“最美花园”

  (二)持续深化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激发基层治理的旺盛活力。深化落实市委“1+6”文件精神,切实发挥居民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拓展街区治理、商街共治、“楼宇社区”等新模式,建设更具组织力、协同力、影响力的街区共同体,引导多元主体有序参与社区治理,在零公里社区努力建设和谐有序、宜业宜居、活力盎然、融合共享的“零距离家园”。“零距离家园”已成为上海基层社会治理的特色品牌。传承创新和推广“三会”制度,形成“议题征询—听证—公示结果、民主恳谈—协调—落实责任、监督合议—评议—作出承诺”的民主协商机制,从政府项目延伸到公共事务治理,凡涉及居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都必须通过“三会”开展民主协商,实现基层协商的“全过程民主”“全领域”应用。有力推动和解决楼道堆物、养宠、停车、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小区环境整治等“急难愁盼”问题,让更多群众切实受益。五里桥街道的“三会”工作法获评民政部 100 个优秀社区工作法。探索推广街区治理的社区分类治理“工作七法”,入选首届上海社会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十佳创新项目。

  切实筑牢城区公共卫生防线。建成并启用 10 个社区发热哨点,完善全区发热门诊网络体系常态化管理,建立楼宇“定点联络、结对指导、包干负责”制度,整合驻区单位、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激发社区党员骨干、民兵、志愿者参与热情,共同将基层社区打造成为疫情防控的坚强堡垒。

  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全力构建党的建设新高地

  充分发挥区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积极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四史”学习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深入推进各领域党的建设,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一)传承百年初心地红色血脉,筑牢政治忠诚的思想基石

  区委坚持以顶层设计引领整体推进,制定《关于打造党的建设新高地迎接建党 100 周年的意见》和“六个行动方案”。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依托区内140余处红色资源,全面宣传展示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伟大建党精神起源地的独特历史,大力开展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全力服务保障中共一大纪念馆建设和开馆运行,高质量完成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1928—1931年)、又新印刷所旧址和中共上海区委党校旧址的修缮布展和对外开放。注重发挥红色资源凝心聚力、铸魂育人作用,建成 7.1 公里“红色经典步道”、“复兴·颂”红色文化体验空间,推出多条微旅游线路,做好红色遗址、旧址的树碑挂牌,将区域内的红色地标串珠成链、编织成网,深化利用。创排大型多媒体舞台剧《红色的起点》,并赴全国多地巡演。

  聚焦主题和目标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周密部署,在全市率先启动实施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巡听旁听机制,以机制创新推动理论学习走深走实。促进党员干部“深入学”,积极打造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党史学习教育阵地,组建区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各基层理论宣讲团,在全区共开展 300 余场宣讲,覆盖党员群众2.5 万余人次。引导青少年群体“跟进学”,制作“黄浦少年说”系列音频、视频;组建“师说”红色文化宣讲团,打造“师说”红课品牌,构建中小学红色思政教育体系。编制黄浦区党史学习教育场馆资源清单和配套手绘地图,引导党员干部走进现场、感受历史、传承荣光。精心打造“黄浦首发首创”学习教育品牌,成功举办“春申潮起潮涌——黄浦首发首创主题展”。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推动解决基层困难事、群众烦心事5200多个。各级党组织完成重点民生项目724项、重点发展项目439项。

  (二)强化鲜明选人用人导向,锤炼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突出政治素质,制定实施《黄浦区区管干部政治素质考察办法》,细化正、反向两方面清单,全面考准考实干部政治素质,政治上不合格的能耐再大也坚决不用。突出担当实干的鲜明用人导向,制定实施《中共黄浦区委关于进一步打造充满激情、富于创造、勇于担当的新时代干部队伍的实施意见》,注重在基层一线和投资促进、旧区改造、城区治理、疫情防控等各项重大任务、重点项目中锤炼考察干部,及时提拔使用应对突发事件、推进重大任务中冲锋在前、敢于担当、实绩突出的各年龄段干部。充分发挥党校在干部培训中的主渠道作用,针对性开展各类专题培训班,提高干部理论水平和服务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坚持统筹部选、择优晋升职级,不搞平衡照顾,不搞人人有份,不搞到点必提,突出群众公认。修订完善《关于对不作为慢作为干部进行约谈问责的试行办法》,坚持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氛围持续改善。制定实施《关于着力优化区管党政领导班子整体结构的实施方案》,充分用好区委新一轮干部专项调研成果,在用好各年龄段干部的基础上,加大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力度,优化区管领导班子年龄结构、专业结构。

  (三)深化城市基层党建创新探索,推动各领域党建再上台阶

  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结构体系,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着力推动各领域基层党建全面过硬、全面进步。践行新时代“五民”精神,运用好新时代宝兴里旧改群众工作“十法”,持续推动党建引领旧改提速增效,旧改征收完成总量屡创新高。坚持和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做实党建引领网格管理,深化党建引领业委会建设,扩大“红色物业”覆盖面,着力解决急难愁盼问题。持续打造党建生态圈,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势能集聚。做大做强“滨江党建·金融外滩”品牌,深化金融智库建设;引入专业化、品牌化、项目化运营,推动“文化思南”等区域化党建新发展;推广“申心创想汇”项目,汇聚区域化党建资源及各部门(街道)力量,形成“分布式”的“党建+科创”服务网络;深入推进区域化党建成员单位“双向联系、双向服务、双向受益”的“双向认领”机制。深化“四圈四园一集群”党建,探索以“善治理”为主要特征的楼宇党建 4.0 版,完善楼宇社区治理架构。深化互联网企业党建,协调推动社会组织党建,进一步加强律师等行业党建,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开展“强基工程”“先锋工程”“头雁工程”,推动机关党员干部在疫情防控、旧区改造等重大任务中持续走前列、做表率,建设政治过硬、组织过硬的模范机关;推进区管企业各层级“党建入章”,组织开展“国企先锋在行动”主题实践活动,持续加强国有企业党建品牌创新。持续推进中小学校党建,构筑红色教育新高地;落实党组织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全面推进公立医院党建重点工作。高标准完成区党建服务中心新址和各街道党群服务阵地建设,着力打造覆盖广、功能全、服务优的“零距离党群服务圈”。

10、宝兴居民区党总支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宝兴居民区党总支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今后五年是黄浦区初步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核心引领区的关键五年。黄浦区将主动服务全国全市发展大局,把传承经典融入生动实践,将铸就精品作为不懈追求,以创新创造激发强劲动能,在城区软实力和硬实力建设上并驾齐驱、走在前列,绘就既有缤纷“高大上”、又有浓郁“烟火气”,既有时尚“国际范”、又有典雅“东方韵”,既有厚重“历史感”、又有蓬勃“新活力”的生动景象,成为汇聚全球精彩、彰显中国气派、代表上海形象的亮丽窗口,成为群众乐享美好幸福生活的新时代人民城市中心城区建设典范,为上海新时代改革发展作出黄浦更大贡献。

  (中共黄浦区委党史研究室 赵兵、马亦男、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