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展报告 
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浦东
2022-06-20

  浦东新区第四次党代会以来,浦东坚持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创造性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持续深入落实各项国家战略,全面实施“四高战略”,全方位推进“五大倍增行动”,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冲击,胜利完成第四次党代会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为浦东在新起点开启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奠定了坚实基础。五年来,浦东经济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5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24万亿元,规模以上服务业营收接近1.03万亿元,商品销售总额超过5.6万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接近2.4万亿元,外商投资实际到位金额107亿美元;改革开放走在全国前列,创造了一系列“全国第一”,300多项重要改革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核心竞争力大幅度增强,基本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承载了上海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核心功能;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基本建成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风貌的开放型、多功能、现代化新城区,2021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8万元,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约85岁,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一、以自主创新为引领,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浦东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加快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速打造六大硬核产业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助力经济发展实现速度更快、质量更高、效益更优。

  (一)聚焦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取得新突破

  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上海国际科创中心的内核支撑,是促进重大原始创新成果产出的战略高地。五年来,浦东积极推动张江科学城建设,滚动推进“五个一批”重点项目,不断提高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集中度和显示度。加快集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建和在建的大科学设施包括上海光源、上海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等10个,初步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产出了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成果。持续推动顶尖科研机构、高水平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项目落地落实,吸引了李政道研究所、朱光亚战略科技研究院、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等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机构,为原始创新策源提供重要支撑。

  (二)聚焦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取得新进展

  着重优化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疏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双向链接的快车道,不断完善支持创新创业的四大体系。构建了全生命周期的创新孵化体系,已经形成从“苗圃”到“孵化器”到“加速器”的孵化链,截至2021年底,经认定的孵化机构达到175家,推动一批龙头企业设立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发挥大企业的内部资源优势和全球创新网络优势,集聚培育孵化创新链上的中小科技企业,实现协同创新。构建了全链条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围绕创新链部署服务链,在研发服务、计量测试、检测认证、成果转化等环节建立了200多个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有力降低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创新成本,助力创意变成果、成果变产品、产品变商品。构建了全方位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2017年7月成立中国(浦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2019年9月启动运行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版权服务中心,帮助企业快速获权、快速确权、快速维权,2019年浦东新区知识产权局在全国率先探索专利、商标、版权、原产地地理标志“四合一”,兼具行政管理和综合执法职能,在国内开创了集约、高效的知识产权综合监管与保护新模式,2021年10月,《上海市浦东新区建立高水平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若干规定》正式通过立法,全面助推浦东进一步深化构建知识产权保护高地。构建了全覆盖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发起设立浦东科创母基金,撬动近500亿元社会资本参与硬核产业发展,建立小微企业增信基金,帮助6700余家次企业获得直接担保贷款超过200亿元,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创新知识产权保险产品,建立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多措并举帮助创新型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不断增强浦东科技创新的“磁效应”和“场效应”。

  (三)聚焦发展高端集聚的创新型产业体系,取得新成就

  全力打造“中国芯”“创新药”“智能造”“蓝天梦”“未来车”“数据港”六大硬核产业,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集成电路先进工艺实现量产,2020年产业规模约占上海71%、全国1/6,2021年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已成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最集中、综合技术水平最高、产业链最为完整的地区。全国15%的原创新药和10%的创新医疗器械诞生在浦东,2021年浦东共上市5个I类新药,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超过2500亿元。成功创建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张江人工智能岛成为AI领域的网红地标,2021年成套设备制造业产值1427亿元,增长10.4%。全力推动大飞机国家战略核心承载区建设,ARJ21商业运行走上正轨,C919即将交付客户使用,2021年航空航天制造业完成产值111亿元,增长12.8%。汽车领域重点布局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2018年10月上海有史以来最大的外资制造业项目特斯拉超级工厂正式落地临港,并于2020年实现量产和出口,2021年浦东汽车制造业完成产值3667亿元,增长51.1%。数字经济加速发展,以盒马鲜生、叮咚买菜、喜马拉雅等为代表的在线新经济蓬勃发展,2021年浦东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业规模超过3400亿元。

图1:张江人工智能岛,是上海(浦东新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的核心承载区

位于张江科学城的张江人工智能岛

  加快完善临港新片区前沿产业布局。重点聚焦“4+2+2”前沿产业发展,即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民用航空、人工智能四大核心产业,智能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两大既有优势产业,绿色再制造、氢能两大未来产业。“东方芯港”“生命蓝湾”“大飞机园”“信息飞鱼”“海洋创新园”等5个市级特色产业园区以及中日(上海)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全面开园建设。新片区设立两年来,前沿科技产业招商投资约3500亿,预计到2025年产业规模总体突破6000亿元。

  二、以制度创新为引领,全面推动高水平改革开放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提出增设上海自贸区新片区的任务,2019年8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正式揭牌。浦东全力推进自贸试验区和临港新片区两大国家战略任务,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改革攻坚、创新突破力度,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形成一系列重要制度创新成果。

  (一)对标走在全国对外开放最前列的最高标准,着力在自贸试验区和临港新片区两大平台进行制度创新

  坚持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打造自贸试验区“四确立、四形成”制度创新框架,即确立了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形成与国际通行规则一致的市场准入方式;确立了符合高标准贸易便利化规则的贸易监管制度,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口岸监管服务模式;确立了适应更加开放环境和有效防范风险的金融创新制度,形成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机制;确立了以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为重点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形成透明高效的准入后全过程监管体系。率先推出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离岸转手买卖“白名单”、生物医药特殊物品通关便利化等一系列重大制度创新,2018年3月推动我国首个国际化期货品种原油期货上市交易,后又相继推出20号胶期货、低硫燃料油期货、铜期权、人民币利率期权等一批重大创新产品和业务,在50多个领域实现扩大开放首创性项目落地,3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设立“一带一路”技术贸易措施企业服务中心、技术交流国际合作中心及中沙进出口商品合格评定工作站等,不断强化服务“一带一路”桥头堡功能。

  坚持独见、独创、独特,打造临港新片区“五自由一便利”开放型制度体系。新片区成立两年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中明确的78项任务已完成超过90%。2021年新片区(浦东区域)规上工业总产值(不含产业活动单位)2642.3亿元,同比增长72.7%,两年平均增速67.8%(可比价);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10.9亿元,同比增长62%,两年平均增速58%,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明显高于浦东新区整体水平。围绕投资自由,推动金融、电信、教育等领域进一步开放,全国首家外资控股的合资商业理财公司、首家外商独资金融科技公司落户,率先试点强化竞争政策,率先探索国际化商事纠纷解决方式。围绕贸易自由,全国唯一的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构建全新的“六特”海关监管模式,完善离岸贸易配套政策和服务,推动国内首单径予提发货、国内首单跨关区国际中转集拼等创新相继落地。围绕资金自由,率先取消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资本金专户,率先给予高新技术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额度,率先开展境内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本外币合一跨境资金池、一次性外债登记等试点。围绕运输自由,在国际船舶登记等方面实现新突破,设立洋山国际中转集拼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东北亚空箱交换中心,开展沪浙跨港区跨关区国际航行船舶供油试点,完成全球首次“5G+AI”智能化港区作业。围绕人员从业自由,探索外籍人才最长5年居留许可、放宽永居申请条件等人才便利政策,实施境外和海外回流高端、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超出15%部分税负差额补贴政策,在全市突破实施缩短“居转户”年限并放宽评价标准、管委会直接推荐人才引进重点机构、自主制定技能人才引进目录、人才购房政策定向微调等政策。围绕信息快捷联通,制定“国际数据港”建设方案,率先在智能网联汽车和车联网领域建立数据跨境流动“正面清单+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开展数据跨境流动安全评估试点,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投入使用,试点建设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

  (二)对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的最高水平,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

  着力打造开放透明的市场准入环境。一是在全国率先探索“证照分离”改革。2017年10月上海市发布《浦东新区“证照分离”改革试点深化实施方案》,通过取消审批、审批改备案、实施告知承诺、优化服务等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间,国务院批准的两批163项事项以及浦东自主改革的35项改革事项都已率先全部实施并向全国复制推广。二是在全国首创市场准入“一业一证”改革。2020年1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上海市浦东新区开展“一业一证”改革试点大幅降低行业准入成本总体方案》,“一业一证”从区级自主改革正式上升为国家级改革试点。2021年9月28日首部浦东新区法规《上海市浦东新区深化“一业一证”改革规定》经上海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同时,率先开展基于行业综合许可的“市场准营承诺即入制”改革,推动“一业一证”改革向纵深发展。三是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率先开展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告知承诺制等改革,企业名称登记速度从“一天”提升到“实时”,有效化解“起名难”问题;实施取消名称预核准、“一照多址”、全程电子化登记、电子营业执照等企业登记便利化改革,便利化程度和登记效率走在全国前列;优化企业注销流程,实施简易注销制度,整合税务注销前置事项,企业注销办理时间减少1/3。

  创新建设领域审批制度。聚焦“自然日”“全过程”“全覆盖”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实现施工图全面审核、施工图审查备案、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审批同步受理、依次发证、一次办成;率先实施建设项目“验登合一”,打通了从工程竣工验收到不动产登记的“最后一公里”;融合特斯拉审批服务经验率先打造“一站式拿地开工”和“一站式竣工投产”的一体化审批服务升级版;创新探索重大工程项目资源性指标“五票”统筹机制,推动资源性指标高效科学配置,实现重大工程项目“当年储备、当年立项、当年获批、当年开工”。

  建立健全政府综合监管体系。厘清各部门权责边界,形成覆盖所有监管行业的行业监管主管部门、监管制度、协同部门、支撑数据和智能化需求清单等“五张清单”。完善“六个双”政府综合监管“浦东样本”,包括“双告知、双反馈、双跟踪”许可办理机制和“双随机、双评估、双公示”监管协同机制,2018年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动态监管、风险监管、信用监管、分类监管“四个监管”理念,全面构建覆盖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的事中事后政府监管闭环。

  探索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率先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推动对线上线下政务服务进行流程再造、数据共享、业务协同,327项涉企审批事项100%实现全程网上办理,人工智能辅助审批系统100%全覆盖,各项审批办理实际时间比法定时限压缩约87%,实现“一网受理、全市通办、只跑一次、一次办成”。2020年,浦东推出首个集政策、办事为一体的复合型移动端企业专属网页,实现“千企千面、精准服务”。

  三、以核心功能为引领,加快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浦东深化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的制度型开放,提供高水平制度供给、高质量产品供给、高效率资金供给,基本建成上海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航运中心核心区,助力上海城市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进一步增强。

  (一)突出核心功能,进一步提升国际金融集聚度与开放度

  2017年至2021年,浦东金融业增加值从3065.3亿元增加至4692.8亿元,占全区GDP的比重提高至30.6%,占全市金融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8.9%。浦东不断深化金融市场体系建设,集聚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等13家金融要素市场和设施,是全球金融要素市场最完备、交易最活跃的区域之一,2020年上海期货交易所的商品期货和期权成交量排名全球第二,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IPO数量、融资额均居全球首位。大力集聚高能级国际化金融机构,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信托、资管、小贷、第三方支付等各种类型实现全覆盖,持牌类金融机构总量达到1140家,约占全市2/3,金融专业服务机构超过2000家,外资法人银行、外资保险法人公司占到全国四成多,合资证券公司、合资公募基金占全国约三成,外资资产管理公司占全国的90%以上,全国首家外资保险控股公司、首家新设外资控股证券公司、首家外资控股合资理财公司等先后在浦东诞生。加快金融市场国际化进程。积极探索跨境人民币业务,截至2021年6月底,自由贸易账户开立数量达到13.5万个,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额4.1万亿元,占全市的比重超过47.07%。先后推动上海黄金交易所启动“上海金”定价机制、中债金融估值中心发布上海关键收益率SKY和中资美元债系列产品。2019年6月“沪伦通”启动、首批4支中日互通ETF产品正式上市交易,2021年6月首对沪港ETF互通产品于上交所与港交所同步上市,推动资本市场国际互联互通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深化核心功能,进一步提升国际贸易影响力与定价权

  积极优化国际国内贸易布局。过去五年,浦东贸易稳定发展,2021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38万亿元,增长13.9%,增速创5年来新高,占全市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约58.8%。一般贸易进出口1.16万亿元,增长13.9%,占进出口总额48.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全市比重增至57.5%,电子元件、电工器材、自动数据处理、汽车等机电产品出口增长16.3%,高于出口整体增速1.4个百分点。专业管理咨询、通信服务等服务贸易加快增长,占全市约50%。加快集聚高能级贸易主体。注重拓展总部功能,加快培育一批在贸易、投资、供应链等方面汇聚和配置全球和亚太资源的营运“头部”企业,推动总部企业由单一管理功能向叠加新型贸易、投资决策、资金管理、全球维修等多功能复合型方向升级。“十三五”期间,新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13家,国内大企业总部和区域性总部82家、贸易型总部70家。不断壮大交易平台,已形成8个千亿级和8个百亿级商品销售品类专业贸易平台,涵盖医疗用品及器材、电子元器件、金属及金属矿、化学品等16个行业,有效连接了产业链和供应链;持续放大进博会溢出带动效应,建成18个进博会常年展示交易平台,占全市37.5%,前三届参展企业在浦东新设和增资200余个项目;推动打造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大宗商品“上海价格”,先后发布中国LNG综合进口到岸价格、中国原油综合进口到岸价格、中国LPG综合进口到岸价格、中国(上海)自贸区进口铁矿石价格指数等。

  (三)夯实核心功能,进一步增强国际航运辐射力和竞争力

  持续推进浦东国际机场和洋山深水港的扩建工程,进一步提升海空枢纽功能。浦东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连续14年全球第三,口岸出入境人员数量连续19年全国第一,2019年9月浦东机场三期扩建主体工程暨卫星厅正式启用,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8000万人次的运行需求。浦东海港通航全球600多个港口,2021年集装箱吞吐量超过约4200万标准箱,占全市比重90%以上,支撑上海港连续12年成为全球第一大集装箱港。2017年12月全球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洋山深水港四期码头建成投用,2021年洋山港集装箱水水中转占比为50%,国际中转占比为17.3%。加快航运要素在浦东集聚,全面提升现代航运服务能级。国际船舶管理龙头企业数量占全市近70%,吸引IMO亚洲海事技术与合作中心和国际海事采购协会IMPA等一批知名航运功能性机构落户浦东,上海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中心升级为亚太总部。推动航运高端制造业发展,2018年11月全球首艘40万吨智能超大型矿砂船交付,2021年12月全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实现整船起浮。支持发展航运金融,一批船舶、飞机融资租赁母公司及SPV公司集聚,航运保险运营中心、航运自保公司、航运保险经纪等一批航运保险核心要素机构落户。全面优化航运服务发展环境,推动上海海事法院建设国际海事司法上海基地和智慧海事法院实践基地,不断改善海事法律服务环境,利用互联网、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与航运业加速融合,大力发展智慧航运。

图3:洋山深水港

洋山深水港

  四、以现代治理为引领,努力建设人民城市示范样板

  浦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重要指示要求,认真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始终把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财力有一份增长、民生有一分改善”,不断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

  (一)率先探索超大城区治理新路,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创新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体制机制。2017年4月浦东率先启动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建设,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覆盖无盲区的“城市大脑”,在此基础上,率先建设经济治理、社会治理、城市治理三大治理平台。2021年4月浦东“城市大脑”再次升级,整合三大治理平台形成10大类、57个智能化应用场景,城市管理问题的智能发现率、有效处置率全市第一,相关经验做法在全市复制推广。推动智能监管向基层延伸,全覆盖建设街镇城管微平台,努力实现“乱点趋零化”,全覆盖建设居村联勤联动站,加强对基层治理神经末梢的感知力、管控力和处置力。

  完善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聚焦体系、功能、机制、载体、队伍五要素,形成区域化党建为引领、社区党建为基础、行业党建为特色、“两新”党建为关键、单位党建为基本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坚持把党的组织建在经济社会发展最活跃的细胞上,持续推进组织覆盖、工作覆盖、管理覆盖、服务覆盖,创新政治生活积分制、“双培”机制、“微心愿”双向认领机制等,不断强化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创新实施“基石工程”,深化楼组党建,让党的组织延伸到基层的神经末梢,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扎根到最小治理单元。进一步擦亮浦东党建品牌,楼宇党建在1.0版建组织、2.0版优服务、3.0版强功能的基础上探索4.0版善治理,探索开展“楼长制”“楼事会”。探索功能性党组织解决基层重点难点问题,推广“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打造硬核产业上的硬堡垒。

  全面构建“家门口”服务体系。2017年浦东率先探索“家门口”服务体系,2018年实现全覆盖,补齐基层服务短板,在全国首创推出“家门口”服务区级标准,实施“办公空间趋零化、服务空间最大化、服务项目标准化、服务标识统一化”,把全区所有居委改造成“家门口”服务站,村委改造成“家门口”服务中心,并设立党建服务站、市民事项受理服务站、文化服务站、联勤联动站、村卫生室等“四站一室”,整合下沉各类服务资源,为居民就近提供党群、政务、生活、法律、健康、文化、社区管理等七大类基本服务,实现个人社区事务全部事项可在“家门口”就近办理,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二)持续完善社会民生发展格局,全面推进城乡统筹融合发展

  全面提高公共服务优质化均衡化水平。2017年4月浦东新区着手布局社会事业“15分钟服务圈”,改变以往单纯以设施为中心布局公共服务资源的方式,确立以人为中心,以群众最迫切需要的教育、卫生、养老、文化、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可及可达性为配置要求,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布局和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全覆盖。教育质量规模全面提升,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积极探索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模式,开展“五年一贯制”高职院校试点建设。卫生健康事业大步向前,深化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推进全科医生家庭责任制,探索医疗联合体模式,实现“医疗付费一件事”全覆盖,基本形成以市级医学中心为支撑、区级医院为骨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为基础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架构。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积极探索大城养老的浦东模式,推进公办养老机构管办分离,“东西南北中”多点均衡布局的大型养老机构全部开工,城区“嵌入式”养老和郊区“互助式”养老的服务水平有效提升。住房保障体系逐步改善,着力构建多渠道、多主体、多层次的人才住房保障体系,建立全区统筹的安置房保障体系,推动动迁过渡居民加速回搬,旧区改造、加装电梯等工作稳步推进,老旧卫生设施改造实现“愿改能改尽改”。文化公共服务水平提质升级,上海天文馆、浦东足球场、浦东美术馆、浦东青少年活动中心及群艺馆等投入运行,上海图书馆东馆即将投用,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大歌剧院、上海“冰雪之星”等加快推进,创新打造“望江驿”、陆家嘴“融书房”等新型文化空间,基本形成“市、区、街镇、家门口”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精神文明建设蓬勃发展,成功创评第五届、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区,建成1300多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市级文明社区、文明镇覆盖率达83%。

  积极改善城乡发展面貌。五年来,浦东的交通基础设施逐步成环成网,已累计建成13条轨道交通、总里程超过300公里,高快速路310公里,越江通道20条。生态环境品质更加优化,有力完成“五违四必”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完成违建别墅和“大棚房”专项整治,基本消除劣V类水体,全面实现黄浦江东岸22公里贯通开放,加快推进楔形绿地、生态廊道、郊野公园和城市公园、口袋公园、林荫道等建设。社会治安治理成果显著,2017年以来全区报警类警情实现连续4年两位数下降,获评“2017-2020年度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区”荣誉称号。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持续建设“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优化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加快集体经济转型发展,通过乡村人才公寓、特色民宿等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成功创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11个、美丽乡村示范村34个。

  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出席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2021年7月15日,党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赋予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重大历史使命,定位之高、期许之重、支持政策之实、创新空间之大前所未有,为浦东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擘画了宏伟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吹响了冲锋号角。今后五年,浦东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期许和重托,以打造社会主义建设引领区为核心使命,立足高站位、拿出硬作为、提升软实力,按照“五大战略定位”的要求,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努力成为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排头兵、彰显“四个自信”的实践范例,更好向世界展示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道路,奋力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浦东新奇迹!

  (中共上海市浦东新区委员会党史办公室 谢晓烨 黄静 龙鸿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