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展报告 
全力打造中心城区新标杆新亮点的静安
2022-06-20

  静安区第一次党代会以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市委市政府“中心城市新标杆,上海发展新亮点”的定位要求,静安区主动对接国家发展宏伟蓝图、主动融入上海发展大局,以“国际静安、圆梦福地”为奋斗目标,着力实施“一轴三带”发展战略,确定了第一年实现“融合”,第二年实现“提升”和后四年实现“跨越”的三个阶段性发展目标。经过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六年的克难前行、砥砺奋进,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方面面,实现新作为,开创新局面,取得了一系列发展新业绩。

  一、大力实施“一轴三带”发展战略,全面确立区域发展新格局

  2016年以来,全区大力实施“一轴三带”发展战略,加快要素资源集聚,推动区域整体能级全面提升。2021年,“三带”实现税收收入535.80亿元,占全区税收总收入的63.65%,成为静安发展能级最高、要素最密集的区域。

  (一)有效提升南北复合发展轴交通功能

  南北通道一期(场中路-中山北路)建成通车,南北高架中兴路下匝道投入使用,有效缓解了南北高架的交通拥堵压力。跨苏州河桥梁昌平路桥建成通车,进一步增加了苏州河两岸联通性。完成中兴路下匝道、南北通道一期建设。结合昌平路桥建设实施昌平路改扩建工程,着力打通区内断头道路。加强区区对接道路建设,江场西路、广灵西路桥、平利路桥等建成通车。大力发展停车配建,建成示范性公共停车场53个。结合南京西路、南阳路、凤阳路、汶水路等道路大中修,新建非机动车道、优化人行通道工作取得新进展。

  (二)强化南京西路集聚带高端商务商业引领功能

  在汇聚欧莱雅、辉瑞、阿克苏诺贝尔等国际知名企业基础上,进一步引进思爱普、蔻驰贸易、迈克尔高司等总部机构,成为上海高端品牌汇聚高地和楼宇经济样板区域。依托南京西路“世界级地标商圈”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大力建设时尚消费的风向标,国际零售和国际餐饮品牌进入上海最受欢迎的四大商圈行列,销售额增速在全市名列前茅。载体建设稳步推进,先后建成兴业太古汇、丰盛里等一批重点功能性项目,楼宇吸纳水平在全市各中心城区保持第一,恒隆广场成为上海税收“百亿楼”。推进后街经济发展,2018年4月,发布《南京西路后街经济战略规划》,吴江路休闲街、陕西北路老字号专业街被评为上海特色商业街区。

  (三)建设完善苏州河两岸集聚带人文休闲创业功能形象

  基本确立苏河湾地区人力资源产业高地地位,产业功能定位更清晰,加快了上海市“一河两岸”规划在静安落地。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加快步伐,促进了两岸文化产业联动,区域空间布局更加优化,2017年6月,出台《“一河两岸”城市设计规划》以及慢行系统、历史风貌、建筑色彩、绿色低碳等建设导则,成果转化已经落地。高品质楼宇加快建设,先后建成博华广场、凯德星贸中心、静安洲际中心、世纪盛荟等高端商务商业载体和上海 OCT 当代艺术中心等一批文化标志性建筑。历史风貌保护呈现亮点,东斯文里等一批历史风貌保护项目加快推进,历史保护建筑开发取得新成果。

  (四)联袂发展中环两翼集聚带产城融合实现科创和文创

  重点集聚信息服务、文化创意、商贸服务等产业,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产城融合先行区,成为静安区承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主要承载区。充分发挥上海大数据产业基地、国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等国家级功能平台的示范效应,市北高新园区集聚大数据流通与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上海市北数据安全研究院等功能平台,打造数据智能产业集群,累计引进企业1721家,园区高新技术企业达210家以上,园区在上海市产业地图中列为全市大数据产业的核心区。全力打造头部企业聚集、产业生态活跃的环上大国际影视园区,促进了区域资源整合和功能联动。

静安城区概貌

  二、城区活力竞相迸发,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动能

  2016年以来,静安区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改革开放持续深入,科创生态圈和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创新活跃度显著增强,区域优势产业发展能级进一步提升。

  (一)进一步释放发展活力

  积极融入全市各项重大战略,发挥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平台效应,承接自贸区检验检测领域三项改革措施,完成全市首家实验室地址变更和标准变更事项的告知承诺审批。推进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改革试点,有关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基本实现与国外同步上市。开设影视艺术类企业注册绿色通道,提高影视企业名称注册流程便利化。投资贸易的便利化持续深化。着力将南京西路打造成为离境退税示范街,恒隆广场成为全国首个离境退税即买即退集中退付点。政务服务环境持续优化,按照“全网通办、一次办成”要求,率先实现审批事项100%“全程网办”。对标世行指标,新办企业注册登记等业务办理时间缩减至1天以内。建立静安区国际人才服务中心,为全球服务商国际人才提供个性化业务咨询服务。

  (二)平稳健康发展区域经济

  在防疫抗疫工作繁重、任务十分艰巨,高基数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情况下,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始终位列中心城区第一,2021年达278.48亿元,同比增长11.33%。税收总收入始终在全市名列前茅,2021年达841.80亿元,同比增长22.74%。人均GDP达3万美元左右,年均增幅达7.1%,高于全市增幅0.5个百分点。重点产业发展稳中提质,“聚静安、在上海、为全国、链世界”集聚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启动实施“全球服务商计划”,深化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高能级功能性机构不断集聚,全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100家,其中大中华区及以上能级总部31家。截至2021年底,全区亿元楼达80幢,其中月亿楼10幢,诞生一幢“百亿楼”。各类市场主体数量和活力要素指标符合规划预期,静安已成为上海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性区域。积极推进数据智能产业融合发展,市北区块链生态谷成立,园区实现了“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展示应用”大数据全产业链布局。截至2021年底,全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405家、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企业100家,市级以上众创空间10家,其中国家级3家,静安入选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

  (三)持续提升重点产业能级

  商贸服务业支柱作用突出。依托“国际消费城市示范区”建设,区域商业环境不断优化,新兴业态加速发展,商贸企业集聚效应愈加凸显,在全市和长三角的高端商贸引领地位巩固深化。商贸服务业税收贡献率逐年递增。证券、财务、资管等优势金融行业保持平稳增长,基金、创投、私募股权投资等新兴金融业态健康发展,金融服务业能级稳步提高,基本建成多元化、高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专业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咨询服务业、广告业、法律服务业等行业繁荣发展,集聚了一批能级高、辐射强的国内外龙头专业服务企业,为区域企业的管理、制度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持续推进上海市专业服务业产业联盟、国家级人力资源标准化示范区等平台载体建设,促进了专业服务与产业经济之间的协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共有17家园区被认定为市级文创产业园区。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2022年1月,静安区成功创建上海首家、目前唯一一家以大数据为主导产业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集聚一批高科技、高成长性信息服务业行业龙头,形成了良好发展格局。生命健康产业龙头企业加速集聚,智慧健康亮点纷呈。截至2021年底,六大重点产业税收收入占全区税收总收入的82.78%。

  (四)持续增强科技创新动能

  积极推进上海大数据产业基地和上海云计算产业基地建设,上海数据交易中心、上海市大数据中心等一批具有明显带动效应的功能性平台相继落地。联合复旦大学、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浪潮集团等单位,成立“大数据流通与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政产学研合作力度不断加大。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成效良好。率先建立的区级众创空间联盟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正在快速形成。依托区域优势和国际化的众创空间集聚优势,推动国际创新项目在上海落地孵化的服务对接,XNode众创空间获得上海市科委“创业首站”授牌。聚焦上海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等重大改革举措,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科创板企业储备库,33家科技型企业入库。探索建立“人才+项目”“创新+创业”等引才服务机制。坚持职业技能培训培养与全区产业发展相配套的人才队伍建设,落实“静安区实施技能提升行动计划”,以重点产业人才需求为向导,积极推进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作,进一步优化了全区人才发展环境。

  (五)打造国际城区鲜明标识

  城区对内开放持续深化。积极参与长三角协同优势产业基金建设,助推国家战略增极的功能载体打造。着力推动市北南通科技城建设,积极推进本土企业到外省市建立分部。对外开放深度不断扩大,积极承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溢出效应”和“带动效应”,做好供需对接。第一、二、三届进博会静安交易分团达成的采购交易额均位列各中心城区前列。

  国际交流合作日益加强。大力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品牌,获得上海市首批“全球新品首发地示范区”授牌。南京西路商圈集聚国内外知名品牌2000多个,销售额增速在中心城区市级商圈中名列前茅。成为全市首店最集中的三大商圈之一。与国际知名商业街区合作交流加强。连续举办年度福布斯·静安南京路论坛和顶级品牌高峰论坛,落实与意大利蒙特拿破仑大街、法国香榭丽舍大街等国际知名商业街区交流合作,推动多方资源互换和伙伴关系发展。

南京西路商圈繁华夜景

  三、坚守人民城市为人民,圆梦福地愿景落实落地

  牢固树立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城区治理、环境品质、民生要事科学发展成效显著。

  (一)稳步打造和谐城区,推进城区治理更加均衡均质

  城区治理更加精细。率先实施“路长制”,实现了全区246条道路精细化管理全覆盖。全面深化社会治理大数据整合和指挥平台智能化升级,静安城市发展水平指数名列全市前茅,在 2019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进行成果展示,成为上海智慧城市建设“更高效、更精细、更智能”的缩影和示范标杆。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提升。“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五位一体的社会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16个居委会成功创建市级“自治家园”示范点。住宅小区业委会组建率达 96.21%,规范运作达标率 86%。探索实施社会化运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开展公益创投项目等方式,加大社会组织参与力度,社会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

  公共安全体系更加健全。围绕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构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信息化建设、应急救援强化等工作,健全应急救援分级响应和联动处置机制。2020年全区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008人,比2015年下降了40%。平安建设加快推进,公众安全感满意度连创新高,2018年和2019年连续两年位列中心城区第一。率先开展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实现交通类、违停类、拥堵类110警情“三下降”。

  (二)持续打造美丽城区,促进区域环境更加精品精致

  旧区改造全面推进。提前完成成片二级以下旧里改造任务。北站新城试点落实“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的旧改新政。洪南山宅地块推行“市区联手、政企合作、以区为主”的新模式,12小时内居民签约率突破97%,创造全市大型旧改地块征收签约新纪录。截至2021年年底,累计完成旧区改造面积34.67万平方米,受益居民26837户。张园项目率先采用“征而不拆、人走房留”的保护性征收方式,创出一条征收改造与历史文化保护相结合的城市更新之路。历史风貌保护力度加大,深度推进“博物馆城区”建设,陕西北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斯文里等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性开发有序推进。

  “双美”建设成效显著。聚焦小区品质和街区环境,在全市率先启动“美丽家园”“美丽街区”建设,实现了全区售后公房、直管公房、里弄房屋全覆盖实施。全区住宅小区环境得到有效整治,物业管理水平有力提高,居民幸福感、安全感和生活便利度大幅提升,直管公房全项目修缮荣获国家住建部颁发的“人居环境范例奖”。旧住房成套改造稳步推进,全市最大“拆落地”项目彭三小区创造全市同类项目新纪录。“美丽街区”创建深入推进,完成246条道路市容环境升级改造,“无违建创建先进居村”创建完成率达100%。11个街镇创建成为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镇,占比79%。在全市率先把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纳入政府实事,2020年7月,彭浦镇远龙公寓成为全市首个一次性全覆盖加装电梯的小区。全区累计开工915台、完工355台,惠及25000户居民。

  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全面淘汰高污染、高能耗、高风险企业,推动污染企业搬迁和结构调整,水环境质量连续四年保持持续改善的态势。垃圾分类及绿色账户累计覆盖38.6万户。建立完善区环保数据中心,形成了线上监测、线下核查,实时反馈、快速响应的日常监管机制。

  城区文明风尚稳步提升。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大力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城区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进一步提升。精细化管理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市容环境状况社会公众满意度位居全市前列,连续五年获评全国文明城区。推进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不断创新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张斌峰入选全国最美志愿者,柏万青志愿者工作室为老服务项目入选全国最美志愿服务项目,临汾路街道和石门二路街道入选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

  (三)努力打造幸福城区,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

  社会保障水准继续提高。深化落实创业带动就业专项行动计划和职业技能培训三年行动计划,实现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控制在18400人以内的目标任务。推动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供养、因病支出型贫困等的救助工作常态化开展,积极引导社会机构参与社会救助,不断扩大救助帮困覆盖面。2016年以来,累计实施低保救助85.29万人次,救助金额8.22亿元,社会救助覆盖率达到100%。在全市率先实现重点优抚对象医疗补助全覆盖和“一站式”结算服务。

  各类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发展。扎实推进义务教育资源优质均衡配置,成立13个教育集团、1个教育学区,各校办学条件和教学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稳步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学前教育普惠性进一步提升;加快推进托幼一体化建设,新建、改建幼儿园5所,建成14个社区普惠性托育点,服务水平在全市处于领先。深化初中教育综合改革,积极实施“初中再加强”工程,试点开展初高中联动项目,初级中学教育质量进一步优化。高中特色化多样化办学强化,加大对学校特色校本课程建设的支持力度,促进全区教育教学水平高品质发展。

  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累计新建养老机构6家,新增养老床位2054张。入选民政部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试点,全面推进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长者照护之家在全市率先实现街镇全覆盖,累计新增50个社区老年助餐场所,供餐能力全市领先,老年人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户数位列中心城区第一。打造“乐龄家园”为老服务品牌,不断丰富社区养老服务供给。重点推进失智老人照护床位建设,将医疗护理和康复等医疗服务延伸至家庭,医养结合服务模式进一步完善。

  健康医疗服务水平稳步提升。积极组建市中医院—静安区中医联合体、市儿童医院——静安区儿科联合体,华东医院—静安区康复联合体。静安区公立医院改革获得国务院表彰,以区域性医联体为主、专科专病联盟为辅的医联体格局基本形成。区校合作取得成效,静安区中心医院成为全市首批挂牌的区域性医疗中心之一。大力推广家庭医生制度,八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全国“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推荐标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静安特色文化品牌更加彰显。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设施的密度和能级,区文化馆完成改建并对外开放,累计新增42个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点。率先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市级专业院团的优质文化资源直接输送到市民身边。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扶持力度持续加强,代表上海市参加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的小品《亲!还在吗》荣获第十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最高奖——“群星奖”。完成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元利当铺旧址等保护性修缮工程,历史文化集聚区逐步建成,静安区被列入市“建筑可阅读”示范区之一。成功举办和打造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天空”、上海艺术商圈、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等品牌文化节庆和艺术活动,多次赴国外的著名艺术节开展品牌推广和原创剧目展演,静安文化品牌的国际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公共体育服务效能持续提升。基本建成“15分钟体育生活圈”,布局合理、覆盖面广、普惠性强、点线面结合的全民健身设施圈已经形成。国际国内专业赛事、市区级品牌赛事、街道社区特色活动三级体育赛事活动体系初步建成。承办国际剑联花剑世界杯大奖赛、上海国际马拉松赛、静安国际女子马拉松赛、全国围棋甲级联赛等国际国内专业大赛,形成“静安论剑”“静安论棋”“静安论道”等一批品牌群众赛事活动。依托体育场馆打造体育产业集聚带,吸引一批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优质体育企业落户静安,体育产业功能布局逐步形成。贯彻落实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政策,提升场馆复合经营能级。截至2021年底,累计新建、翻建151处公共运动场、市民健身步道和益智健身苑点。

  四、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为区域科学发展保驾护航

  区委坚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坚持把全面从严治党这根红线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始终,努力把各级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走在前列。

  (一)立足红色资源高地,持续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

  坚持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探索形成长效机制。扎实开展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活动,有针对性地组织专题学习,持续兴起学习教育热潮。充分挖掘区域丰富的红色资源,全面开展“红色遗址保护、红色基因传承、红色品牌打造”三大行动,“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深入实施,完成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修缮提升,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纪念馆建成开馆、中央秘书处史料陈列展开展、完成中共中央特科机关旧址修缮,倾力编演原创红色戏剧《辅德里》,在全国五省十城巡演。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静安红色文化品牌。

  (二)白领驿家品牌一体化,描绘楼宇党建多彩画面

  把党组织覆盖到经济社会最活跃的经络上,是静安基层党建的重要经验之一。2016年以来,静安区不断创新党建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机制,优化党群队伍,建强党群服务阵地。在实现“建起来”“转起来”到“强起来”的基础上,进一步迈向“优起来”,凝人心、聚资源、促发展,构成静安楼宇党建的多彩画面和生动局面。持续完善白领驿家品牌一体化,在楼宇园区建设白领驿家党群服务站,构建起“1个枢纽+70个楼宇服务站+X个活动点”联动体系,统筹政府、企业和社会等各类资源参与。以“又红又潮”的方式实现价值引导和政治引领,把“竖起来的社区”中各类群体汇聚到“同一屋檐下”。高标准推进“新时代上海楼宇党建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提炼具有静安特色、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和模式,继续推动静安楼宇党建“继续探索,走在前头”。“白领驿家”工作经验被中组部推广。

  (三)擦亮“共同行动”工作品牌,构建区域化党建新格局

  倾力打造静安党建工作的重要品牌——“共同行动”区域化党建,组建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理事会,设立医疗健康、文化艺术、教育宣传等7个专业委员会及14个街镇分会,凝聚起各方智慧和力量,打破基层党建“内循环”。拓展网格化党建工作内涵,设置了“一网一策”和“网格微事项”。建立起“街镇总网格—街区网格—居民区网格—微网格”四级党建网格架构。通过划小治理单元、明确党建引领、强化治理主线、激活治理主体,努力实现党建引领在网格、管理服务在网格、治理协同在网格、美好生活在网格。加快建设党群阵地体系,发挥区党建服务中心示范引领作用和“新时代讲习所”平台作用,将党建服务点延伸至居民区楼组楼道,打通服务基层群众“最后一公里”。创设“静·邻一家”街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品牌,构建起1个区级党建服务中心、14个街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267个居民区党群服务站和67个楼宇(园区)党群服务站三级阵地体系。

  今后五年,静安区要以党的建设为引领,全面完成“十四五”发展各项目标任务,加快推动高能级服务、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位文化、高品质生活和高水平参与,在基本建成卓越的现代化国际城区基础上,城区竞争力、吸引力、辐射力、引领力、影响力全面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参与感、归宿感、成就感不断增强,使之成为上海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标志性地区。

  (中共静安区委党史研究室 邓肇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