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史学习 > 正文

致敬!从上海滩小学徒到“无限忠诚”的边区劳动模范,他创造了我国的工业奇迹

2024-05-06  来源:党史镜报 作者:陈麟辉

“人生在勤,勤则不匮”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

让我们走进“大国工匠”沈鸿的故事

感悟忠诚的力量

赞颂奋斗的精彩

0.jpg

沈鸿(1906年5月19日-1998年5月20日)

20世纪的中国,风起云涌,英才辈出,涌现出一批为国家变革、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作出巨大贡献的时代楷模,沈鸿就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他从上海滩一个布店的学徒到创办工厂实业救国,凭着天赋勤奋和爱国之心,还创造了抗战时期上海唯一一家带着工人和机器设备奔向延安的传奇,并最终成为自主创新的大国工匠。

谋生上海,梦想实业救国办工厂

1906年5月19日,沈鸿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的一个小作坊主家庭。1919年,他只身来到上海虹口的协泰新布店做学徒。五四运动后,沈鸿开始阅读《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传》等书刊,萌生了进步思想。1931年,沈鸿离开工作了12年的协泰新布店,开始实业救国的探索。沈鸿自筹资金购买制锁的全套设备,又设计和制作了一些小型专用设备,开办锁厂,并取《尚书·大禹说》中“正德、利用、厚生、惟和”的“利用”两字作为厂名。1931年12月,利用五金工厂在虹口正式开张,沈鸿成了上海滩上一名追求实业救国的小厂主。正当他满怀憧憬、大显身手时,全民族抗战爆发。

0 (1).jpg

《共产党宣言》

日军进攻上海后,给上海的工厂带来了巨大威胁,为保存这些工厂设备,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讨论决定“择安全地点”迁移工厂。沈鸿得到工厂内迁的消息后,立即向股东提出,上海不是苟安之所,建议将工厂设备一分为二,与制锁相关的设备留在上海继续运作;机器制造设备和生产汽车零部件的专用机床,由他负责迁往大后方,为抗战服务。1937年8月25日晚,沈鸿租了两条民船,与师弟黄海霖及陈孝良等9名徒弟,带着10余吨重的10台机器,随第一批迁移工厂从苏州河起航,于9月下旬到达武汉。但12月13日,南京被日军攻陷,武汉也有了沦陷之虞。国民政府要求工厂继续内迁。一个偶然的机会,沈鸿在武汉听了从延安采访回来的《大公报》记者范长江的演讲,了解了延安的情况,萌生了去延安的想法。这时,平型关大捷的捷报又传到武汉,沈鸿感到共产党才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希望,坚定了奔向延安的决心。

奔向延安,从实际出发服务抗战

1937年12月27日,沈鸿到汉口的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与办事处负责人钱之光商谈赴延安参加抗日事宜。次日,沈鸿就将商谈的情况致函在上海的利用厂董事会,表明“盖国家已至危之极点,我辈既生一日,万不能坐视一日”,八路军“愿无条件运陕,但祈机器不废置,而国家好多几分实力”,征求各股东意见。利用厂董事会很快复电:“以国家利益为第一。”就这样,沈鸿和他的利用五金工厂于1938年2月4日到达延安,是抗战时期上海唯一一家迁到延安的工厂。

当时的延安缺吃少穿,机器制造业更是几乎一片空白。沈鸿带到延安的机器,除去车床、钻床、铣床、刨床等10多台母机外,还有电动机、发动机等9套设备,千分尺等47种194件工具,131支钻头和其他一些工具,以及《化学工业大全》等18册技术书籍。这虽然平常,对于处于封锁中的延安来说,实属珍贵。

1938年2月6日,沈鸿到达延安的第三天,中央军委重新组建军事工业局,很快又成立了陕甘宁边区机器厂,沈鸿担任该厂的总工程师。在国民党对边区实行严密封锁的情况下,边区的工业发展只能自力更生。沈鸿带领徒弟,从延安和抗战的实际出发,进行技术创造和革新,服务边区和抗战需要。当时,八路军和游击队分散各地,前方各个战地修械所急需一些轻巧灵便、简单实用、适合随身携带的机械设备。沈鸿与工人们一起研究设计,经过半年的摸索,试制成一套仅2.5尺长的袖珍车、铣、刨、钻组合在一起的小机床,全套设备只需两匹骡马就可以搬运,非常适合战地使用。沈鸿他们很快又制造出30套小机床,分送到各战地枪械修理部,大受欢迎。这种“马背工厂”,也成了我国兵器制造史上的一个创举。

0 (2).jpg

抗战时期的延安

抗战需要大量的步枪,自己造枪总得先有设备。可沈鸿从来没有接触过造枪的设备,他就请从太原兵工厂来延安的工人们仔细描述机器的形状、作用和性能,组织大家一起设计,一起试制,一起改进。1939年4月25日,陕甘宁边区第一支步枪试制出来了。随后,沈鸿又找到火药的配方,解决了打造酒精蒸馏塔的难题,成功造出了硝化棉火药。制造机器设备和枪械自然离不开钢铁,可延安哪有那么多钢铁呢?于是,军事工业局成立了炼铁部,指定沈鸿负责并兼任总工程师。他们从《化学工业大全》等资料中学习炼铁的知识,结合延安没有焦炭只能用木炭做燃料的实际,设计了相应的小高炉,一昼夜也能炼出1吨多生铁。

在服务军事工业的同时,沈鸿也积极发展民用工业。在全民族抗战的8年里,沈鸿为各兵工厂提供了成套机器设备数百台(套)134种型号,为民用工厂提供各种单机和重要部件400多台(件)。由于对边区和抗战作出的突出贡献,沈鸿三次被评为陕甘宁边区的劳动模范和特等劳动模范。1942年,毛泽东还为他亲笔题写了“无限忠诚”的奖状。1942年12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作《经济问题与财经问题》报告时,专门说:“有工业家沈鸿先生自愿以其私有的十部机器迁来边区,为八路军服务,沈先生本人亦来边区工作。从这时起,又有许多科学技术人员先后来边区工作,使得边区聚集了一批科学技术人才,作出建立工业的指导力量。”1944年5月召开的陕甘宁边区职工代表大会提出:“我们要学习模范工程师沈鸿同志,他埋头苦干,设计装备了许多工厂的机器,试炼灰铁成功,解决了机器制造原料精神。”1944年5月10日,《解放日报》发表《模范工程师沈鸿同志》一文,全面介绍沈鸿的模范事迹。毛泽东、林伯渠等人还亲切地称沈鸿为“边区工业之父”。

在延安,沈鸿的人生观也有了根本的转变,沈鸿曾说延安是他“革命生涯的新起点”。他说:“《论持久战》使我心里完全亮堂了,认识了抗日战争的必然,抗战最终胜利的必然”,“我终于摆脱了对抗日战争囿于感情——救国雪耻的蒙昧状态,获得了理性和清醒。”1947年4月,沈鸿加入中国共产党。

铸就工匠,自主创新建设新中国

1949年3月,沈鸿随华北人民政府工业部进入刚解放的北平。10月3日,沈鸿与吴平结婚的第三天,就作为中央工业考察团副团长赴东北、太原、上海等地考察,排摸全国工业的旧家底。这次摸底,让沈鸿对国内的工业基础有了比较直观的了解。1949年,全国钢产量15.8万吨,生铁产量25.2万吨,发电量43亿度,原油12万吨,水泥60万吨。沈鸿清醒地意识到,在这样的基础上搞工业化建设,任重道远。

沈鸿十分注重提高我国的机械制造能力。他多次随周恩来、李富春出访苏联,学习苏联建设经验,在商谈156项苏联援建项目时,他都想方设法请苏联提供图纸,由国内自制。随着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民用和国防工业都需要大型锻件,可当时国内的几台中小型水压机,根本无法锻造大型锻件,国家发展所需的大型锻件只能依靠进口。沈鸿在思考独立制造万吨级的水压机。1958年5月22日,沈鸿致信毛泽东,自告奋勇地建议:“万吨级的水压机在我国应有若干台,分布在重要工业区。……如果上海愿造,我也可以参加。”毛泽东拿着这封信,问上海市委负责人:“上海能不能干?愿不愿意干?”在得到上海市委“要厂有厂,要人有人,要材料有材料,一定要把万吨水压机搞出来”的肯定答复后,中央经济小组开会决定,组成万吨水压机设计班子,由沈鸿任总设计师,主持设计和制造工作。

设计组很快找到了正在建造我国第一艘自行设计的万吨级远洋船的江南造船厂。江南造船厂当场表态:水压机我们没做过,但是可以试试看。当他们仔细了解了制造难度之后,还是毅然承担起了建造万吨水压机的重任。可设计班子的10多个人,除沈鸿一人外,其他人都没有见过万吨水压机,甚至连小型的水压机也没见过。就这样,沈鸿带领年轻的设计班子,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从设计制造120吨的模拟小水压机开始,采用铸钢竹节式焊接方法,解决了大型铸锻件的拼焊难题;创造了蚂蚁啃骨头、蚂蚁顶泰山和银丝转昆仑等办法,解决了巨大横梁的切削、顶高和翻身等难题。1961年12月8日,万吨水压机的4.6万多个零部件全部制好,用了两个月时间安装。1962年6月22日,中国设计制造的世界上自重最轻、高度最矮的第一台水压机在闵行的上海重型机器厂安装成功。在沈鸿的指挥下,万吨水压机开始测试,压力表的指针缓缓上升:8000吨,正常;10000吨,正常;12000吨,16000吨,机器完好无损……成功了!万吨水压机的制造成功不仅填补了中国重型机械工业的一项空白,而且既能自由锻,又能模锻,还可以冲孔,是世界上其他万吨水压机都无法做到的。

0 (3).jpg

《人民日报》的相关报道

20世纪6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加上苏联援华技术人员全部撤走,给我国多项进行中的建设带来了困难。正在上海负责安装万吨水压机的时任农业机械部副部长沈鸿,又被指派担任第一机械工业部党组成员和副部长,专责主持研制9套大型设备。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9套设备相继投入使用,奠定了我国大型机械设备制造的重要基础。

三门峡水电站建设在苏联技术人员撤走后,沈鸿受命攻关,制定方案,组织力量,攻克了大水轮机转子的焊接难题,保证了机组的安装与发电;因为没有外部供应火车轮箍,我国几万公里铁路面临停运的危险,沈鸿筹建了马鞍山车轮轮箍厂,解决了火车轮箍的替换问题;他又投身三线建设,研制攀枝花钢铁厂全部设备,创造了“综合平衡”的建设经验;在建设本溪钢铁厂1700毫米热连轧时,更是充分体现了他自主创新的精神。1981年,葛洲坝水电机组启动调试过程中,由于轴瓦过热,多次发生磨损事故,水电部长钱正英向沈鸿求助,沈鸿多方指导,终于在第16次启动后获得了成功。沈鸿带领团队一次次取得了重大科研项目的成功,被赞誉为“大国工匠”。1980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第一批院士,也是中国科学院唯一一位没有学历的院士。

0.png

沈鸿(中)在葛洲坝工地现场

2005年7月16日,沈鸿诞辰百年之际,江泽民亲笔题写:“沈老从带着几台机床去延安参加革命,到组织设计制造12000吨水压机的建设,闻名遐迩。值得很好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