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纯宏

  回想从建设初期到开园管理的日日夜夜,有很多难忘的事和难忘的人。

世纪公园背后的故事

 

WDCM上传图片

  朱纯宏,1951年出生,高级经济师。曾先后在市委机关、市政府浦东开发办、浦东新区国资委等部门任职。2005年至2011年任浦东土地控股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总经理。

 

  世纪公园原名叫浦东中央公园,2000年更名为世纪公园,并由当时的总书记江泽民同志题字。世纪公园从1994年起动工,1997年开放三号门20公顷的乡土田园区作为样板让游客体验,直到2000年正式全面开园。公园占地总面积140.3公顷,是上海内环线中心区域内最大的富有自然特征的生态型城市公园,以中西方园林结合为特色,以大草坪、大森林、大湖泊为主体,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开园10多年来,已经成为上海知名的城市公园,举办过很多知名的中外活动。这个公园的大气和海派风格,不仅受到本市居民的喜爱,也成为上海外籍游客最多的公园。随着这一区域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完善,世纪公园现已成为浦东乃至上海的城市地标。在交通阡陌高度密集的城市建筑群中,这块绿洲正愈来愈体现出它的珍贵价值。回想从建设初期到开园管理的日日夜夜,有很多难忘的事和难忘的人。

 

  集中力量推进公园建设

 

  我是1990年4月底上海市人民政府浦东开发办公室挂牌的时候就来了,看到当时的浦东总体规划中就有这个中央公园,浦东新区在城市规划中就注意到了将城市功能性开发与城市形象、城市生态建设并举的重要性。1995年我到上海市浦东土地发展(控股)公司担任副总,分管中央公园的建设工作,当时土控公司已经成立了一个中央公园筹建办,人员是外面招募,整个动拆迁工作由土控公司征地部负责推进,建到1997年中央公园三号门乡土田园区结束后,浦东管委会觉得建园进度太慢,就在筹建部基础上扩大,成立了中央公园建设指挥部,让我担任总指挥,全力推进公园建设,指挥部设在公园的二号门门口。指挥部成立后,集中人力、集中设计、集中管理,工作推进比较快。

  公园的原址是一片以种植蔬菜和养殖为主的农田,这里坐落着好几个自然村,环境很差,当时征地2400亩,拆掉了16个生产队,搬迁上千户人家,当地的老百姓做出了重大贡献。造园总共花了10亿人民币,其中动迁花了五个亿,建园用了近五个亿。建成后,公园占地总面积为2100亩。

  造园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7年7月1日,三号门区域建成试开放,第二阶段是2000年4月18日正式对外开园,第三阶段是公园内一些展示厅、水上餐厅、5号门、高尔夫练习场等的逐步完善。

 

  确定公园"两个结合"的设计风格

 

  1995年,浦东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黄奇帆向土控公司提出,希望加快中央公园的建设,我们向时任上海市副市长的赵启正同志专门做了一次汇报。赵启正同志针对公园规划建设的定位,提出了两点要求:第一,强调"中西方文化的结合",要体现上海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可以通过国际征询方案确定公园的功能及形态规划;第二,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体现城市的宜居环境,过去的中国园林人工痕迹太多,是为少数特权阶级设计的,而浦东的中央公园,要更加自然一点,成为真正为"公众服务"意义上的"公园",从设计开始就要贯彻这个理念。当时上海的园林设计院已经设计了一个方案,与杭州西湖风格相似,赵副市长不满意,要求大家多到国外去看看。我们就组织了两个考察组,一个到欧洲,一个到美国和日本,我是去了欧洲,主要是在英国、法国,接触了一些设计事务所,提出三个大:大草坪、大森林、大水面。

  第二次开会,因为我们要开挖一个大湖,赵副市长担心大湖变成死水,请了市政、税务、水利各条线的局长专家们开会讨论。

 

  世纪公园设计理念中的"风、土、水"

 

  关于"风",英国设计师要我们提供详细的上海气象资料,包括每年的降水量,每年的气候情况,包括每年七八月份的最高温度,12月、1月份的最低温度,最后得出结论,夏天要把东南风引进来,冬天要把西北风挡住。英国设计师看到中国南方地区的建筑注重地形,偏好南面采光,背面阻挡,以求挡住北面的寒流,世纪公园被设计成一个盆地,而将东南的暖湿气流引入环境中,中间低、四面高,西北面最高,东南面敞开,这样就可以吸纳东南的暖湿气流在公园里营造出一个小气候,供动植物生长的优越环境。公园五号门的敞开式,就是为了要把东南风引进来。关于"土",平岗缓坡,动用200万方土,外运进来,堆出了北山、西山、南山,目的是要有起伏的概念。全部是渣土卸进来,英国设计师说我们是真正的环保工程。后来上海市的很多绿地都仿造世纪公园这种地形来设计。关于"水",他们设计出了公园中心供游客游玩的镜天湖,以及四面环水、不受游客干扰的鸟岛,让鸟类自由栖息。当时,英国设计师建议水深必须要深达10米,让水有自净能力,但由于大湖与地铁的交接,最终水深只能做到五米。

  在空间的规划方面,有宽度达到九米以上的直线主干道,视觉开阔大气,如银杏大道;湖滨大道更是前所未有地达到24米之宽。如此宽阔平整的空间,成为举办各类大型展览活动、文艺演出的绝佳场地。与此同时,这个方案里也有与中式设计异曲同工的小景,两米宽的蜿蜒小道曲径通幽,是顺应地形因势而造。公园的三号门也是由英国人设计了一个概念,是一个神,"形"需要我们自己做出来,原来的屋顶设想是把钢和木结合起来,铜皮氧化后有铜绿出来,有复古的感觉,但是造价太贵,由沪东造船厂来完成这个"形",英国设计师再次来时,认可了我们的改良。遗憾的是没有把三号门这只飞翔的大"鸟"放在二号门的位置,面向宽阔的民生路主干道,否则会更加大气漂亮。

  另一个表现西方园林设计理念的地方是其种植植物的选择,中式园林设计崇尚在每一片林子里将多种植物密集地种植在一起,像别致的插花作品。这样虽然看起来层次分明、四季常青,可也种下了因植物之间相生相克的自然规律而难以维护的尴尬。欧陆园林设计则擅长根据植物在自然环境中的生长规律来选择种植,所以植物种类相对简单但却稳定共生。总而言之,英国方案不张扬个性,但巧妙地做到了"人与自然的结合,中西文化的结合",独具匠心的设计最终成就了今天美丽的世纪公园,其中的许多设计理念也被国内其他公园竞相模仿。

  公园里有个园中园,叫蒙特利尔园,是一个很重要的外事活动场所。当初是上海市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造了一个梦湖园,完全的中国风,在当地很轰动,作为友好城市,蒙特利尔市想在上海造一座,市政府就定在世纪公园内,蒙特利尔出资。现在世纪公园里的蒙特利尔园,有一个白求恩的常年生平展,是免费的,作为中国和加拿大友好的见证。

  世纪公园建有乡土田园区、湖滨区、疏林草坪区、鸟类保护区、异国园区等主要景区,园内设有游乐园、休闲自行车、观光车、游船、鸽类游憩区等参与性游乐项目。很多游客喜欢这里的大草坪,在节假日,大草坪上各种帐篷随处可见,大人们带着小孩席地而坐,野餐、奔跑、嬉戏。许多年轻人喜欢在公园里溜旱冰、跑步。四号门的真草草坪足球场按照国际高标准建造,是上海最好的足球场之一,许多国内外专业球队到这里试训。由于公园设计风格与西式公园有许多相似之处,这里也成为上海外籍游客最多的公园。

 

  公园建设过程的遗憾

 

  我觉得比较遗憾的是,世纪公园建成后,完全是一座全新的公园,没有保留任何历史遗迹。原先拆迁时,一些老房子和一些老的树都没有保留下来。记得在如今樱花道区域的湖面上,原来是200多亩的荷花池,到了6月份满塘盛开白色的荷花,但是没保留下来。公园里原先有一棵老银杏树,在十八花径那个位置,考证下来是明代万历年间的古树,但是被雷击中断裂,树干有些烧焦,一半掉在地上,但新的芽已冒出来,有的人说树形难看,正好别处在开发,也有一棵大银杏可以送给我们,搬过来后还是死了。回想一下,如果这棵原地的被雷击伤的老银杏,当初只要保护好,现在应该可以成一景了。

  一些老房子没有保护性地拆。在两号门浮雕墙区域,发现一栋明清年代的老房子,非常漂亮,等我得到消息赶过去时,房子已经拆了一半。在缘池区域还有一栋浦东特色的农家老房子,屋后种着两棵大树,英国设计师建议保留,后来房子没保留,两棵大树保留了。当时造公园时有点急,同时又想做新的东西,所以现场几乎没有保留。这是我至今觉得遗憾的,没有给世纪公园留下一点可以说说的历史。还有一个遗憾,就是公园一号门门口被一座连接科技馆通道的跨路桥遮挡。

  如果当时不要造桥,或者不要跨路,一号门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正门,而现在的一号门很难识别,被跨路桥遮挡,失去了气势。

  当时的周禹鹏副市长很有远见,提出可以建立一个基金会,把周边的地控制好,收缴的钱完全可以养活公园,用于公园的持续改造。可惜这点没有做到,当时也请了一些专家来开会讨论,但是,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世纪公园依然逐年被周边的高楼围成了一个盆地。这么大造园规模,花了这么大代价,但是周边的规划没有控制好,是个遗憾。

(节选自《口述上海:浦东开发开放》)